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8-25 15: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发展阶段1949----1956 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1966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十年
1966---1976“文革”十年
1976---1978 二年徘徊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92----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考点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历史条件:
(1)军事上:
(2)政权上:
(3)方针、政策上:
(4)群众基础:全国人民热烈拥护
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国民党政权已被推翻七届二中全会召开(5)筹建工作: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充分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会议中心议题:
2、会议主要内容:确定、通过、规定国家性质、选举产生
(《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起临时宪法的作用,是团结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施政纲领)
3、职权演变: (1949-1954)代行人大会议的职权作用,1954年后,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具有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职权作用。
(2010年江苏· 12)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B3、成立标志:开国大典
(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
(2)举行开国大典
4、成立意义:进入一个新纪元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上一节)
新国家: 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新政权:人民民主政权
新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为新中国国家政治建设奠定牢固的基石考点二(2)民主政治的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的贡献 依法治国战略的确定
二、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发展历程1、新中国成立初期 :开创、成就
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基本确定,此后在实践中又得到了一些发展和健全。

(1)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①建立条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
②过程:地方各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③建立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②主要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意义: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过渡状态。思维升华1、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人民政协会议与人民代表大会异同?(练习册P29页)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颁布的背景:与人大召开背景相同
2、内容:确定国家性质(国体)及根本政治制度(政体)、规定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确定方向和途径。
3、两大原则:
4、性质:新中国第一部…
5、意义:开创人民民主全新阶段,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起点,法律上为新中国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思考:看书P73图1、P75图1回答: 对于两幅图的关系,有人认为:随着全国人大的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你赞同吗?为什么?
在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权。1954年 ,全国人大召开后,代行人大的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但人民政协会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继续存在并发挥着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因此,仍有存在的必要。 [真题1](08·广东单科·1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D(2)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①初步确立:1949年,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
②正式确立:1954年 ,政协二届一次会议
③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
④政协性质、职能作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
⑤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三大改造完成后,民主党派不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①背景:历史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局面。
②法律保障: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实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
③原则: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④实施:五个自治区的成立情况。
⑤意义:
[真题2](08·江苏·10 ) 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 )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C[真题3]( 2010年北京· 19)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A2、 “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民主政治建设重大挫折(1)“文革”发生原因、导火线
(2)民主法制遭践踏表现:
①对国家体制的破坏:
1968年9月,新的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出现重大倒退②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文革”期间,国家公检法机关遭到严重冲击,无法正常工作,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
③对人民权益和尊严的侵害:从中央到地方,造反派打、砸、抢、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没有保障。
(3)民主法制遭严重破坏的后果:全国陷入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中,给党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及文化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破坏。
(4)“文革”教训:必须坚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如何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与艰巨性?
1、“文革”发生的重要原因是民主法制不健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党的民主集中制被削弱。
2、“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践踏,公民权利受侵害、国家的法律形同虚设,因此,“文革”结束后,急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
3、我国长期存在封建专制传统,民主法制意识淡薄,民主法制建设具有艰巨性。世界民主化潮流使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必要。
3、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1)伟大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主题报告:
②目的:彻底纠正“左”错误,拨乱反正
③内容: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重大决策
④意义:伟大转折:新道路、新时期、新时代
▲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是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而且是国家政治建设进入新时代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伟大转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
(2)重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背景:P83第一段
初步构想: 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
主要成就:①修订宪法、符合实际: 1982年11月,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②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历史任务。写入宪法:1999年,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 确定下来。
③制定一大批法律及相关法律规定: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例题: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顺序,对应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分别颁布于1912、1949、1954
B、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C、分别是资产阶级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宪法
D、分别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标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标志、过渡时期的政治建设成就D 例题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部根本大法分别在什么历史背景下颁布的? 各具有什么重大历史作用?
三部宪法文件均强调了什么根本原则?【真题】(2010年上海·28)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 )
A.体制改革
B.拨乱反正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B小结:建国后民主法制的建设“一个目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两个机构”:
“三部宪法”:
“三大制度”:
“三个阶段”:开创、挫折、发展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性及意义: 1、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2、根本目的: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3、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长治久安。
4、实行“依法治国”必须加强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意识。中国近现代政治民主化进程
1、康梁维新派将早期维新派的政治主张付诸行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运动在中国实践的开始,主张以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专制。虽失败,但影响深远,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为指导,掀起辛亥革命,结束了..建立起..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虽未能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治,但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3、建国后,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建立并完善了三大政治制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政治民主化: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 以法治代替人治的过程。(5)“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一国两制”的理论 香港、澳门的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考点三1、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2、含义:和平统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高度自治。
3、提出过程:
①1979年②1981年③20世纪80年代④1984年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及实践4、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
①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
②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③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真题2 (2006,北京,18) 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理解是 ( )
A.接纳了英国“主权与治权分开“的提议
B.给予特别行政区包括外交和国防在内的自治权
C.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D.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D练习册P32民族区域自治与“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有何区别与联系?5、成功实践:
(1)香港回归:(了解香港问题由来)
①条件: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一国两制”构想提供思路与可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提高;香港同胞渴望回归。
②经过:1982年、1984年、1990年、1997年
③意义:
(2)澳门回归:1987年、1999年
(3)港澳回归意义:重大事件
彻底结束、开创新纪元、重要一步、新范例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1、台湾问题由来:
(三次分离、二次回归)
2、两岸关系的进展:
缓和:1979 金门停火(30年)
1980 民间交往,打破坚冰,
进展:1992.10 “九二共识”
(政治接触,海协会、海基会)
19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
1995年,江泽民讲话 纲领性文件
展望:2005 第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反分裂国家法》,使 维护国家统一有了法律依据。
2005年连、宋访问大陆,开创海峡两岸新局面

推动两岸关系缓和与发展的原因1、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统一是共同愿望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制定及成功实践积极影响
3、两岸经济互利互补,两岸关系是经济发展必然要求。
4、党和政府采取一些积极措施,促进两岸关系缓和与发展
5、海协会与海基会合力推动3、目前我国解决台湾问题最大的障碍来自:
(1)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
(2)海外反华势力4、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方针、立场是: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决不放弃使用武力
(2007,江苏,15)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 ,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 )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DP33练习册当前我国统一大业有何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是什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