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 18 课 科技文化成就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1)“两弹一星”。
①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_______爆炸
成功。原子弹②导弹:_____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
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
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66东方红一号(2)杰出人物:钱学森、邓稼先等中国科学家。
(3)历史意义: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
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_______,增强了我
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_________。核垄断国际地位2.漫步太空:
(1)背景: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___________
___。
(2)过程。
①1999年,_________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
一次飞行试验。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一号②2003年,_______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
功返回地面。
③2008年,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_______成功完成出舱
任务,实现了_________。
杨利伟翟志刚太空行走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1)培育:20世纪70年代,_______成功
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推广: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中国的
_________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
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袁隆平杂交水稻(3)荣誉:袁隆平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___
___________”。
(4)意义: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_________
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
界性_________也有重要贡献。杂交水稻之父吃饭问题饥饿问题2.青蒿素:
(1)背景: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_____的新型有效
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
(2)概况:药学家_______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
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2015年获得_______生理学或医学奖。疟疾屠呦呦诺贝尔(3)意义: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
“百花齐放”“_________”的方针,带来了文化领域
的繁荣景象。
2.内容: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的新风貌,如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
《茶馆》等。百家争鸣3.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反映_________的时
代风貌的作品成果丰富,如2012年,中国作家_____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
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莫言【因果探源·历史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提示:(1)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有效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中国优秀科学家纷纷回国。
(3)1978年以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经典史料·历史解释】
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解读】这段材料说明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必要性。中国只有研制出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易混点拨】
☉易错点1:“两弹一星”中的“两弹”指的是核弹和导弹,而不是原子弹和氢弹。
钱学森、邓稼先为我国的“两弹”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易错点2:“青蒿素”是屠呦呦率领的中医研究院科研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晶,屠呦呦是这个团队中的杰出代表。【归纳总结·知识构建】【历史纵横·时空观念】
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成就 一项项科技创新,彪炳史册,见证一个国家崛起的传奇。
一个个英雄模范,书写辉煌,演绎一个民族腾飞的历程。【科技长廊】
材料一 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材料二 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中国第一颗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嘹亮。材料三 中国人实现了漫步太空的梦想,宇航员的一小步,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
材料四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奋斗历程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1)材料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向一次成功的试验现场发的贺电,这次“成功的试验”是指什么?这次“成功的试验”后,外国有人嘲笑我们“有弹无枪”(即没有运载工具),我国的哪次试验实现了“弹枪”结合?
提示: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并爆炸成功。(2)材料二、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我国航天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3)材料四中的“两弹一星”是指什么?
提示:核弹、导弹和卫星。【人物专栏】
材料五(4)结合所掌握的知识,说说图中的四位科学家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他们身上体现了哪些精神?提示:邓稼先和钱学森为“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作出了贡献;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研制出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精神: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科学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5)通过对上述材料的解读,给你怎样的启示?
提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课件28张PPT。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1.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表现:
(1)衣。
①改革开放前:买衣服要凭_____,色彩和样式单调。
②改革开放后:衣着_________,服饰是显示风度、展
示个性的方式。布票丰富多彩(2)食。
①改革开放前: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
有解决最基本的_____问题。
②改革开放后: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
好”,讲究_________、粗细搭配,_________等科学
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温饱营养均衡绿色食品(3)住。
①改革开放前: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②改革开放后:人均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3.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消
费总量不断增加,_________也不断优化。随着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_______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
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_____、健身等多种休
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结构休闲娱乐旅游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交通:
(1)交通设施建设:形成综合交通_______。
①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___位;全国铁路几次大
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
②公路:全国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_____________已
居世界前列。运输网二高速公路里程③民航: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
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中国
已成为世界_____大国。
④轨道交通: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轨道交通改善
城市交通状况。民航(2)出行方式变化:除_______、公交车、出租车,还有
方便快捷的_____,私家汽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长途
旅行,人们可以选择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多种
交通工具。自行车地铁2.通信:
(1)电信:形成全国电信网络,我国的_________规模和
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
全国大多数地区,固定电话已经进入千家万户,_____
_____的使用十分普遍。电信网络移动电话(2)互联网: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
来越高。
(3)意义: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
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_____
_____和生活方式。 思想观念【因果探源·历史理解】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提示:(1)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2)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度增长;(3)身心健康、医疗、保健受到重视;(4)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与个性化。提前消费、休闲生活等也正成为新的时尚。
【经典史料·历史解释】
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江泽民【解读】上述材料说明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有了保障。【易混点拨】
☉易错点1: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买布要凭票,主要是因为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低。
☉易错点2: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使人们出行和信息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它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归纳总结·知识构建】【历史纵横·时空观念】 人们生活和习俗的变化,从不同角度折射出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的演进和变迁。【歌谣见变迁】
改革前后两个样,以前衣着蓝灰黄。
购物凭票限数量,三转一响是奢望。
食物匮乏缺营养,居住多为土坯房。
如今生活变了样,衣着多彩又多样。
电视电脑电冰箱,饮食搭配讲营养。
住进楼房讲宽敞,摩托汽车跑四方。
提高生活讲质量,齐心跟党奔小康。(1)从歌谣中找出衣、食、住、行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说出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提示:变化:衣:从衣着蓝灰黄到衣着多彩又多样;食:从食物匮乏缺营养到饮食搭配讲营养;住:从居住多为土坯房到住进楼房讲宽敞;行:从自行车到摩托、汽车跑四方。原因:由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激发了社会的活力,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
(2)改革开放前为什么“购物凭票限数量”? 说出这一现象消失的原因。
提示: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资严重匮乏,为缓和供应的紧张,保持物价的稳定,国家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所以“购物凭票限数量”。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物资丰富起来,购物的各种票证也相继取消了。【图片看发展】(3)结合图一,说出人们出行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
提示: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4)结合图二,说出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5)在一周的时间里,停止使用电脑、电话、电冰箱、手机等设施,停止乘坐汽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体验科技进步对你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和舒适,促进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一课一练·达标闯关
1.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者……这是组委会给200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颁奖词,其中的“两弹”应该是指 ( )
A.原子弹、氢弹 B.原子弹、核弹
C.氢弹、导弹 D.核弹、导弹
【解析】选D。“两弹一星”指的是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筑起共和国钢铁长城,“两弹”应该是指核弹、导弹,故选D。
2.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该突破可能是( )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两弹一星”的内容。根据题干“1965年5月”“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可知,这可能是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A图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情景,B图是1970年我国研制成功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C图是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D图是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功的“籼型杂交水稻”。故选A。
3.“点火!”随着指挥员命令的下达,操作手迅速准确地按下了发射电钮。导弹载着核弹头,向千里之外的预定目标飞去。不久,精确命中目标,成功实现核爆炸。这一事件发生在( )
A.1964年10月 B.1966年10月
C.1967年6月 D.1976年10月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第一枚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并在预定地点上空试爆成功,题干描写的就是当时的情景。故选B。
4.如下图,中国古有嫦娥奔月的梦想,今有新嫦娥奔月的豪壮,飞天也已不再是敦煌壁画的专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已经开始举步量天。这一壮举开始的标志是 ( )
A.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D.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的航天成就。解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开始”,结合所学可知,1970年,我国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因此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某同学在参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展时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初期火柴、铁钉都要进口,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子弹爆炸、卫星上天,科技取得巨大成就。取得这一成就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分重视发展高科技
B.科学家的辛勤努力
C.苏联的支援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重视发展高科技。
6.“两弹一星”精神国人牢记、“两弹一星”元勋世人敬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A.雷锋 B.王进喜 C.焦裕禄 D.邓稼先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邓稼先的贡献。结合所学可知,1964年10月,随着一声巨响,硕大的蘑菇云腾空升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邓稼先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为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雷锋是解放军战士;王进喜是石油工人;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因此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据新华社电:“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动力……”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
C.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D.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5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根据题目中的“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开始计算收益”“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动力”等,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法国文豪巴尔扎克的咖啡名言,让人感到文学家的浪漫。而“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则真实地再现了著名科学家 的科学品格 (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焦裕禄 D.袁隆平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被认为是解决整个世界饥饿问题的法宝。西方世界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
9.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她的突出贡献是 ( )
A.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贡献
B.完成太空行走任务
C.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发现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钱学森和邓稼先等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贡献,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是袁隆平,屠呦呦发现抵抗疟疾的青蒿素,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选D。
10.右图为中国人民邮政为纪念某次会议的召开而发行的纪念邮票。请你判断,这次会议讨论的内容应属于哪一领域的工作 ( )
A.经济建设 B.国防科技
C.文学艺术 D.民族宗教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景象。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代科学家通过不懈奋斗、拼搏,创造了科技累累硕果,振奋了民心,树立了国威,也让世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能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蘑菇”云起,让国人远离核威胁】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
材料二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下午,新华社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声明中说:“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请你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
(2)材料一中的“两弹一星”具体指什么?“两弹一星”成就的取得有何现实意义?
【一粒种子,让人们远离饥饿】
材料三 “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3)材料三中的“此翁”是谁?他的科研成果是什么?
【医药创新,让人们远离疼痛】
材料四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颁奖词
(4)屠呦呦凭借着“青蒿”获得了哪些国际荣誉而为国争光?
【精神传承,让我们行动起来】
(5)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觉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代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可贵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归纳能力。第(1)题,依据材料一、二中“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便可分析概括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第(2)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弹一星”指的是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其意义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3)题,依据材料三中由“一粒种子……,让人们远离饥饿”可判定该人物是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他被人们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第(4)题,旨在考查屠呦呦与青蒿素的相关史实,依据所学回答即可。第(5)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代科学家奋斗历程中感受其具有的可贵精神,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坚持不懈、为国争光等精神。
答案:(1)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才能让人民过安宁的生活,才能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实力,这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地维护了我国和世界和平,为我国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积累了宝贵经验。
(3)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4)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坚持不懈、为国争光等精神。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一课一练·达标闯关
1.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 )
A.解放战争时期 B.改革开放前
C.20世纪末 D.21世纪初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到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所以衣服色彩和样式很单调,因此选B。
2.粮票、布票等是长辈们曾使用过的购物票证,当时发行这些票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当时商品严重匮乏 B.当时享受高福利
C.票证代替人民币 D.使用起来很方便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布票是供城乡人口购买布匹或布制品的一种票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布匹购销实行统一管理及保证布匹按计划供应所采取的一项措施;布票和粮票一样,是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产物和历史见证;是改革开放前物资紧缺的一种表现;自1978年以来,由于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满足人民的需要,粮票、布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相继被取消。故选A。
3.“票证”时代的结束,说明了( )
①我国的经济实力增强了
②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③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④我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票证”时代的结束,说明我国的经济实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文化生活属于精神文明建设,排除④。故选B。
4.人们的衣食住行折射出新中国时代的变迁。如图中的时装表演,最有可能出现在( )
A.三大改造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改革开放新时期
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根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图片所反映的信息正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产物。故选C。
5.依据图分析,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发生变化主要得益于 ( )
A.一五计划完成 B.三大改造完成
C.改革开放 D.建筑水平提高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题目中图表体现出从1978年以后,人们的人均住房面积逐年发生变化。联系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均居住面积扩大,居住环境也有明显改善。所以A、B、D不正确,故选C。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的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反映了( )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和知识迁移能力。由材料中信息可知,中国人掌握时间的方式在发生变化,从无到有,从挂钟到手机,说明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增长。
7.下面的图示反映了 ( )
A.城市交通堵塞问题 B.人们生活方式变化
C.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D.就业渠道拓宽
【解析】选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属于生活方式的变迁。故选B。
8.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做的事情有 ( )
①网上购物 ②网上炒股
③远程教育 ④网络游戏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能力。根据所学知识,①②③④中表述的都属于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做的事情。故选C。
9.漫画《三代赶集》最能体现的是( )
A.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B.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C.人民生活习惯的变化 D.科技水平的变化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理解能力。根据漫画的文字信息,从“肩挑到开拖拉机再到用电脑”,可知A符合题意。故选A。
10.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通过采访知情人是一种很直接的方式,下面是《人民日报》对北京市几位居民进行的采访,请根据下列几段采访记录来认知历史,探究历史。
【采访探究】
张大妈:“(20世纪)80年代初那会儿买东西还凭票,过年的时候买点猪肉、豆制品,还有大白菜。到了90年代以后,情况就不同了,票证不用了,鱼肉蛋禽也越来越丰富。现在,家里更是连年夜饭都不做了,直接在饭店订一桌,我这个老太太也不用跟着忙活了。”
(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有哪些。
(2)张大妈的话体现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吃”这一方面有了怎样的变化?
胡先生:“80年代初,我回家特别麻烦,先坐火车到山东兖州,换乘公共汽车去临沂,再乘车到县城,从县城乘车到离家最近的车站下车,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家。……到90年代就好了,北京到我们县的直达列车开通了,不用再费那么多周折。”
(3)通过对胡先生的采访你了解到了改革开放后哪一方面的巨大变化?你还可以建议他采用哪些快捷的方式回家呢?(一种即可)
【模拟采访】
(4)如果你是《人民日报》报社记者,请你采访一些居民,谈一谈改革开放后的变化,你会针对哪些方面进行访问呢?(至少说出两个方面)
【解析】本题主要围绕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据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答案:(1)改革开放后,经济水平提高了,物品丰富起来,不需要凭票购买了。
(2)人们由原来的食物匮乏、单调,变得讲求营养丰富、吃出健康。
(3)在交通运输业上,即“行”这一方面。可推荐他坐飞机或开私家汽车走高速公路等。
(4)如对服饰、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访问。(符合题意即可)
【备选习题】
1.到2013年底,我国机动车数量突破2.5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近2.8亿人。我国人民的出行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善,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实行改革开放 B.发动“大跃进”运动
C.一五计划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完成
【解析】选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开私家车的人也多了起来.我国机动车数量迅速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之一,故选A。
2.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其旗下淘宝网是中国消费者首选的网上购物平台。阿里巴巴的成功说明科技革命推动了我国 ( )
A.新材料技术的发展 B.能源技术的发展
C.互联网服务业的发展 D.航天技术的发展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根据题干中的“网上购物平台”,可判断是互联网服务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