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教案(4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溶液教案(4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04-11 15:43:30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溶  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溶质以及溶剂的概念,会通过溶液的性质简单区分常见的溶液。
(2)了解物质溶于水的温度变化,知道常见的几种物质溶于水后的温度变化。
(3)通过实验了解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和区分溶解和乳化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和实验明确物质的溶解和常见的乳化现象,让学生建立物质在水溶液中简单的行为变化。
(2)通过多媒体演示溶解和乳化作用的过程,让学生在头脑里形象地形成溶液和乳化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溶液的形成和形成过程的微观展示,让学生形成溶液微观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掌握通过比较认识事物的能力。
(3) 通过了解溶解和乳化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溶液的形成。
2.溶剂、溶质、溶液的区分和联系。
难点:
1.通过溶液的形成,在头脑里建立溶液的微观概念。
2.会区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溶解还是乳化。
【教学方法】实验导学、组织讨论、小组合作、多媒体微观展示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媒体】多媒体 实验仪器
【教具准备】蔗糖,碘,高锰酸钾,汽油,蒸馏水,红墨水,乙醇,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硝酸铵固体,植物油,洗涤剂,烧杯,试管,胶头滴管
【授课教案】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新课
【出示图片】海水中含80多种元素,是巨大的资源宝库。
【问题】如果你在海水中游过泳的话,就会发现海水又苦又咸,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点拨】海水中溶解了很多物质,它是一种混合物。
思考回答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溶液
1.演示实验:在20 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提问:蔗糖去哪里了呢?
3.点拨:结合咱们第三单元学习的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间隙进行考虑。
4.讲解:把蔗糖放入水中,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同理,我们也可以理解食盐放进水中,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也会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氯化钠溶液。
5.用多媒体演示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
1.观察实验,小组讨论,蔗糖到底去哪里了。
2.仔细听讲,理解溶解的原理。
3.思考,在头脑中自己初步形成抽象的溶解过程。
4.结合动画,在头脑中加深溶解的微观原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续表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溶液
6.定义: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其中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7.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一杯蔗糖溶液,你倒出一小杯溶液,这一小杯溶液和剩余的溶液甜度一样吗?我把一杯糖水放在教室里一段时间,蔗糖会重新出现吗?
8.讲解:溶液的特性:
(1)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溶质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2)稳定性:外界条件(温度、压强)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者放出气体。
小组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溶解时的
吸放热现象
9.提问:同学们会有疑问,为什么我平时喝糖水的时候感到上面的糖水没有下面的糖水甜呢?
10.演示实验9-2,9-3
提问:我们之前的实验中,蔗糖和食盐都是固体,那么所有的溶质在分散前都是固体吗?
11.总结: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12.学生自学溶解的应用。
【探究实验】用三个烧杯各注入50 mL水,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并记录。在分别将一药匙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加入三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再测量溶液温度。
小组讨论回答:这仅仅是分子扩散尚未达成均一的情况。当我们充分搅拌,形成溶液后,各处就一样了
观察实验现象,填写表格。思考问题,交流讨论
完成实验,并记录化学现象
学生讨论之前的实验中各物质属于溶剂还是溶质
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描述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总结填写表格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分类归纳、总结
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续表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溶解时的
吸放热现象
13.讲解: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当吸收的热量和放出的热量不同时,就会表现出吸热或放热现象。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乳化现象
【演示】实验9-4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填写表格。
乳浊液:液体里分散着不溶于水的、由许多分子集合而成的小液滴。这种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乳浊液不稳定,静置后分为上下两层。
14.提问:为什么在加入洗涤剂的试管里,乳浊液却能稳定地存在,不再分为两层?
解答:由于乳化作用的缘故,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
15.乳化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小组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归纳乳浊液的特性
学生自学课本,找到答案
学生比较溶解去污和乳化去污,并进行简单的去污原理辨别
培养自学能力,了解溶液的广泛用途,知道溶液的重要性
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呢?
要点一:溶液的特征与识别。
要点二:溶解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要点三:溶解去油污与乳化去油污。
自我总结,自我检查
培养归纳和表达能力
知识延伸探究
化学反应去污方法
思考总结
培养学生知识归纳
续表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第九单元 溶  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具有均一性、稳定性。
3.组成: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2.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
3.有些物质溶解时温度基本不变,如氯化钠。
三、乳化现象
1.乳浊液:不溶于水的、由许多分子集合而成的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乳化现象。
课题2 溶 解 度
第1课时 饱 和 溶 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不是无限的。
(2)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3)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4)了解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通过实验的方法和多媒体的方法让学生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让学生掌握动手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以科学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难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教学方法】实验导学、组织讨论、小组合作、多媒体微观展示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动手实验、自主归纳
【教学媒体】多媒体 实验仪器
【教具准备】氯化钠、硝酸钾、高锰酸钾、水、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
【授课教案】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新课
之前有这么一个神话故事,说之前的海水是甘甜的,并不是咸涩的。话说一个书生,渡海求学,在渡海的途中拯救了天神的女儿,天神说满足书生一个愿望,书生在船上说我要盐,天神给了他一堆盐,书生说不够,天神又变出十堆盐,书生还不知足,天神为了惩罚书生的贪欲,在船上变出了无穷无尽的食盐,最后船翻了,食盐还在不停地往外冒,久而久之,海水就变咸了。那么现实生活中的水会不会无穷无尽地溶解食盐呢?
思考回答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饱和溶液和
不饱和溶液
1.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9-5进行小组实验,并完成下表。
2.演示实验9-6,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表格。
观察实验,小组归纳。总结得出: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无限地溶解。
学生仔细观察演示实验,认真填写表格,并讨论。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续表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饱和溶液和
不饱和溶液
3.讲解: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4.提问:根据定义我们如何判断所见的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
5.解答:当继续加入溶质,溶质不再继续溶解时,说明溶液达到饱和。
6.听取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上述两个实验说明,在指明“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7.提出问题:在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能否溶解其他物质?然后演示实验:取上述饱和硝酸钾溶液加入少量高锰酸钾,提醒学生观察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8.谈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时,一定指明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9.结晶:在一定条件下,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10.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结晶的方法之一是冷却热饱和溶液。大家都熟悉海水晒盐也能得到晶体,那么这一种得到晶体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交流。
学生自学阅读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结合上述实验现象,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哪些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自学整理得到海水晒盐的流程和原理。
饱和溶液和不
饱和溶液
的转化
11 .讲解海水晒盐的原理,让学生了解苦卤和海水晒盐的原理。
12.总结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一般情况下)
13.讲解: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定义:人们为了大致粗略的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溶质含量较多的是浓溶液,溶质含量少的是稀溶液。
14.讲述:由于物质溶解能力的不同,所以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同理,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让学生小组讨论整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按照浓稀溶液的定义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回答问题: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又是否一定是稀溶液呢?
体验现实出现的情况,让学生更好地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呢?
要点一:判断饱和与不饱和的方法。
要点二:饱和和不饱和的转化方法。
要点三:结晶的方法。
自我总结,自我检查
培养学生归纳和表达能力
知识延伸探究
查阅资料,找到饱和溶液和浓溶液的相关案例
思考总结
培养学生知识归纳的能力
续表
板书设计
课题2 溶 解 度
第1课时 饱 和 溶 液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判断的依据:
2.相互转化: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一般情况下)
二、结晶
1.概念: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2.方法:降温结晶与蒸发结晶。
3.应用:海水晒盐是利用蒸发结晶。
第2课时 溶 解 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意义,会初步解释溶解度。
(2)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会解读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3)培养学生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或者溶解度表格,解释一些常规的生活现象。
(2)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的方法,掌握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了解到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把日常生活和化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溶解度以及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溶解度曲线。
难点:
1.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2.溶解度曲线以及相关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式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媒体】多媒体 实验仪器
【教具准备】汽水,作图工具
【授课教案】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图片。图片内容为:一个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我已经知道了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那么该怎么来形容这个限度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帮助这位同学解答相关的问题。
阅读课本,找寻问题的答案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溶解度
讲解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点拨】结合上节课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那么理解溶解度咱们也要注意两个点:温度和饱和溶液。
分组讨论:从哪四个方面理解溶解度的含义?
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资料卡片上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明确研究目标,引起学生注意。
培养学生阅读表格和图象的能力。
溶解度曲线
让学生根据表格9-1绘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讲解】溶解度的两种数据处理方法,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格。
【提问】让学生结合数学相关知识自己解释一下溶解度曲线上点和线的意义。根据课本探究第三问。
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
(1)点:曲线上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物质在100 g水中的溶解度。两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线:通过线的上升和下降可以得出物质的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还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通过线的上升程度可以得到随温度变化程度的大小。
(3)面:曲线上面的线表示在这个线上所有的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曲线下面的点,表示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绘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并完成表格。
学生先进行自行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阅读课本。
学习作图法表示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进一步加深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归纳出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的3种典型曲线。
续表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气体的溶解度
【提问】根据讲解的知识点,大家思考这么几个问题,如果实验室中不小心将少量的氯化钠混到硝酸钾中,我们如何得到纯净的硝酸钾?相反,若将少量的硝酸钾混到氯化钠中,我们又该怎么处理呢?
降温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固体物质中掺杂着随温度变化小的固体物质。
蒸发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的固体物质中掺杂少量的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
【总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1)内因:物质本身的性质。(2)外因:温度。
汽水试验:(1)观察未开瓶塞的汽水和瞬间打开瓶塞的汽水的气泡冒出情况。
(2)将一瓶冰镇的汽水和一瓶未冰镇的汽水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振荡观察气泡的冒出情况。
讲解:由于气体的质量很难称量,所以气体的溶解度常用体积来表示。通常用的气体的溶解度,是指该气体的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在1体积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1)压强: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温度: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找出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体验化学服务生活,让学生更好地探究物质的分离方法。
利用溶解度曲线,学会从溶液中获取晶体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
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呢?
要点一:从四个方面理解溶解度。
要点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要点三:气体的溶解度。
自我总结,自我检查
培养归纳和表达能力
知识延伸探究
不饱和溶液溶解能力的表示
思考总结
培养学生知识归纳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溶 解 度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
(1)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2)外因:温度。
3.与溶解性的关系。
4.表示方法:
(1)列表法。
(2)曲线法。
二、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
2.影响因素:
(1)温度: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
(2)压强: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即溶质的质量分数。
(2)依据“加水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进行相关的计算。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通过问题的解决,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难点:
1.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的转化。
2.把溶质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
【教学方法】实验导学、组织讨论、小组合作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计算讨论
【教学媒体】实验仪器
【教具准备】无水硫酸铜,氯化钠,蒸馏水,天平,药匙,烧杯
【授课教案】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新课
现实生活中,去医院打点滴时,会发现有的点滴瓶子上面写着0.9%的氯化钠溶液,这是如何表示的呢?又是如何配制出来的呢?
思考回答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溶质的
质量分数
【演示实验】在室温下,向三个小烧杯中各加入2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0.1 g、0.5 g、2 g无水硫酸铜,用玻璃棒搅拌,使硫酸铜全部溶解,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并完成下列表格。
【点拨】对于有色溶液而言,我们可以通过溶液的颜色深浅判断溶液的浓稀程度。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不能粗略的表示溶液的浓度,比如去医院打的点滴,所以我们需要准确地知道溶液的浓度。
【讲解】表示溶液的浓度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主要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即: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观察实验,完成表格,并回答实验所提的问题。
小组讨论,回答。
思考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形公式,并练习计算出实验9-7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
续表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根据溶质的
质量分数
配制一定
质量分数
的溶液
进行实验9-8 ,按照规定配制氯化钠溶液观察现象,并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小组讨论课本43页“讨论”,然后归纳: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引导学生整理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引导学生掌握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归纳
练习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
加深知识联系与应用
课本例1变形训练
稀释定律
【提问】把一杯蔗糖的饱和溶液,不断加水稀释,溶液中蔗糖的质量怎么变化?
【讲解】稀释定律,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讲解例2:化学实验室现有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比较稀的硫酸。要把50 g上述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
解: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
50 g×98%=x×20%
x=245 g
需要水的质量=245 g-50 g=195 g
小组总结解题方法
学生练习课后习题第三小题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能力
一题多解,培养能力
在溶液中进行
化学变化其质
量分数的计算
例:6.5 g Zn与100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求:
(1)所用溶液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读题,审题
学生进行练习课后习题第6小题
培养计算能力,会解决溶液中的化学计算
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呢?
要点一:溶质质量分数。
要点二:溶液的配制。
要点三:溶液的稀释。
自我总结,自我检查
培养归纳和表达能力
知识延伸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溶液的配制
思考总结
培养学生知识归纳
续表
板书设计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
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计算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二、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1.换算公式:
(1)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液稀释的计算。
3.与化学方程式结合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