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测试题
(120分钟 120分)
一、阅读鉴赏(5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张 衡 传
范 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A.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B.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C.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D.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A.阳嘉:汉顺帝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孝廉”。
C.六艺:古代时,官家学校要求在校学生掌握的六种知识和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D.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即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3.下面对文中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C )
A.本文介绍了张衡文学、科学、政治三个方面的成就,重点详写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这样安排详略得当,使文章重点突出。
B.本文作为人物传记,介绍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叙述线索非常清楚。在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同时兼用了说明。
C.张衡性格从容淡静,不喜欢与俗人交往,通过仿照班固的《两都》创作了《二京赋》,对当时社会上过度奢侈的风气,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D.张衡精于天文,擅长机械,也洞察当时的社会世情。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高明的政治手腕,但在政治旋涡中也有祸福难料的苦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3分)
译文: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华奇特,多次召他做官,他也不去应召。 ?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3分)
译文: 自从有书籍的文献记录以来,从来没有这件事。 ?
(3)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4分)
译文: 后来张衡升任侍中,顺帝让他入宫,在自己身边让他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徐处仁,字择之,应天府谷熟县人。中进士甲科,为永州东安县令。蛮人叛,处仁入峒,开示恩信,蛮感泣,誓不复反。知济州金乡县。以荐者召见,徽宗问京东岁事,处仁以旱蝗对。问:“邑有盗贼乎?”曰:“有之。”上谓处仁不欺,除宗正寺丞、太常博士。摄开封府,裁决如流,囚系常空。丁母忧,免丧,以资政殿学士知青州,徙知永兴军。童贯使陕西,欲平物价,处仁议不合,曰:“此令一传,则商贾弗行,而积藏者弗出,名为平价,适以增之。”转运使阿贯意,劾其格德音,倡异论,侵辱使者。诏处仁赴阙。久之,以显谟阁直学士知颍昌府。民有得罪宫掖者,虽赦不原,处仁为奏上。童贯乘是挤之,夺职,提举鸿庆宫。徽宗访以天下事,处仁对曰:“天下大势在兵与民,今水旱之余,赋役繁重,公私凋弊,兵民皆困,不及今谋之,后将有不胜图者。”上曰:“非卿不闻此言。”明日,除侍读。进读罢理前语处仁言昔周以冢宰制国用于岁之杪宜会朝廷一岁财用之数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横敛百姓既足军储必丰上称善,诏置裕民局讨论振兵裕民之法。钦宗即位,金人犯京师,处仁储粮列备,合锐兵万人勤王;奏乞下诏亲征,以张国威。奏至,朝廷适下亲征诏书,以李纲为行营使。即移书纲,言备御方略。金人请和而归,处仁奏宜伏兵浚、滑,击其半济。召为中书侍郎。入见,钦宗问割三镇,处仁言:“国不竞亦陵,且定武陛下之潜藩,不当弃。”吴敏荐处仁可相,拜太宰兼门下侍郎。高宗即位,为大名尹、北道都总管,卒于郡。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三十》,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进读罢/理前语/处仁言/昔周以冢宰制/国用于岁之杪/宜会朝廷一岁财用之数/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横敛/百姓既足/军储必丰/
B.进读罢/理前语/处仁言/昔周以冢宰制国用/于岁之杪/宜会朝廷一岁财用之数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横敛/百姓既足/军储必丰/
C.进读罢/理前语/处仁言/昔周以冢宰制国用/于岁之杪/宜会朝廷一岁财用之数/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横敛/百姓既足/军储必丰/
D.进读罢/理前语/处仁言/昔周以冢宰制/国用于岁之杪/宜会朝廷一岁财用之数量/入为出节浮费/罢横敛/百姓既足/军储必丰/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A.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后一级考试即会试通过者的称号,它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免丧,也称服阕,谓守孝期满,除去丧服。古人为哀悼逝者需穿丧服,服饰、时间都有限制。
C.侍读,是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之官,对提高皇室修养和执政能力有积极意义。
D.潜藩中的“藩”指封建时代的属国、属地,借指边防重镇。潜藩是指帝王作为王侯时的封地。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
A.徐处仁抚民有方,平息叛乱民患。任东安令时,他对反叛者施以恩惠,晓以信义,蛮人终被其诚意所动;代理开封府事,当地得以大治,狱中常无系囚。
B.徐处仁坚持己见,惨遭排挤夺职。之前童贯想平抑物价,徐处仁与之不和,出言反对。之后徐处仁替没获得赦免的百姓上奏,童贯借机排挤,徐处仁终遭削夺职务。
C.徐处仁胸怀天下,忧心兵民之困。他认为兵强民富方能立国,然而天灾人祸,兵民皆贫困不堪,应当早做准备,以防止后患。此言深得徽宗认可。
D.徐处仁坚决主战,抗击金兵南侵。金兵来犯,他广储粮草,集合上万精兵为国效劳;积极进言献策,奏请御驾亲征,反对割让土地,态度果断坚定。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转运使阿贯意,劾其格德音,倡异论,侵辱使者。(5分)
译文: 转运使迎合童贯的意见,弹劾他阻止德政,提倡异论,凌辱使臣。(译出大意得3分,“阿”“格”各1分) ?
(2)金人请和而归,处仁奏宜伏兵浚、滑,击其半济。(5分)
译文: 金人请求讲和后回去,徐处仁上奏说应当在浚、滑埋伏军队,在敌人渡到河中间时袭击他们。(译出大意得3分,“伏”“半济”各1分)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12分)
一
味精在都市传说中有许多危害,版本也不尽相同。许多人“相信”味精有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认为它是“化学工业品”,虽然味精亮晶晶的,好像一种化工产品,其实它和酱油、醋一样,都是一种酿造产品,可以增进人们的食欲,提高人体对其他各种食物的吸收能力,对人体有一定的滋补作用。
味精的诞生和使用只有百年的历史,但对于拥有几千年历史的美食大国而言,没有味精,依靠各种天然食材混搭也能提出鲜味来。据说,古时“鲜”字的写法本是三个鱼字。鱼本鲜中之最,三个鱼就更鲜了。春秋时代齐桓公的御厨易牙首创了“鱼腹藏羊肉”这道菜,从而开创了天然食材混搭提鲜之道。
古人最常用的是食材混搭煮制高汤提鲜,俗话说,“艺人的腔,厨子的汤”,制作出优质的清汤或奶汤,是使菜肴增鲜的最佳手段。在发明味精前,高汤几乎是全世界每一个专业后厨的必备品,用高汤代替水是让菜品变得更加鲜美的利器。中餐的开水白菜、鱼翅捞饭需要鸡闷火腿清汤和鸡爪猪肉浓汤;日料寿喜烧、茶碗蒸需要柴鱼昆布高汤“出汁”;意大利炖饭需要鸡高汤;西班牙海鲜饭需要鱼或者海鲜高汤;当然还有各国素食里的素高汤等等。
制汤俗称“吊汤”,可以追溯到1400年前“捶牛羊骨令碎,熟煮,去汁;掠去滓末(沫),停之使清”(《齐民要术》)的制汤法;后来出现了一种“捉(提)清汁法”,其做法是:将鸡汤、鸭汤或肉汤放在锅中烧煮,然后将生虾捣烂,和入甜酱、酱油,再投进汤中,等汤沸腾,泛起浮沫,即撇去,如此三四次,捞去虾渣,即成清汤。
除了采用高汤提鲜外,古人常将蟹肉、蟹油、蟹黄用猪油“炼”后收贮起来,俗称“蟹油”,供制作肴馔时用。这种方法在江苏、浙江民间至今仍颇盛行。无论烧菜、制馅,还是下面条,都可以放入适当的“蟹油”,其味之鲜,不可言传。
此外,古人还常将一些比较鲜美的食品原料磨成粉,制作成原始的“味精”撒在菜肴中以增鲜。如清顾仲所撰的《养小录》中就记有用笋粉和蘑菇粉提鲜。清朝时期的鲁菜成为宫廷菜的重要原因,鲁菜师傅能从各地海鲜里提出鲜味来,比如将海肠子烘干研磨成粉,做菜时撒进去,这种原始的“味精”使得普通的菜肴立马变鲜。
二
1908年,一位名叫池田菊苗的日本东京大学化学教授在喝了妻子做的海带黄瓜汤后,发现味道特别鲜。“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如此的鲜味呢?”池田充满了疑问。从这天起,池田教授就在实验室里仔细研究起海带的成分来。半年后,他从10公斤海带中提取出0.2克谷氨酸钠,只要在汤里放一点点这玩意儿,立刻就能增加汤的鲜味。
谷氨酸钠是一种氨基酸——谷氨酸的钠盐,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之一,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就含有谷氨酸。但是结合在蛋白质中的谷氨酸是没有味道的,只有当谷氨酸游离出来时才能刺激舌蕾上的鲜味受体,谷氨酸由酸变成盐时更容易电离,也就更有鲜味。
其实谷氨酸钠最早是1866年由德国化学家里德豪森研制成功的,他当年是从植物蛋白中提取的这种成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这种产品在欧洲并没有批量生产。池田菊苗认识到了谷氨酸钠的商业价值,想到了该怎样用工业方法生产谷氨酸钠。当时一位名叫铃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从海带里提取碘的生产方法。当他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后大为振奋,立刻决定生产谷氨酸钠。池田和铃木的合作很快就结出了硕果。不久后,一种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现在东京浅草的一家店铺里,广告语是“家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一时间,购买“味之素”的人差点挤破了店铺的大门。
三
“味之素”传入中国后,这种奇妙的白色粉末让日本企业获得了巨额收益,日本人对谷氨酸钠的提取工艺严格保密,企图长期垄断全球市场。1921年,一位名叫吴蕴初的中国人利用空余时间,和夫人一起,在上海租用的一处住房的阁楼里,开始研制提取谷氨酸钠的技术,经过不懈努力,他发明了生产谷氨酸钠的水解法。
工艺成功后,吴蕴初寻找投资人合作建立了“天厨味精厂”,并且在吴蕴初的提议下,采用了至今仍在使用的“佛手”商标。天厨味精厂的佛手牌味精一上市,立即打破了日本“味之素”的垄断。从此,味精进入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厨房,并随着中餐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中华饮食文化永久联系在了一起。
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台湾发酵之父”的苏远志利用生产蔗糖的废糖蜜作为细菌发酵生产味精的培养基质,大大降低了味精的生产成本,而且增加了产量。因为苏远志的发明,6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每年节省进口小麦外汇400万美元,同时外销味精赚进600万美元。到了1981年,我国台湾味精外销量达12353吨,取代日本跃居世界首位。
——节选自母冰《味精:舌尖之鲜的奥秘》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许多消费者“相信”味精有害,其实味精和酱油、醋一样,都是一种酿造产品,对人们的饮食、体质健康都有积极的作用。
B.高汤能使菜肴鲜美,所以在发明味精之前,高汤几乎是全世界每一个专业后厨的必备品。
C.谷氨酸钠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之一,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就含有谷氨酸钠。
D.谷氨酸结合在蛋白质中是没有味道的,需要它游离出来,刺激舌蕾上的鲜味受体,我们才能感受到鲜味。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吴蕴初发明并创造了中国味精,味精从此进入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厨房,到了1981年,中国味精的外销量已取代日本跃居世界首位,因而中国味精奠定了中华饮食文化在世界的地位。
B.最早的食用味精,是德国化学家里德豪森从植物蛋白中提取出来的,并开始批量生产。
C.鲜味食物不需再放味精。如鱼虾海鲜、鸡蛋、肉类等,这些食材鲜味的重要来源是谷氨酸,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
D.味精的发明直至走上餐桌的过程,提醒我们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企业家整合技术、资金、人才的作用无可替代。
1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古人依靠各种天然食材提鲜的方法。(6分)
答: ①食材混搭煮制高汤提鲜;②用猪油“炼”制“蟹油”提鲜;③磨制鲜美的食品原料成粉,撒在菜肴中以增鲜。(一点2分,共6分) ?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2.名句默写。(8分)
(1)《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说出躲避廉颇的原因: 今两虎共斗 , 其势不俱生 。 吾所以为此者 ,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2)《苏武传》中,表现苏武,保持节操,拄节牧羊的语句: 杖汉节牧羊 , 卧起操持 , 节旄尽落 。?
(3)《苏武传》中,苏武始终不屈服,不投降,“ 匈奴以为神 ”一句表达匈奴人对他的看法。?
二、语言应用(12分)
1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D )
A.召有司案图
B.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C.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D.遂乃研核阴阳
1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 ( D )
A.明年复攻赵
B.皆为陛下所成就
C.衡下车,治威严
D.君不如肉袒服斧质请罪
1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
①宁许以负秦曲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其一人夜亡
④单于壮其节
⑤且庸人尚羞之
⑥皆共目之
⑦反欲斗两主
⑧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⑨卒廷见相如
⑩舆归营
A.①④/②③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⑦/②/③⑨/④⑤⑧/⑥⑩
C.⑦⑧/①②/③⑨/④⑤⑥/⑩
D.①④⑤/②/③⑨/⑦⑧/⑥⑩
16.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D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而君幸于赵王
C.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D.何以复加?
三、写作表达(5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50分)
这是一位赵姓中学生给上海《青年报》“青苹果热线心理咨询”栏目的信中的有关内容:
“我感觉世俗太污浊了,为此,同流合污成了中国文化人最大的耻辱。魏晋名士的高洁,正在于他们抵抗流俗,保持着纯洁的孤独。宁肯独自打铁,宁肯单车漫游,宁肯呼啸山林,宁肯放声大哭,却不肯降低自己,贬损自己,耗散自己,他们的生活方式富有诗意,令人陶醉。”
“其实我一直在这样做。我不喜欢热闹,历来习惯于独行,我静静地想着自己崇拜的那个角落,却不会去争夺。夜晚,我会关掉电灯,点上蜡烛,让月光照着我买来的一小丛文竹,凝视两三个小时。我觉得这种意境真好,由此,更厌烦街市间的车来人往了。但我周围的人都说我过于清高,拒人于千里之外。清高就清高吧,拒人就拒人吧,我不在乎,不清高,不拒人,哪还有我。”
对于这位中学生的想法与做法,你怎么看?请作文表明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文题内容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带有任务驱动型色彩。这封来信反映了一名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在人际交往中,如何摆正自己,如何看待他人,又如何认识社会,这类问题不仅在赵姓同学身上存在着,很多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也遇到过或正面临着。写作时要围绕自己、他人、社会所关联的问题展开和深入。调用自己的思想和材料储备,去解决这个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起点和落脚点都在来信中的思想问题上。因此,要有的放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