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主要矛盾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自秦以来,封建统治者政治改革的重点就是权力的集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和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本课要点1、明朝通过废除宰相制度,设立
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2、清朝通过设立军机处,使君主
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废除宰相制度
(1)何谓宰相
(2)废除原因(见教材)
(3)影响 A
B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皇帝不堪重负 决策失误增多2、设立内阁
(1)设立原因
(2)内阁地位的提高
(3)内阁的性质特点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背景:
2、措施:
(1)康熙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三足鼎立。
(2)雍正设军机处
A军机处的前身和全称
B军机大臣的任命、职责
C军机处设置的作用
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清初皇权极大受限宰相: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宰”的本义为“主管、主持”,“相”的本义是“辅佐、辅助”。这两个字将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
主持政务,辅佐皇帝。1、积极影响: ? ①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
展,有利于维护统一与稳定。 ?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
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
社会经济的发展。 ?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
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2、消极影响:
(1)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
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2)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
想,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
创新和文化进步。
(3)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
(4)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开始大大
落后于西方。本课要点回顾1、明朝通过废除 ,设立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2、清朝通过设立 ,使君主
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宰相制度内阁军机处明太祖忌大臣权重,自洪武十三年杀胡惟庸后,不设宰相。但“政皆独断”却又造成政务丛集于一身的矛盾。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 660件,共3 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 这就是说,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导致?
皇帝个人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往往失之偏颇、草率。问: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它与皇权关系如何?
?
生: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期满洲亲贵大臣商议、决定军国大事的中央决策机关,其实权很大,使皇权受到限制。问:军机处是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它与议政王大臣会议有何区别?这对加强皇权起了什么作用?
生: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承旨、出政皆在于此”。它与议政王大臣会议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机处的设立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复习参考题1、本课要旨是什么?
2、明清两朝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的?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何影响?
4、见 《本课测评》(教材19页)
5、见 《学习延伸》(教材19页)课堂练习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同时,裁撤()和(),以()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胡惟庸 中书省 丞相 六部
2、()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入值文渊阁,内阁出现。
明成祖 殿阁大学士3、内阁中主持阁务的阁臣被称为()。
首辅
4、清初,奏章票拟由()负责,但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定夺,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5、康熙亲政后,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与()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
6、军机处是()帝时期设置的,其前身是(),全称叫()。
雍正 军机房 办理军机处课堂练习挑战自己1、明太祖废除丞相的根本原因是( )
A.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B. 六部全力扩大后,宰相已经形同虚设
C. 丞相胡惟庸阴谋篡权所致???
D. 皇帝要在臣民中树立“勤政”的形象
2、(2006·重庆)废除丞相制度以后, 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
A. 三司 B. 枢密院
C. 内阁?? D. 军机处
3、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表现有
①皇帝谕旨可迅速传达到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
②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③军机大臣掌握了国家最高决策权
④避免了皇帝决策的失误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①③
4、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步增大,主要在于(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 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 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 #####参考答案要点
措施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清朝:康熙时期,设南书房,中枢机
构一分为三,互相制约,最后
集权于皇帝。
雍正时期,设军机处。2、明清两朝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的?问题解答?【学思之窗】?
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解题关键:解读材料,审明题问。?
思路引领:首先要对宰相制度的作用及利弊有一个基本认识,然后,再对废除宰相制度的利弊进行探究;探究时既要结合课文有关讲述,也要运用[学思之窗]提供的有效信息。答案提示:同意。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最高行政权。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
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看看二者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
解题关键:解答此题时审题至关重要,关键是要从“加强皇权”的角度去分析内阁和军机处所起的作用。?
思路引领:先回忆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做到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再分别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对皇权的加强所起的作用。答案提示: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权构或决策机构。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值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学习延伸
分析上表,体会“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进而探究这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关系。?
解题关键: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关系。思路引领:解答此题可分三步:首先要从年表中获取和解读信息,体会出“统一是主流”“延绵不断”等结论的正确性。
?
第二步要准确把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两大趋势。最后,要概括指出国家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之间的关系答案提示:解读年表可以看出:从秦朝统一中国的两千多年中,出现了秦汉、隋唐、元明清三次大一统,时间长达一千三百余年,统一或基本统一(北宋)的时间占三分之二以上。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等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但其结局都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统一。因此,“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历史延绵不断”是中国历史与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历史显著的不同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在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进程中,皇权与相权之间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立与不断强化,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助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军机处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
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
密就是保密性高。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的编写思路与第3课不同:第3课时间跨度大(从汉至元),以地方机构的演变与中央机构的演变两条主线来编写;本课只限一个时期(明清),以中央机构的演变为主线来编写。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整体出发把握教材,突出“一个主题”(君主专制的加强)、讲好两大问题(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中国历史朝代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