33 活见鬼 教案+反思(2份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33 活见鬼 教案+反思(2份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09 14:1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活见鬼
教材分析:
《活见鬼》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雨夜,一个人持伞独行,有个在屋檐下避雨的人钻到自己的伞下一同走,也不说话,怀疑为鬼,走到桥上时,持伞人把另一人推下了水,然后跑了,到早起做糕的人家里,说自己遇到鬼了。过了一会儿,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也跑进来,说遇到鬼了。两人都说遇到鬼了,但互相看看大笑起来。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否则会闹出笑话。
这篇小文章短小精悍,幽默风趣。共有三个层次:一是雨夜两人同行;二是互相怀疑,一人撩试后把“鬼”挤下了水;三是两个人相遇后相视笑了。两个人互相怀疑对方是鬼,闹出了笑话。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
2、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课文。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能根据现代文、工具书理解内容,在反复诵读中,能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4、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教学重点:
学习文言文要能正确断句,流利地朗读。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1、学生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读懂全文。
2、理解两人为什么会“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确定目标
1、板书课题,读课题,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同学们,你认为鬼真的存在吗?可是,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信神信鬼却是很普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鬼的故事。(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把课题读两遍。
从字面上来理解,题目的意思是——(活人见到鬼了)
2、提出学习目标,教师归纳。
读了课题,同学们想学到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回顾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习文言文,也是有方法的。还记得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吗?
老师小结:读古文的方法
(1)读:反复朗读,正确断句。强调:古代语言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多读几遍便能更加通顺。
(2)明:理解词语,揣摩句意。
①借助工具书理解了解词语的意思。自己翻译后,再与原文译文对比。
②借助课文译文理解内容。
(3)讲:连接句意,复述故事。
(4)思:深入探究,领悟道理。
(5)联:联系实际,谈论感受。
(6)诵:熟读成诵。
二、运用学法,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导学释疑
1、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
听写并解释其中的一些字义。【注意新字“亟奔其入”的“亟”的字音及字义】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
抽读—范读—个别读—集体读
3、检查学生理解文句的情况。
同桌互讲—个别讲
四、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当赴饮者和投伞下者在炊糕者家里相遇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现在老师就是炊糕者,你们就是赴饮者和投伞下者。对于你们二位的行为我有些疑惑。刚才你们还一个“告之遇鬼”,一个“呼号有鬼”,怎么突然都愕然地愣住了?
【指导学生从文章的第三、四句中的动词去感受赴饮者的心情。指导朗读】而投伞下者,文中却并没有直接描写,那你们能不能想象投伞下者的动作和心情?
小结:文言文用词精炼,但准确、精妙,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2、为什么你们2人在目瞪口呆之后,又不觉大笑起来?
【一笑狼狈的样子,朗读5、6句;二笑自己的行为】
朗读课文,再现情景。
小结:区区一百字的短文,冯梦龙就把因疑神疑鬼而把自己搞得狼狈不堪的两个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那我们能不能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来背背这篇文章呢?
生背诵《活见鬼》。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活见鬼》这篇文言文是明朝的冯梦龙写的,关于冯梦龙,谁来介绍一下?
生介绍冯梦龙。
2、本文选自《古今谭概》,作者写作的目的是“疗腐”,你怎么理解“疗腐”这个词的?
3、在《活见鬼》中,作者想疗什么“腐”?你身边有没有这样因为疑神疑鬼而把自己搞得狼狈不堪的人和事?
4、你能用“活见鬼”说一句话吗?
(二)课外作业
练习1、拓展阅读
练习2、向自己周围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采访他们听后的体会。
板书设计
活见鬼
(明)冯梦龙
    狼狈
饮者——————投伞下者
互疑为鬼      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相视愕然  不觉大笑
教学反思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应在紧扣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突出文言文的朗读和整体感受,启发学生试着了解古今词义的演变,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遵循这个原则,反思文言文《活见鬼》的教学感触颇深。  
1、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语言文字训练的扎实进行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重视生字教学,让学生读准生字的音、写对生字的形、强调书写的注意点、在词语和句子中理解生字的义。另一方面是有层次性地指导朗读,先听录音画节奏、确定重音;然后自读体会,接着学生互读评议(指导时有整体上的把握,又抓住重点句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指导);最后安排了用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活动,第一个学生可以看书,参照注释,第二、三个学生就要求独立复述。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是这一篇文言文,而是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学习新课之前,我通过回忆以前对文言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总结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活学生已积淀的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理解课题后,我和学生一起制定学习目标,为后面的自主学习活动作了导向。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汇报交流,教师导学释疑,让学生明白互助交流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以后自主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3、整体感受的同时渗透个别词义的古今演变。  
由于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距离造成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时重在整体感受,而不强调逐字逐句的理解。因此,教学中让学生首先听录音整体感受,然后抓重点的、难懂的词语或句子理解(如“趋”在文言文中是快跑的意思,而在现代白话文中则是快走的意思),最后文言文与译文对比读后复述课文又回到了整体。
4、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
文言文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简洁而含义深刻,因此难点的突破依靠对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挖掘与利用。如,对“活见鬼”这个词语的意思的理解,要求学生运用“活见鬼”说一句话等。在语文课堂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围绕为什么“两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这个问题进行探究,最后得到结论: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5、教学的遗憾是新的起点。 
“白玉无瑕”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可那毕竟是寥寥无几。纵观本次教学遗憾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应该加强。虽然教师动用了多种评价方式,起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但是由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对缺乏,造成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不够的问题。二是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要进行检测。可以在课堂的结尾进行回顾,对照开始确定的目标,是否达成;也可以通过小测验,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活见鬼
教材解读:
《活见鬼》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文章短小精悍,幽默风趣。
故事内容:分三层——雨夜同行、互疑为鬼、真相大白。
人物刻画:文中出现两个人物,一个是赴饮夜归者,即撑伞者,一个是投伞者。作者重点对撑伞者的动作进行了细致描写,出现一连串动词如“持、撩、挤、趋、奔”等,生动刻画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对投伞者的描写所费笔墨不多,只在文末用寥寥数语写了他的外貌、动作、语言——“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语言文字:虽说是文言文,但生字难词不多,内容也并不深奥难懂。文章用的都是短句,且多为四字短句,读起来有一定的节奏与韵味,是极好的文言文诵读范文。因为是文言文,所以有不少典型的文言词汇,需要学生了解,如:“……者”文中出现了“赴饮夜归者”、“炊糕者”两处,让学生知道“记者、作者、歌者”等都属于同一同法;“值”在文中出现了三处,“值大雨”、“值炊糕者晨起”两处可以解释为“正好赶上”的意思,“偶不相值”中可以解释为“碰到”,虽然解释不同,但实际上三处“值”的意思是一样的,均为“遇到、碰到”;“俄顷”是典型的文言词汇,表示时间短暂。其余不再一一列举。
关于译文:教材里“上原文,下译文”的编排,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译文同样有助于理解重点字词。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利用译文,将其价值开发到最大,实现“以文学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撩、趋、亟”等生字新词,理解“俄顷、愕然、踉跄”等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并尝试背诵。
3.学会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现代译文等方法学习文言文。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板书:你见到过鬼吗?鬼长什么样?
一、课题导入,情境运用
1、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跟“鬼”有关的课文。一起来读课题!
从字面上理解,《活见鬼》就是——活着见到鬼。
2、如果有人认为自己真的见到了鬼,他一定会哆哆嗦嗦地喊出这三个字——活见鬼;
我们还会在什么时候说这三个字呢?
教师提示:
老师的手机刚才还放在桌上,可一转身就不见了——于是我非常纳闷,脱口而出——活见鬼;
同学们相约去踏青,正准备出发的时候,老天竟然下雨了。这时我们会失望地说上一句——活见鬼。
原来,“活见鬼”,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口头禅啊!那么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冯梦龙先生写的文章——《活见鬼》。
二、朗读课文,体会文言特点
1、出示要求,初读课文。
请大家自由朗读三遍课文,第一遍读完,想一想课文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第二遍,圈出不认识的字词,划出读不懂的句子;第三遍,同桌一起朗读,边读边交流难懂的字词句。如果还有时间,可以读第四遍、第五遍。
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2、逐句朗读,读准字音
(1)看看大家读得怎么样了,每人读一句。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
▲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即:第二声)
▲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撩,是个多音字,不同的读音意思也不一样。请看:
撩①liáo试探②liāo把东西垂下的部分掀起来。
文中这个字读什么?理由是什么?好,再请你把这句话读一遍。
▲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亟jí:立即、马上)
▲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俄顷:表示时间很短。
踉跄:liàngqiang,意思就是跌跌撞撞
号呼:号,第二声。怎样叫做号呼?——大声地喊
▲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2)自由朗读,读通、读顺:这一回要比刚才读得更好了。争取不读错字,不读破句。
(3)课文到底讲了什么?你能简单说一说吗?
——你是怎么读懂的?
——是呀,我们学古诗文的时候,会借助课后的注释来学习。这篇文言文没有注释,但有译文,这同样可以帮助我们学得更好。
4、文白对读,品味文言
现在,我们就用上译文,来一个文白对读的游戏,我读一句译文,大家读一句对应的文言文句子。要听仔细哦!
师生文白对读。
像这样的对读,同桌之间也试试看。
这样一对读,你发现了文言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语言简洁凝练。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感受这简洁凝练的文言文吧。
三、深入研读,走进故事。
1、课文《活见鬼》,那么究竟是谁活见鬼了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撑伞者(夜归者)投伞者炊糕者
撑伞者就是——撑伞的人,投伞者就是——到伞下避雨的人,炊糕者就是——做早饭的人。()者,就是做什么的人。你还能举出这样的词吗?——记者、读者、歌者、听者……
原来这些看似平常的词,其实大有来头呀。这就是我们汉语的底蕴呀。
2、学习描写撑伞者的内容
究竟是谁活见鬼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撑伞者身上吧,请你来读描写撑伞者的句子。
出示: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1)是什么原因让撑伞者会“疑为鬼”呢?你能按照先后顺序找出原因吗?
▲夜归、大雨:想象一下,这是一场怎样的大雨?一个怎样的黑夜?你一个人在这样的大雨夜赶路,你最想做的什么?(快点回家,千万别遇到鬼。)你来读一读——语速较快。
▲久之,不语:与一个久之不语的陌生人同行,你心情怎样?请你来读。——语速较慢,营造恐惧气氛。
▲以足撩之,偶不相值,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偶不相值的“值”是什么意思?文中还有两处“值”,请快速圈出来,意思一样吗?
课件:值大雨
值炊糕者晨起  位置不同,但意思相同,都是遇到、碰到之意。
偶不相值
哪个同学愿意扮演这个撑伞者?表演这一连串动作。
你能告诉我你当时在想些什么吗?
以足撩之时你在想——
奋力挤之桥下时在想——
趋时在想——
把你的这份害怕放进朗读中吧。
(2)随着故事情节变化,人物心情也跌宕起伏,我们朗读的速度也要有快有慢。指名朗读,感受朗读语速的变化。
3、学习“告以遇鬼”
(1)奇怪的是,两人同行,作者却只写了撑伞者,只字不提投伞者。到最后,作者才给了投伞者一个大特写——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指名朗读。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投伞者的?
遍体沾湿是——外貌:衣服都被淋湿了,像只落汤鸡。
踉跄而至是——动作:你能来个动作分解吗?这踉跄究竟是怎样的?
号呼有鬼是——语言:这一声“有鬼”是怎喊出来的?
你能用一些词语来个这位投伞者吗?——失魂落魄、落汤鸡、狼狈不堪……
作者只用了短短12个字,就把这样一位投伞者形象跃然纸上了。真正的言简意赅呀!
一起来朗读。
一个失魂落魄的投伞者,在作者笔下,在我们的朗读中,栩栩如生了。
(2)撑伞者与投伞者见到对方这番模样——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大笑,是因为对方的狼狈吗?因为明明没有鬼,却把对方当成了鬼。
跟着大笑的,还会有谁?——炊糕者。他一边笑,一边会说上这样三个字——活见鬼!
那么这篇课文中到底有没有鬼?我说有鬼,这鬼呀,藏在两个人的心里,这鬼的名字叫做——胆小鬼!(板书)
四、背诵短文,学法迁移
1、故事好玩吗?让我们赶走心中的胆小鬼,学着古人的样儿,有模有样地来读一读吧!
读得多么有古文的味道呀,节奏停顿什么的都出来了。
2、能像这样背诵吗?——短短35分钟时间,我们竟然背出了这篇文言文,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多读。
是啊,正所谓熟读成诵。我们学习古诗文,一定要多读哦。
还因为,大家想了那么多办法读懂课——可以查字典,借助注释,利用现代译文,联系上下文……
3、布置作业: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是冯梦龙选编的《不禽不兽》,下课后你能按照刚才学习《活见鬼》的方法自学读懂吗?
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
译文:凤凰做寿,百鸟都来祝贺,只有蝙蝠没有来。凤凰责问它说:“你处在我的管辖之下,有什么好骄傲的呢?”蝙蝠说:“我有脚,属于走兽,为什么要祝贺你?”一天,麒麟做寿,蝙蝠也没有去。麒麟也责问它。蝙蝠说:“我有翅膀,属于飞禽,凭什么向你朝贺?”后来麒麟和凤凰见了面,说到蝙蝠的事,相互感叹地说:“现在世上风气恶劣,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拿它没办法!”
板书设计:
活见鬼
撑伞者  胆  投伞者
疑为鬼也 小  号呼有鬼
告以遇鬼 鬼
教学反思
《活见鬼》这篇文章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八单元主体课文中的第二篇。这篇文章是明代的作家冯梦龙写的一个文言文,内容是两个赶夜路的人,因为途中遇雨,其中一个打起了伞,他冒雨急走,这时猛一抬头,他看见一个人立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雨。那个人恰好也看见了他,于是跑过来钻到了他的伞下,他们共用一把伞,走了很远的路,可是这个人一句话都不说,于是他心底嘀咕:这个人会不会是传说中的鬼呢?想到这里,他抬起自己的脚试探了一下,没有想到,他的脚试了空。这下他更觉得这个人一定是鬼无疑,这样想着他的心里更加恐惧不安了。
这样并肩走了一段路,来到一座桥下,他奋力把那个人挤下桥去。于是他一路狂奔,一直走到一家糕饼店,他惊恐万状地说:天哪,我遇到鬼了。这时一个浑身湿漉漉的人也踉踉跄跄地跑了起来,失声大喊:天哪,我遇到鬼了。
这时他们发现了彼此,两人非常愕然,相视大笑了起来。
教完这篇课文,我认真做了反思,觉得在一些方面做得比较到位;
1、夯实字词基础。在这篇文章中有几个多音字,我通过注音和组词,反复地让学生读,然后又让学生写在书上,经过这样的读写结合,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由于是文言文,语言习惯和现在不同,所以我在教学时很注重几个文言词语,把它们跟现代文做了比较,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古今差异,又加深了印象。
但是也有一些遗憾:比如说,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或者以编排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阅读和轻松阅读中,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道理,理解文章的主题。这样把课堂变成一个轻松愉悦学习的场所,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