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窗[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5-23 20: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窗》说课稿
小说是四大文体(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小说的学习不同于其他文体的学习,它需要调动学生多方面的互动因素,共同完成对小说中心思想(主题)的理解。《窗》在篇幅上属于小小说,而且故事情节广为流传,学生一读便懂;同时本文是中职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在第二册的基础上,由理解能力上升为欣赏能力乃至研究能力的训练内容。它是本单元讲读课文最后一篇,因此学习的重点是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创造性阅读,并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和体验作品给予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哲理,发现和创造新的艺术形象。
基于以上因素,确定教学内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运用创造性阅读的方法领悟小说的艺术技巧。
2、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创造性阅读的方法欣赏文学作品,能够运用对比和想象的艺术手法,增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3、 德育目标:通过阅读,让学生懂得健康的心态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对比和想象的艺术手法,挖掘出人物形象,归纳文章的主题。
巩固创造性阅读,并在实际中运用。
三、教学方法
本课准备采用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多媒体教学方式为辅
四、学法
由于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失利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偏差,而且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学法指导上,以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认可、赞赏、宽容、鼓励去激活他们的学习欲望,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愉悦的状态中茁壮成长。
五、课堂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还未完全回到课堂,因此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在开始上课后,我以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入,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趁机设置题目:同样是在病房,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会有怎样的不同结果呢?让学生在对故事的对比当中,领会文章的主题。
(二)具体了解课文:
读完整个故事,让学生发表看法——故事的哪一场景对大家的触动最深?然后自然的转入为这一场景服务的故事情节。然后逐一分析文章中的几个情节要点。其中:
在第一自然段,强调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展示图片1、2、3、4,让学生随着情节往下走。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安排学生进行自主绘画,将“描述者”所描述的窗外景色,让学生通过想象,付诸于笔端,把描述的“死”的美景变“活”。这样一来,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描述者”这种行为的理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每位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继续展示图片5,继续故事的流程。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安排情节的特色,我介绍了相关的“蒙太奇手法”,运用举例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作者在处理情节上的优点,从而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
与此同时,我带领学生在情节的理解过程当中,不断加深人物之间的矛盾,怎样加深呢?用对比的手法分析是最好的了。并且不断在黑板上板书两位病人在相同病情下所处的不同境况,让学生深切体会这种对比。
人物形象分析:(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归纳文章主题作准备)
如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效完成课本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则,(1)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逐一攻破;(2)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3)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从单元辅导入手,设置问题,突出重点。
问题:
(1) 大家想一想,到底窗外有没有很美的景色呢?为什么两位病人通过同一扇窗户所看到的景色却完全不同呢?
(2) 小说的两个人物各是什么样的性格?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3) 在分析归纳的过程中,你运用了哪些阅读方法?
第一个问题设置面向全体学生,从刚刚分析完毕的情节结局入手,让学生的思维迅速从故事的情节转入对人物形象地分析探究中来;第二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学生搭建知识的台阶;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会在分析中运用创造性阅读的方法。
在教法上,第一个问题由学生稍作思考即回答;第二个问题让学生稍作讨论后回答,回答过程中,实现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多元互动、教学相长,提倡、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有创新,答案不要求完全一致,进而完成本课教学重点。
第二步:对于教学重点中学生未能注意的方面,我则适时适当的点拨、评价、引导、控制,使教学活动健康高效的运行。
例如:设置问题——为什么只有描述者看到了美景呢?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当中把握文章的主题。
再如:提示学生,在描述者死去的那个夜晚,作者多次描写了另一个病人的眼神,但同样的眼神表现的是不一样的心态,仔细揣摩一下,他此时心里在想什么?
(1)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在想: 。
(2)他的同伴大声咳嗽着……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这时他在想: 。
(3)病人终于停止了呼吸,另一位病人继续盯着天花板,这时他在想: 。
再如:设置问题——描述者死后,倾听者有没有马上要求换床呢?为什么?表现了他怎么样的性格?(学生讨论)当他舒舒服服的躺在靠窗的床上时,大家想象一下它会想些什么?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丰满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巩固联想式、空白式的创造性阅读方法。
(三)完成教学目标,渗透德育教育:
设置问题,学生认真思考:(这是从知识教育过渡到德育教育的准备工作)
1、看过了整个故事,现在再来看看题目。小说以简单的“窗”为题,有怎样的寓意?(让学生思考“窗”的象征意义。)
2、我们通过对文中两个人物的分析,已经明显的在情感上有了倾向性,大家来说一说,你的倾向性是什么?
3、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主题的看法。
在学生共同讨论,总结主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设置相关情景,让学生在不同的实际情境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做法,谈谈我们自己是否有过与“倾听者”类似的心理过程?如果有,你认为该怎么办?如果没有,该如何避免?然后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周围的人中,有类似“倾听者”的人你该怎么办?从而将课堂教学的深度不断推进,完成语文课堂的一大功能——情感教育。此题视教学时间长短讨论后,作为课后调查、研究的课题,也可以在课后开展一次诸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的语文课外活动。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德育透渗的目的。
六、课堂训练,反馈成果
作业:结合你对这篇小说的理解,为文章作一个续写:
这时又有一位新病人转入了这间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