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新世纪学校2018—2019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计60分)
1、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
A.商品经济 B.小农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2、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3、《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国,“将耕于齐”,自耕而食。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 B.晋国农业生产技术比齐国先进
C.传统的保守思想是先进技术传播的阻碍 D.牛耕技术还不普遍
4、《华阳国志》记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这是对哪一水利工程的评价(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隋大运河 D、会通河
5、“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出????????????????????????????????B.?机户与工匠关系紧密C.?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D.?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6、在我国古代小农经济中,家庭手工业的主要内容是( ???)
A.?冶铁?????????????????????????????????B.?制瓷????????????????????????????????C.?纺织?????????????????????????????????D.?煮盐
7、隋朝将作大匠宇文凯曾严令: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上述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者的创造力受到束缚?????????????????????????B.?隋朝的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C.?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和推广???????????????D.?官营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被废除
8、“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厥土不宜桑,桑事殊艰辛。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诗中描述的现象最早可能发生于(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9、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请将这些历史事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
①曲辕犁; ②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③灌钢法; ④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
A.②③①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10、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分类细致,产品精美,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商周时期靑铜制造业发达 B. 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光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C.唐代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D.两宋时期,部分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
11、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 ???)
A.?古代官营手工业?????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
12、《全球通史》记载:“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
A. 出现最早纸币交子 B. 工商业市镇兴起
C.出现最早的商人 D. 白银的广泛外流
13、“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买卖昼夜不绝,夜市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种情形最早在哪个朝代普遍出现?( )
A.汉朝 B. 唐朝 C.宋朝 D.清朝
14、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1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不包括(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近代企业和民族工业出现 D.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16、鸦片战争后,我国东南演海地区洋布畅销,致使松太布市消减大半,这现象反映出( )
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商品经济日渐衰落
C民营纺织工业兴起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7、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B.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 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D. 孟买棉纱质优价廉
18、 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派为自强“创办的军事工业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发昌机器厂 C 天津怡牟机器磨坊 D.开平煤矿
19、张春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日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间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A,目的在于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以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20、据统计,1865—1894年中国共有商办新式企业139家,创业总资本约455万两,其中上海有29家,广东有95家,从资本数量来看,上海为244.5万两,广东为184.2万两。这表明当时( )
A. 新式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B. 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
C. 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D. 广东是全国经济贸易的中心
21、1896年,清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油各省精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这一谕令反映出( )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应对时局,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2、有同学收集了--些研究性学习素材,其中涉及“张謇”“短暂的春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军管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内容。他探究的主题应是( )
A.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B.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历程
C.近代中国反侵略的潮流 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23、1914到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大幅增加,同一时期进口减少,这主要原因是因为( )
A.洋务运动的推动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中国人民抵御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D.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
24、“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一战”后不久很快陷入低谷,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呈波浪形态 B.官僚资本的形成严重制约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C.战争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D.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5、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折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B.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C.自然经济的顽固 D.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排挤
26、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造成F和G段发展趋势的原因是( )
①本全面侵华战争的洗劫和破坏 ②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
③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 ④国民党政府大举内债,溢发纸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7、20世纪30年代中期.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遏制白银大量外流,中华民国实行了( )
A.法币改革 B.废两改元 C.改订新约 D.全民抗战
28、下列事件和现象,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
①洋务运动②实业救国思潮③辛亥革命④太平天国运动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9、下面是1866至1913年上海华商机器制造业设厂数和资本额简表,此表反映了该地区的机器制造业( )
A.甲午战争后发展较快 B.较其他产业发展迟缓
C.被欧美列强暗中控制 D.成为最大的工业部门
30、最早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企业的是( )
A.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保皇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二、材料分析题(共三题,计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唐·王维《丁寓田家有赠》
材料二(苏州)生齿(指人口)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织布机上的主要部件)而户纂(赤色的丝带)组(宽丝带),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出现的新的生产关系以及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6分)
32、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汉书·文帝纪》
材料二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
——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材料三 (一)限制通商口岸。……
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动。……
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
——《中外历史知识述要》
材料一中的“本”指的是什么?“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本”“末”持何态度?其目的是什么?(8分)
(2)材料三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内容?简析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4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
南海
陈启沅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
朱其昂
贻来牟机器磨坊
材料二民国初年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年份
民国
元年
民国
二年
民国
三年
民国四年
民国
五年
民国
六年
民国七年
民国
八年
数量
17
37
37
50
33
34
29
23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企业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说明原因。(10分)
1-5 BBDAD 6-10 CCBDD
11-15 BABCD 16-20 DBBCA
21-25 CADDA 26-30 DAAAA
31(1)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
(2)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特征:雇佣与被雇佣。
解析:(1)特点:根据“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
(2)新的生产关系:根据“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得出新的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特征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32(1)“本”:农业。“末”:工商业。态度:重农抑商。目的: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税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基本内容:“闭关锁国”政策。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1)由材料“农,天下之大本也”,可见,其中的“本”指农业,“末”指商业。材料一反映了重本的意义和事末的消极影响,材料二“舍本逐末,贤者所非”,二者都体现了重农抑商,其目的在于保护小农经济、保护赋税,巩固统治。
(2)由材料“限制通商”“限制外商”“限制出口”可判定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针对海外反清势力,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对外封闭的根源。
9.(1)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赖性;发展艰难曲折,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小,始终未占主导地位。
(2)状况: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一战后民族工业开始逐渐的衰弱。
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二千多年的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③一战期间,各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④一战过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解析:第(1)问,“特点”,由材料一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布地区、分布行业、先天条件、后天环境以及发展过程等角度分析。
第(2)问,“发展状况”,由材料二数据可知,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春天”,而一战后民族工业开始逐渐萎缩。“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的影响、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放松、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