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详案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望天门山》,齐读课题。
2、师出示资料,介绍李白和天门山。
(1)李白:诗仙,浪漫,很多夸张。
(2)天门山:请学生说(引出“要自己学会看注释”。两座山,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像天然的门户,就像天的门打开了。教师补充图片)
(3)古诗里的天门山和谁离得最近?
生:楚江
师:看注释。楚江就是……(总结:一条江中的两座山)
这首诗就是李白25岁的时候,第一次离开四川,浏览完洞庭湖后,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来,途中欣赏天门山然后创作出来的。
二、古诗正音
1、出示全诗,自读。
2、正音。请个别同学来读。
……
师:会背的同学举手。(不请同学背)
你会背了,那会写吗?
挖空给学生写。分别空出“断、楚、至、孤、帆”。
指导书写“断”。出示“断”的小篆体:一束丝被一把刀从中间砍断。
三、在诵中悟
1、夸学生,会背、会默真厉害。难度升级,会标平仄吗?
教师给出入声字“碧”、“出”、“一”、“日”。
其他字,学生自己标。(师在黑板板书古诗,然后巡视学生情况)
2、(复习“平长仄短”)师生共读古诗标平仄、生边对照自己标好的平仄。
3、(复习“诵”:古人读诗的方法)全班齐诵读。
4、(复习押韵字要拖长)补充板书“仄短韵长”。全班再诵读。
5、男生诵读一句,女生诵读一句。(换过来再来一遍)
6、请一个男生说,你觉得男生诵得好,还是女生诵的好?
预设:男生。(师笑,那你来诵读一遍。)
指导“门”读音拖长。老师要考考你上课认不认真,你先说说这个门指的是什么?
“江”读音拖长。你觉得这条江怎么样?(预设:大,长。)
师:是的,这是中国第一长的江——长江。(出示长江的资料:长度……)
师:你再诵读一下这一句。(你读出了滚滚江水的壮阔)很好,接着诵读下去。
再请一个同学来诵读。
你诵读得也很好听。
假如现在你就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是浪漫的诗仙李白,你诵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
生:(高兴或不高兴)
师:为什么?
生:……
师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现在你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吗?
生:……
师:天门山在李白的眼里,好像是被楚江给……
生:……(预设:冲开了或砍断成两扇门)
师:说得真好。你觉得李白看到大自然这样鬼斧神工的美景,心情是不是很高兴?
生:
师:对,就是很高兴。不要忘记了,这是一个25岁的李白,这是一个年轻气盛、朝气蓬勃的李白,他看到祖国的壮丽山河,内心肯定特别的高兴,特别的激动豪迈。
我们一起再来诵读一遍。用你的声音表现出与李白看到美景的高兴。
生:……
8、师诵读:“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谁来了?
生:孤帆。
师:谁在孤帆上?
生:李白。
师:李白站在船头,船在滚滚的江水中,从太阳落下的地方过来了,除了看到两岸青青翠翠的大山在眼前出现,他还望着了什么?(师指课题)
生:天门山
师:李白在船上,碧绿的水,青翠的山,还有远处壮观的天门山,李白的心情肯定很……
指生说:
生1:豪迈
生2:高兴
师:你用豪迈、高兴的声音诵读这首诗。
生1:……
生2:……
师:李白看到大自然的美景心里高兴啊豪迈啊!于是他站在船头……(创设情境)
师带头诵读全诗……(师生共诵)
四、由诵及吟
1、师:李白太高兴了,高兴得觉得诵读都表现不了自己内心的高兴。你说该怎么办?
出示《毛诗序》:“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平长仄短就是嗟叹,用长音和短音来表示嗟叹,就是我们的诵读。
所以诵读没办法表现我们高兴豪迈的情感,我们只能咏歌之。
什么是咏歌之?
生:……
师:咏歌之就是唱歌,但古诗的唱歌不是我们平时音乐课的唱歌。它叫做“歌吟”,也叫“吟”。
想不想听古人是怎么歌吟的?
生:想。
师:坐端正……(动情地吟)
2、然后听录音,放一句,让学生学吟一句。(总共就4句)
学生自己跟录音练。
请学生展示。
4、总结:这节课,我们用吟诵学习了这首古诗。希望以后同学也用这种方法去学习更多的古诗。
课件10张PPT。望天门山 李白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为人特别浪漫,想象丰富,喜欢喝酒,人称诗仙。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和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掌握一个方法:
自己要学会看注释。东梁山和西梁山的合称。
两座隔江相对的山。
像天然的门户。门打开了。楚江:长江。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唐]李白全长6397km,比黄河长9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是世界第三长河。“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唐]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