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过关训练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C、手工业的进步 D、赋税制度的变化
2、铁犁牛耕作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最早出现于
A.黄帝时期 B.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 、火耕 B、刀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4、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5、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与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特点相符的有
①、以个体小农为经营主体 ②、以精耕细作为技术特征 ③、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经营目的 ④、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大大提高冶铁效率,反映我国古代冶铁水平领先世界的发明是
A.水排 B.铁铧犁 C.筒车 D.耧车
8、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B.东汉时我国的制瓷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C.唐朝北方邢窑的青瓷、南方越窑的白瓷享有盛名D.清代发明了珐琅彩(粉彩)瓷器
9、我国古代有很多的名窑和制瓷中心,它们出产的瓷器质量领先,而且各具特色。下列制瓷中心中有“瓷都”之称的是
A.河北的定窑 B.河南的汝窑 C.浙江的哥窑(龙泉窑) D.江西景德镇
10、唐代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A、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B、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
C、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产品 D、著名的“唐三彩”能力拓展
11、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
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12、我国制瓷工艺首创创釉下彩绘和粉彩瓷器工艺是分别在
A、唐代、宋代 B、唐代、清代 C、宋代、明代 D、宋代、清代
13、请欣赏下列图片,从中找出最能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一组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14、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15、某电视剧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D.“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
16、“凡市,以日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朝的这种政策反映出
①市有严格的空间限制 ②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③本质上体现出政府的抑商政策 ④夜市的繁荣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7、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已不限制在市内。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
A.《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B.《汴河两岸》
C.《坊墙倒塌以后》 D.《长安城的落日》
18、阅读下面两幅图,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得知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最大的不同是:
A、手工业发达 B、商业繁荣 C、出现了“夜市” D、打破了坊市界限
19、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阶段”主要是指
A、商业活动不再严格限制在“市”里 B、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移
C、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城市 D、城市向南方发展
20、“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确定于
A.西周 B.战国 C.秦汉 D.隋唐
21、为中国封建社会确立“重农抑商”经济原则的是
A.孔子 B.商鞅 C.秦始皇 D.汉武帝
22、人们常把做事不分轻重主次称为“本末倒置”,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统治者的经济思想中的“本”是指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文教娱乐业
23、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限制和打击工商业者 B.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C.维护自然经济 D.巩固封建统治
24、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述错误的是
A、商鞅变法时明确规定其政策 B、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C、安定人心政治稳定 D、导致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迅速发展
25、明清时期,经济领域里“凡置产业,自当田地为主”的现象,产生的最突出的后果是
A、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B、农民购买力低,缩小商品销售市场
C、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生产 D、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
26、据史料记载,苏州所属的太仓、嘉定地区,“比闾(紧挨着的房屋)以纺织为业,机声轧轧,昼夜不休,贸易惟花布”,松江各地则“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材料所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农村扩展 ②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
③棉纺织业的社会分已经很细 ④出现棉纺织的手工工场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
27、明代中后期,江南一带的纺织行业中出现了雇佣大量“机工”的“机房”,还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的市场,这说明
A.家庭手工业与小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进一步强化
B.家庭手工业与小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D.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方式在中国出现
28、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
海外渡航证明书(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加强外航海船管理
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29、对闭关政策的分析,正确的是
A.封关闭疆,一概禁绝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往
B.有效地维护了民族独立,保证了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C.严重削弱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稳定性
D.使中国长期处于与外界基本隔绝的状态,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30、清代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主要反映于
A、“恐西洋教传入,有乱中国固有道德” B、“蛮夷凯觎中土时日已久”
C、“郑氏后裔偏安于东南一隅” D、“天朝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31、明清之际,在封建经济的内部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但其发展非常缓慢,其原因包括 ①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深刻存在 ③明清曾经长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④西方资本主义的大规模入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2、下列是18世纪法国贵族肖恩公爵“最重要的中国藏品”目录,从中可以推测
A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B中国已陷入了落后挨打的状况
C其收藏受到中国文化热的影响 D其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而来
过关训练 班级 姓名 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二、材料解析题
33、材料一 [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请完成:
(1)明清两朝对海外贸易的政策有什么相似之处?
(2)明朝采取这种政策出于什么考虑?
(3)清朝采取这种政策出于什么考虑?
(4)明清政府推行这种政策的社会根源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
(5)你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些政策的影响?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过关训练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A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C、手工业的进步 D、赋税制度的变化
2、铁犁牛耕作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最早出现于 C
A.黄帝时期 B.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D
A 、火耕 B、刀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4、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C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5、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C
6、与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特点相符的有 D
①、以个体小农为经营主体 ②、以精耕细作为技术特征 ③、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经营目的 ④、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大大提高冶铁效率,反映我国古代冶铁水平领先世界的发明是 A
A.水排 B.铁铧犁 C.筒车 D.耧车
8、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B.东汉时我国的制瓷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C.唐朝北方邢窑的青瓷、南方越窑的白瓷享有盛名D.清代发明了珐琅彩(粉彩)瓷器
9、我国古代有很多的名窑和制瓷中心,它们出产的瓷器质量领先,而且各具特色。下列制瓷中心中有“瓷都”之称的是 D
A.河北的定窑 B.河南的汝窑 C.浙江的哥窑(龙泉窑) D.江西景德镇
10、唐代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B
A、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B、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
C、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产品 D、著名的“唐三彩”能力拓展
11、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
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D
12、我国制瓷工艺首创创釉下彩绘和粉彩瓷器工艺是分别在 B
A、唐代、宋代 B、唐代、清代 C、宋代、明代 D、宋代、清代
13、请欣赏下列图片,从中找出最能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一组D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14、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15、某电视剧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B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D.“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
16、“凡市,以日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朝的这种政策反映出 B
①市有严格的空间限制 ②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③本质上体现出政府的抑商政策 ④夜市的繁荣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7、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已不限制在市内。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 C
A.《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B.《汴河两岸》
C.《坊墙倒塌以后》 D.《长安城的落日》
18、阅读下面两幅图,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得知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最大的不同是: D
A、手工业发达 B、商业繁荣 C、出现了“夜市” D、打破了坊市界限
19、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阶段”主要是指A
A、商业活动不再严格限制在“市”里 B、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移
C、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城市 D、城市向南方发展
20、“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确定于 B
A.西周 B.战国 C.秦汉 D.隋唐
21、为中国封建社会确立“重农抑商”经济原则的是 B
A.孔子 B.商鞅 C.秦始皇 D.汉武帝
22、人们常把做事不分轻重主次称为“本末倒置”,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统治者的经济思想中的“本”是指 A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文教娱乐业
23、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D
A.限制和打击工商业者 B.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C.维护自然经济 D.巩固封建统治
24、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述错误的是 D
A、商鞅变法时明确规定其政策 B、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C、安定人心政治稳定 D、导致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迅速发展
25、明清时期,经济领域里“凡置产业,自当田地为主”的现象,产生的最突出的后果是 C
A、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B、农民购买力低,缩小商品销售市场
C、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生产 D、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
26、据史料记载,苏州所属的太仓、嘉定地区,“比闾(紧挨着的房屋)以纺织为业,机声轧轧,昼夜不休,贸易惟花布”,松江各地则“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材料所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D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农村扩展 ②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
③棉纺织业的社会分已经很细 ④出现棉纺织的手工工场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
27、明代中后期,江南一带的纺织行业中出现了雇佣大量“机工”的“机房”,还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的市场,这说明 C
A.家庭手工业与小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进一步强化
B.家庭手工业与小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D.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方式在中国出现
28、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
海外渡航证明书(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 C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加强外航海船管理
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
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29、对闭关政策的分析,正确的是 D
A.封关闭疆,一概禁绝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往
B.有效地维护了民族独立,保证了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C.严重削弱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稳定性
D.使中国长期处于与外界基本隔绝的状态,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30、清代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主要反映于 D
A、“恐西洋教传入,有乱中国固有道德” B、“蛮夷凯觎中土时日已久”
C、“郑氏后裔偏安于东南一隅” D、“天朝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31、明清之际,在封建经济的内部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但其发展非常缓慢,其原因包括 ①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深刻存在 ③明清曾经长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④西方资本主义的大规模入侵 A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2、下列是18世纪法国贵族肖恩公爵“最重要的中国藏品”目录,从中可以推测 C
A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B中国已陷入了落后挨打的状况
C其收藏受到中国文化热的影响 D其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而来
过关训练 班级 姓名 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二、二、材料解析题
33、材料一 [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14分)
请完成:
(1)明清两朝对海外贸易的政策有什么相似之处?
1)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
(2)明朝采取这种政策出于什么考虑?
(2)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倭寇勾结,形成海盗
(3)清朝采取这种政策出于什么考虑?
(3)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郑成功的反清势力相联系
(4)明清政府推行这种政策的社会根源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
(4)社会根源是当时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货夷非衣食所急”。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
(5)你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些政策的影响?
(5)这些政策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趋于没落,这些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落后于世界。
⑴很多漂亮的、上乘的男女服饰
⑵一面橄榄绿色的丝绸的中国旗
⑶一个彩色瓷制的中式观象台
⑷一个六边形的中国灯笼
……
(51)一张竹制的女式用床
⑴很多漂亮的、上乘的男女服饰
⑵一面橄榄绿色的丝绸的中国旗
⑶一个彩色瓷制的中式观象台
⑷一个六边形的中国灯笼
……
(51)一张竹制的女式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