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领导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就是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布列斯特和约》
1918年3月3日,德国与苏俄签订,苏俄丧失了共约100万平方千米5600万人口的大片土地。列宁说它是一个“极端屈辱……不幸的和约,……我们交出了许多空间,但是赢得了使自己得以巩固的时间”。
“如果我们不在《布列斯特和约》上签字,几个星期后我们将在苏维埃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
思考:列宁认为缔约的优劣是什么? 简单谈谈你对签定《布列斯特和约》的看法。十月革命后,列宁与德国签订了条件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又面临着怎样的形势?(内忧外患)内忧: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叛乱
外患:协约国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内外勾结对苏维埃俄国发动疯狂进攻,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失去了四分之三的领土,苏维埃政权危机重重。在三年的国内战争期间,苏俄人民是怎样战胜国内外敌人的?军事上:组建红军,抵抗敌人的进攻
经济上: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2、评价: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失误:在实行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的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工人、农民不满阶级敌人乘机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 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解除工业国有化;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取消食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2、内容: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921年3、评价积极作用: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是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道路。
消极作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因领导人认识不足而过早终止。启迪正确的依据在于判断政策是否 1.是否符合实际情况;2.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3.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4.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结合史实,从背景、内容和作用等方面概括说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共同之处。5、(2000全国3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6、(1996全国25)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AA1(2000.广东.3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的2(2003.上海.15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BA3、(2002上海16)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4、( 2002上海23)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AB7、(1996上海24)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政策的相似点是( )
①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 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 ③最主要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 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