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叔向贺贫》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叔向贺贫》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语文版(2016)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09 16:3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叔向贺贫》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相传是春秋时___________所作,为国别体体史书,《国语》以国分类,各自成章,记载了上自西周穆王征________,下至韩、赵、魏三家灭__________,约________年历史,以记言为主,兼以记事,通过上层统治阶级士大夫的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历史事件,探讨_________之根源。
2.选出加点字正确的准音。
(1)及怀子,改桓(huán huáng )之行,而修。
(2)今吾子,有栾(luán lán )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 ,是以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宣子拜,稽首焉。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_________________
(3)贪欲无艺 ________________
(4)假货居贿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句子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 )
A.马拉松在江北举行,从大剧院到市区,沿途街道门庭若市。
B.发令枪响后,勇哥首当其冲,跑在最前头,最终夺得了金牌。
C.在自私自利者的心目中,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行为是不堪设想的。
D.万里长江上的山水画廊——三峡,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它以独特的云雾山水,浓郁的风土人情和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吸引着无数游人。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向诚心希望韩宣子不嫌贫穷施行栾武子呢样的德行。
B.曾经显赫一时的郤昭子及其家族覆灭的根本原因是德行沦丧。
C.叔向一桓子贪欲骄横遭祸殃的事例教育韩宣子应安贫乐道。
D.韩宣子认为是叔向的开导挽救了自己,表示世代铭记他的恩惠。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及怀子 ,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
(2)起也将亡,赖也存之。
二、课内阅读
叔向见韩宣子②,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
“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以泰于国 泰: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桓之罪 离:_____________________
(3)骄泰奢侈,贪欲无艺 艺:___________________
(4)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 修:_____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2)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34)不暇,何贺之有?”
3.文中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说明了“应该“忧德之不建”,而不应“患货之不足”
的观点。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国语》 左丘明 犬戎 智伯 500 言论 辩论 兴衰治乱
2.(1) huán
(2) luán
3. (1)稽首:顿首,把头叩到地上。
(2) 吊:忧虑。
(3) 艺:度,准则。
(4) 贿:财。
4. D
解析:A中“门庭若市” 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这里不合语境;B中“首当其冲”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这里不合语境;C中“不堪设想” 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这里不合语境。
5. C
6.(1)传到怀子时,怀子改变他父亲桓子的行为,学习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来可以凭这一点免除灾难;可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的罪孽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
(2)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靠你的教诲拯救了我。
二、课外阅读
1. (1)泰,过分、过甚。
(2) 离,同"罹",遭到。
(3) 艺:度,准则。
(4) 修:研究,学习。
2.(1) 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2)如果不忧愁德行的建立,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我表示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3.采用了正反结合的阐述方法,举栾、郤两家的事例说明“贫可贺,富可忧”。而可贺可忧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德,从而点出本文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