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过关训练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下列现象最能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是 A.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 B.洋纱、洋布畅销,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C.五口通商后关税大幅降低 D.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2.我国自然经济解体进程率先开始于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长江三角洲 D.东南沿海地区
3.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对近代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包括 ①促使家庭手工业与小农业分离 ②刺激城乡商品交流的发展 ③完全取代中国的传统手工业 ④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经济领域的一件大事,时间是在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中法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5.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最先出现在 ①上海 ②广东 ③天津 ④重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19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地主阶级中分化出洋务派 ② 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③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④ 封建经济分解过程中产生了资本主义工业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下列最能反映历史发展潮流的企业是
A.开平煤矿 B.江南制造总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继昌隆缫丝厂
8.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之下;上海均昌机器厂造的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中外合资生产开始出现 B.民族资产阶级得到外国的大力支持
C.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D.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阅读《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时间 茶叶 生丝
鸦片战争前 5 000(年平均值) 5 000(年平均值)
1845年 8 010 13 220
1851年 9 919 23 040
1853年 10 122 62 896
A.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10.《四库全书》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注:希腊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我国近代史上,在实践中直接运用和发展了这一论调的政治派别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改良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农民阶级
11.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12、甲午战争以后到辛亥革命前,我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下列关于这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欧洲帝国主义列强被迫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C.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民族危机刺激下,民族资产阶级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13. 观察下列两图,对其正确的表述是
A.两者都是山东最早的一批近代工业 B.两者都是“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物
C.两类企业的出现都冲击了自然经济 D.两者都通过了“赎买”方式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14. 小明在一本历史书籍中收集到下面的图片(图1、图2、图3),图片所反映的民族工业,创办于
(图1)大生纱厂 (图2)保兴面粉厂 (图3)启新洋灰公司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二三十年代
15.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A. 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带有爱国的性质 C. 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 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16.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有着浓厚的半殖民地特征,未能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民族企业多集中在 ①纺织业 ②采矿业 ③食品加工业 ④机器制造业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7.辛亥革命后,与“民主共和”并存的爱国进步思潮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体西用” C.“实业救国” D.“民主科学”
18.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经济措施规定:“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苛捐杂税。”这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推翻清政府统治 B.实行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
C.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9.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步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其作用包括①中国参战成为战胜国 ②欧洲帝国主义国家被迫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③欧洲对中国的面粉需求增加 ④废除了不平等条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20. 1912—1919年,中国涌现出一批影响巨大的著名实业家,包括①李鸿章 ②张謇 ③周学熙 ④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分析1912-1922年《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陈启源(沅)在这一时期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
B.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导致了这一时期的发展 C.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 D.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2.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没有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
23.《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 结合材料知识分析,你选择解决这种态势采取的方法为
A. 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C.冲破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迫 D.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24.一战期间,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发展很快,但很快走了下坡路,从根本上是由于
A.近代中国矛盾错综复杂 B.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C.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性质 D.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5.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A.由于列强的侵略而处于萧条状态 B.由于国民政府的措施而得到较快发展
C.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而萎缩 D.由于日本的经济侵略而陷入困境
26.“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此材料说明他遭受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A.官僚资本 B.外国资本 C.封建官府 D.地主阶级
27. 关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表述最完整的是
A.发展迅速 B.初期有较快发展,后期不断萎缩
C.发展缓慢 D.在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榨下,全面萎缩
28.假如你是一位解放前的民族资本家,那么,你的经历可能有
①甲午战争后,创办了一家纺织业,发展较快 ②一战期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利润丰厚 ③日本全面侵华时期,企业走下坡路 ④解放战争时期,因多种原因,企业最终倒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9. 右图漫画中直接体现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
因素有
①国民政府的垄断政策 ②官僚资本的掠夺
③美国商品的排挤④日本侵略战争的破坏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某学校历史探究小组在图书馆搜寻资料中找到了以下一组图片,该小组成员为它们确定的主题中,最恰当的是
A、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和新的春天 B、“实业救国”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C、民族工业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困难重重 D、民族工业是近代中国的主体经济
31.下列哪些图片所反映的史实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32.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①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由农村到城镇、国外。②导致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是中国被打开国门,自然经济解体。③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经济的兴起。④第四个时期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主要原因是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晚清政府压制工商业的发展,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以上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33.材料一 据海关统计,1914年 1918年……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入超由每年2亿两减至约3 000万两,1919年更减至1 600多万两。
材料二 1911一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有72个……1914一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183个……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据统计,1913年日本在华投资总额为4.9亿日元,1919年增至14亿多日元,1914年输华货值1.6亿日元,1919年增至14.7亿多日元。同期美国对华贸易由1913年0.35亿海关两增至1919年1.08亿海关两,美国在华商行从136个增到209个,并攫取在华修建1 500里铁路等特权。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怎样的现象
(2)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民族企业增多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说明什么实质问题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必修二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过关训练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下列现象最能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是 A.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 B.洋纱、洋布畅销,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C.五口通商后关税大幅降低 D.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B
2.我国自然经济解体进程率先开始于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长江三角洲 D.东南沿海地区 D
3.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对近代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包括 ①促使家庭手工业与小农业分离 ②刺激城乡商品交流的发展 ③完全取代中国的传统手工业 ④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B
4.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经济领域的一件大事,时间是在 B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中法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5.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最先出现在 ①上海 ②广东 ③天津 ④重庆 A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19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地主阶级中分化出洋务派 ② 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③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④ 封建经济分解过程中产生了资本主义工业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
7.下列最能反映历史发展潮流的企业是 D
A.开平煤矿 B.江南制造总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继昌隆缫丝厂
8.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之下;上海均昌机器厂造的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中外合资生产开始出现 B.民族资产阶级得到外国的大力支持
C.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D.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9.阅读《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D
时间 茶叶 生丝
鸦片战争前 5 000(年平均值) 5 000(年平均值)
1845年 8 010 13 220
1851年 9 919 23 040
1853年 10 122 62 896
A.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量持续增加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10.《四库全书》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注:希腊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我国近代史上,在实践中直接运用和发展了这一论调的政治派别 A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改良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农民阶级
11.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B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12、甲午战争以后到辛亥革命前,我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下列关于这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欧洲帝国主义列强被迫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C.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民族危机刺激下,民族资产阶级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13. 观察下列两图,对其正确的表述是
C
A.两者都是山东最早的一批近代工业 B.两者都是“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物
C.两类企业的出现都冲击了自然经济 D.两者都通过了“赎买”方式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14. 小明在一本历史书籍中收集到下面的图片(图1、图2、图3),图片所反映的民族工业,创办于 C
(图1)大生纱厂 (图2)保兴面粉厂 (图3)启新洋灰公司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二三十年代
15.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A. 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带有爱国的性质 C. 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 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B
16.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有着浓厚的半殖民地特征,未能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民族企业多集中在 ①纺织业 ②采矿业 ③食品加工业 ④机器制造业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C
17.辛亥革命后,与“民主共和”并存的爱国进步思潮是 C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体西用” C.“实业救国” D.“民主科学”
18.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经济措施规定:“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苛捐杂税。”这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推翻清政府统治 B.实行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
C.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
19.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步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其作用包括①中国参战成为战胜国 ②欧洲帝国主义国家被迫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③欧洲对中国的面粉需求增加 ④废除了不平等条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C
20. 1912—1919年,中国涌现出一批影响巨大的著名实业家,包括①李鸿章 ②张謇 ③周学熙 ④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B
21.分析1912-1922年《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C
A. 陈启源(沅)在这一时期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
B.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导致了这一时期的发展 C.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 D.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2.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主要是因为 C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没有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
23.《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 结合材料知识分析,你选择解决这种态势采取的方法为 A
A. 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C.冲破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迫 D.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24.一战期间,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发展很快,但很快走了下坡路,从根本上是由于 C
A.近代中国矛盾错综复杂 B.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C.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性质 D.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5.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B
A.由于列强的侵略而处于萧条状态 B.由于国民政府的措施而得到较快发展
C.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而萎缩 D.由于日本的经济侵略而陷入困境
26.“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此材料说明他遭受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A
A.官僚资本 B.外国资本 C.封建官府 D.地主阶级
27. 关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表述最完整的是 B
A.发展迅速 B.初期有较快发展,后期不断萎缩
C.发展缓慢 D.在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榨下,全面萎缩
28.假如你是一位解放前的民族资本家,那么,你的经历可能有 A
①甲午战争后,创办了一家纺织业,发展较快 ②一战期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利润丰厚 ③日本全面侵华时期,企业走下坡路 ④解放战争时期,因多种原因,企业最终倒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9. 右图漫画中直接体现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
因素有 ①国民政府的垄断政策 ②官僚资本的掠夺
③美国商品的排挤④日本侵略战争的破坏 B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某学校历史探究小组在图书馆搜寻资料中找到了以下一组图片,该小组成员为它们确定的主题中,最恰当的是 A
A、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和新的春天 B、“实业救国”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C、民族工业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困难重重 D、民族工业是近代中国的主体经济
31.下列哪些图片所反映的史实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B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32.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①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由农村到城镇、国外。②导致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是中国被打开国门,自然经济解体。③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经济的兴起。④第四个时期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主要原因是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晚清政府压制工商业的发展,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以上分析正确的是 A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33.材料一 据海关统计,1914年 1918年……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入超由每年2亿两减至约3 000万两,1919年更减至1 600多万两。
材料二 1911一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有72个……1914一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183个……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据统计,1913年日本在华投资总额为4.9亿日元,1919年增至14亿多日元,1914年输华货值1.6亿日元,1919年增至14.7亿多日元。同期美国对华贸易由1913年0.35亿海关两增至1919年1.08亿海关两,美国在华商行从136个增到209个,并攫取在华修建1 500里铁路等特权。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怎样的现象
(1)一战期间,外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日渐减少,而中国出口则不断增加。
(2)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民族企业增多的原因。
(2)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被迫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群众性爱国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说明什么实质问题
(3)现象:一战期间,日美两国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实质:中国民族工业未能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束缚。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现象:一战后民族工业迅速萧条。原因:帝国主义重新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力量弱小,发展畸形。
17.193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为237亿元,1936年增至258亿元,增长了8.86%。其中农业产值增加了6.1%,工商业产值增加21.3%,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其原因主要是
①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的刺激 ②“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
③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影响 ④当时官僚资本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A.①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18.
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经历了十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
A.社会性质 B.中外关系 C.政局和政策 D.群众觉悟 A
20080801
2008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