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课件 (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课件 (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10 06:5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第11课 元朝的统治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总面积约1600万平方千米。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唐朝以来,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到元朝时期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二、行省制度1、中央机构 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浙江、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了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2、地方机构 中书省是中央的中枢机构,地方上遇有重大事务,就派高级官员到地方处理,这些官员带有“行中书省”头衔,简称“行省”。到忽必烈在位的后期,这些行省不再带有中书省的官衔,行省逐渐由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转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制度在元朝以后的明清时期继续沿用。相关史事:元朝的疆域中书省大都辽阳行省甘 肃 行 省岭 北 行 省(北至北海)宣政院辖地云南行省湖广行省四川行省陕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北逾阴山,
西及流沙,
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____________,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对台湾的管辖澎湖巡检司澎湖巡检司
管辖澎湖和琉球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2、对西藏的管辖 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________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宣政院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原南宋统治区汉族和其他民族南人第四等原金统治区汉族、契丹和女真等汉人第三等原西夏人、畏兀尔人等色目人第二等蒙古族蒙古人第一等民族名称等级行省制度皇帝枢密院中书省御史台吏户礼兵刑工军事事务监察事务分管各项政务山东、山西、河北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中书省直辖地行中书省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被称为
“行省制度”元朝实现统一后,首次对西藏进行行政管理,全国各族人民都处在一个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许多民族在一个地区交错杂居的局面,这不仅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在中国的国家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想一想:元朝统治版图历史最大行省制度边疆管辖中书省行中书省澎湖巡检司宣政院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宣政院印2.对西藏地区的管辖(1)措施:①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就开始对西藏地区用兵和招降,后来蒙古贵族代表与吐蕃的上层政教代表共同议定,吐蕃各地归附蒙古。此后,蒙古统治者开始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置驿站。
②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2)意义: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元朝的统治中书省行中书省行中书省行中书省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西藏成为元朝的
正式行政区。皇帝宣政院1.中国古代中央政权对下列地区行使管辖权的先后顺序是
①珠江流域 ②台湾
③黑龙江流域 ④新疆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④③②
D.①③④②课堂练习秦朝元朝唐朝西汉C2.秦朝和元朝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分别是?
A.科举制??行省制?????
B.科举制?? 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行省制??
D.郡县制??? 丞相制C3.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
A.辽阳省
B.岭北省
C.黑龙江省
D.吉林省AC4.与右图相关的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5.下列是我国现行民族自治区与古代宋元时期民族居住对应状况,正确的有
①内蒙古自治区——契丹
②宁夏回族自治区——党项
③西藏自治区——吐番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大理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