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09 20:5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120分钟 120分)
一、阅读鉴赏(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6分)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侍萍 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鲁侍萍 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周朴园 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鲁侍萍 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可是自从我被你们家赶出来以后,我没有死成,我把我的母亲可给气死了,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
周朴园 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
鲁侍萍 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才叫我带走的。(自语)哦,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周朴园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
鲁侍萍 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偏偏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里做过的事。
1.鲁侍萍不止一次说到命运,“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对侍萍的命运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
A.侍萍不能解释自己三十年来为什么受那么多苦,不得不自认是“不公平的命”所使然。
B.鲁侍萍在苦难中挣扎,悲叹自己的“命苦”,她相信命运,但也表现出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与不平。
C.她虽然一再说“命运”如何,但并无深意,只是客观反映了她对自己苦难一生的悲叹。
D.三十年的苦和恨,使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侍萍觉醒了,她所说的“命”,从根本上看,是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与抗争。
2.这是鲁侍萍与周朴园的一段对白,表现出周朴园什么性格?他与鲁侍萍30年前的那段关系的性质是什么?(7分)
答: 第一问:表现出周朴园老奸巨猾的性格。(2分)?
第二问:他与鲁侍萍30年前的那段关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是有钱有势的强者侮辱一个弱女子,所以,当侍萍真的重新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的所谓怀念顷刻之间便化为敌视和仇恨。(5分)?
3.提到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二人都强调是“你的”,他们的意图有什么不同?(6分)
鲁侍萍的意图: 强调周朴园与孩子有血缘关系,指责周朴园的冷酷自私。(3分) ?
周朴园的意图: 试图表明孩子与己无关,极力摆脱与鲁侍萍的关系。(3分)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主  角
陈 彦
很多年后,成名后的忆秦娥记得,改变她命运的时刻,是一个太阳特别暴烈的下午。她正在家对面山坡上放羊,头上戴了一个用柳条编的帽圈子,柳叶都被太阳晒蔫干了。她娘突然扯破喉咙地喊叫,说她舅回来了。
她随娘赶场子,到几十里地外,看过几回县剧团的戏,见她舅可神气了。戏要开演前,他朝靠背椅子上一坐,二郎腿一跷,还给腿面子上垫一块白白的布。他噗噗地吹开茶水上的浮沫,呷几口茶后,才从一个长布套里,掏出一对像两根“筷子”的鼓槌来。“筷子”头朝鼓皮上一压,眼看“筷子”都要折断了,可手一松,又立即反弹得溜直。几个敲锣、打铙的,看着“筷子”的飞舞,还有她舅嘴角的来回努动,下巴的上下含翘,眼神的左右点拨,就时急时缓、时轻时重地敲打起来。整个山沟,四处八下的人,循着热闹,急急呼呼就凑到了台前。看的人越多,她舅手上的小鼓槌就抡得越欢实,敲得那个快呀,像是突然一阵暴雨,击打到了房瓦上。那鼓槌,看似是在一下下朝鼓皮上落,落着落着,就变成了两个喇叭筒子,好像纹丝不动了。可那鼓,却发出了皮将爆裂的一声脆响。以至戏开始了,还有好多人都只看她舅,而不操心场面上出来的演员。好几次,她都听舅吹牛说,附近这七八个县,还找不到他这敲鼓的好手艺。省城大剧院的戏,舅说也看过几出的,就敲鼓那几下,还没有值得他“朝眼窝里眨的”。不管舅吹啥牛,反正娘见了就是骂,说他一辈子就知道在女人窝里鬼混。
舅对娘说:“麻利把招弟收拾打扮一下,我赶晚上把娃领到公社住下,明天一早好坐班车上县。”
娘就赶紧张罗着要给她洗澡、梳头。她舅说:“一定要把头上的虱子、虮子篦尽,要不然进城人笑话呢。”她娘说:“知道知道。”娘就使劲地在她头上梳着篦着,眼看把好些头发都硬是从头皮上薅掉了,痛得她躲来躲去,可娘还不停地梳。
招弟也不知是高兴还是茫然,头嗡的一下就木了。她想,那咋不是她姐来弟的事。来弟比她漂亮,能干。可没想到,这事竟然是要让她去了。
洗完头,娘给她扎辫子的时候,她问:“这好的事,为啥不让姐去?”
娘说:“你姐毕竟大些,屋里好多事离不开。我跟你爹商量来商量去,你舅也同意,还是让你去。”
“我去,要是人家不要咋办?”她问。
娘说:“你舅在县剧团里,能得一根指头都能剥葱。谁敢不要?”
娘把她姐的两个花卡子从抽屉里翻出来,别在了她头上。这是姐去年挖火藤根,卖钱后买下的,平常都舍不得戴。
“姐不让戴,你就敢给我戴?”她说。
“看你说得皮薄的,你出这么远的门,戴她两个花卡子,你姐还能不愿意。”
娘说完,咋看,都觉得她身上穿的衣裳不合适。不仅大,像浪浪圈一样,挂搭在身上,而且肩上、袖子上、屁股上,还都是补丁摞补丁的。娘想了想,突然用斧子,把她姐来弟的箱子锁砸了。娘从那里翻出一件绿褂子来。那是来弟姐前年过年在供销社买的,只穿了两个新年,加上六月六晒霉,拿出来晒过两回,再没面过世的。那褂子平常就一直锁在箱子里,钥匙连娘都是找不到的。
她咋都不敢穿,还是娘硬把绿褂子套在了她身上。褂子明显大了些,但她已经感到很满足了。
出门时,舅说:“你看你们把她打扮的,像个懒散婆娘一样。再没件合身衣服了?”
娘说:“真没有了。就身上这件,还是她姐的。”
舅无奈地叹了口气说:“唉,看看你们这日子。不说了,到城里我给娃买一件。走!”
刚走了几步,娘就放声大哭起来。其实,招弟也舍不得娘。
刚出村子,她舅说:“得把名字改一下,以后不要叫招弟了,就叫易青娥吧。省城有个名演员叫李青娥,你叫易青娥,说不定哪天就成大名演员了呢。”舅说完,还很是得意地笑了笑。
突然变成易青娥的易招弟没有笑。她觉得舅舅是在说天书呢。
易青娥舍不得娘,也舍不得那几只羊,它们还在坡上朝她咩咩叫着。
十几年后,易青娥又变成了忆秦娥。
(节选自陈彦《主角》,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B )
A.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既表现了当时天气的炎热,又展现了主人公小时候单调而又贫穷的生活。
B.娘和爹爹以及舅舅都偏爱招弟,主要是因为她虽然年纪小,但是艺术天分很高,容易出人头地,改变家庭命运。
C.在叙述视角上,本文主要采用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文章所表达的客观社会现实。
D.文章结尾处“她觉得舅舅是在说天书呢”,表现了招弟对于生活中突然而来的变化茫然无措的心理。
5.文中第二自然段作者用大量的篇幅穿插有关舅舅的文字,有何写作意图?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答: ①在文章的写作顺序上,这段插叙使行文起伏变化,有了波澜,避免文章呆板、拘谨。(1分)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了舅舅多才多艺的一面,也表现了舅舅“浪荡”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2分)③从小说情节上,戏台对于招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为主人公以后艺术道路的成功作铺垫。(2分) ?
6.文中招弟的心路历程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 ①放羊时候的百无聊赖;(1分)②回忆赶场子的时候,看舅舅敲鼓的沉醉和入迷心境;(2分)③得知母亲送她跟随舅舅去学习戏剧消息后的高兴和茫然的矛盾心理;(2分)④和家乡、亲人离别时的不舍和依恋。(1分) ?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7、8题。(12分)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 朴
黄芦岸白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7.下列对这首小令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开头两句选用“黄”“白”“绿”“红”这样色彩鲜明的字眼,展现了渔夫生活环境的优美,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
B.小令中的渔夫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以在秋江上自在来去,与心地单纯的白鹭沙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的洁净美好。
C.“烟波钓叟”就是诗人在这首小令中着力表现的渔夫,因为渔夫不识字,没文化,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
D.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质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生活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的渔夫形象。
8.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的形象,这和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的。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和“蓑笠翁”身上看到两作者怎样的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9分)
答: 相同情怀——远离世事(远离纷扰、远离尘嚣、不满于现实),崇尚自然(钟情自然、寄情山水)。(4分)?
不同情怀——白朴有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于淡泊宁静、崇尚逍遥自在生活的情怀;柳宗元虽孤寂郁愤,但却仍有着清高而孤傲的情怀。(5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指现实善恶错位,“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与应有的天道公理形成鲜明对比。?
(2)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接指责质问天地,从根本上否定天地的存在意义的句子是:“ 地也 ,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 天也 ,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
(3)关汉卿的《窦娥冤》里,窦娥认为天地本该“ 只合把清浊分辨 ”,然而现实却是“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
二、语言应用(20分)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2分)
戏曲既需传承也需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   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   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   ,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   ,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 C )
A.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4分) ( C )
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1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 B )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3.以下是某生态农场物质循环利用示意图,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这一循环利用的过程。(4分)
答: 示例:果园的底层空间为蚯蚓养殖提供场所,养殖的蚯蚓又能为鸡场提供饲料,鸡场的鸡粪经过加工后也为猪场提供饲料;(2分)而猪场和鸡场所产生的粪便融入土壤为蚯蚓提供养料的同时,经蚯蚓分解后能增加土壤肥力,最后为果树提供营养,如此循环利用。(2分) ?
14.请以下面的句子为开头续写一段话,其中必须运用两种不同修辞。(4分)
莎士比亚说:“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的确, 年轻时拥有韶华在抱的青春而又少不更事,总以为花才含苞,鹰才展翅,一切来日方长。谁知转瞬间,鲜花近于凋零,朝日化成夕阳,人生的舞台不久就要落幕 。?
三、写作表达(50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2015年中国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这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有大量人才。
材料二:从武汉2017年初提出“百万人才留汉计划”,到成都发布“人才新政12条”,从郑州向全球发出“史上最强”招贤令,到西安推出“史上最宽松”户籍政策,并实施“海底捞式”落户服务;2018年,在南京打出了“本科直接落户”的王牌后,江苏“人才大战”战火蔓延各地市,愈演愈烈。一场“抢人才”大战,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燃起点点星火,呈现燎原之势。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一说了两个方面:《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需要大量人才。前者是目标,后者是条件。归根结底是在说国家的富强、民族的腾飞、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有计划、有措施、有人才。材料二是说各大城市“抢人才”大战已经打响,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燃起点点星火,呈现燎原之势。材料一可从“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抓住人才实现中国梦”等入手;材料二可从“有竞争才有活力”“吸引人才需理智,盲目跟风不可为”“政策扶持与感情引导”“勿忽略了普通劳动者”等方面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