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表
备课时间
3.28
主备人
主备人
所在单位
复备时间
3.29
复备人
复备人
所在单位
课?? 题
8.静夜思
课? 型
讲读课
课时分配
1 课时
第 1 课时
上课时间
?
项??? 目
内?????????? 容
教
学目标
知 识
能 力
认识9个生字,会写“思、床”等7个生字
过 程
方 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方式识字、记字;把古诗读正确、流利,并背诵下来。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带有生字的卡片。搜集诗人李白的资料。
教???? 学???? 流??? 程
?
教师活动
预 设 学 生 活 动
?
一、猜谜语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谜底:月亮)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认读生字“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圈出不认识的字。
2.四人组成小组,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并读读自制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
3.指名学生一句一句读诗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 “ 床、 光、望、乡”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诗文读准、读顺。
5.这些字都会读了,古诗是不是也能读正确呢?
(1)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准备给同学正音。
(2)读后正音。
三、感受诗意,再读古诗。
1.(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谈话:小朋友,请你们欣赏这幅图。在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仰望天上那如霜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首《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伤……)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感受诗中之情。
4.师:诗人看着空中的明月,想到了故乡。你们看到月亮会想到什么?(播放乐曲)生:我想到了亲人。师:是啊,在这样的夜晚,我们是多么思念亲人啊。下面我们就带着自己及李白的思念读这首古诗。
5.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6.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表演一下这首诗。
7.指名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8.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古诗。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卡,并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1)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哪几笔该给大家提个醒的?
2.教师范写。
3.学生独立描红、临写。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静夜思》这首诗,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2.回家和爸爸、妈妈找一找有关写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1.学生认真倾听老师出示的谜语,边听边欣赏画面,思考谜语内容。
2.小组共同分析谜语内容,交流后回答。
3.齐读课题。
4.认读生字“夜”(指名读、齐读)。
5.区分同音字“夜”、“叶”,并组词,说话。
?
1.生读课文,边读边圈生字。
2.读自制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
3.学生一句一句读诗文。注意正音,读好“床、 光、望、乡”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诗文读准、读顺。
5.(1)一学生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准备给同学正音。
(2)全班交流正音
?
1.跟着老师的讲解,静静地欣赏课本上的插图,结合自己搜集的李白的资料,思考作者为什么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根据图意回答问题,注意说具体,说清楚。
3.听老师范读诗文,想想此时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听古诗,谈感受。(预设)生:“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上海赚钱的爸爸。”“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北京赚钱的妈妈、姐姐。”“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妈妈,我很想他们回来,每天可以看到他们。”
?
?
?
?
?
?
1.生认读生字卡。交流正音。
2.生观察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同桌交流书写应注意的事项。
3.生描红,并展示作品。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突破识字和写字的难点,防止平均用力。指导方法,重视落实,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精神。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生字多次出现,加以巩固。在广泛的师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深入感知课文中的情感,但不是用分析的办法,而是利用诗意的画面和故事,用播放音乐和有感情地朗读的办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这样才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