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件: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人民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课件: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人民版必修2)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9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9-14 19: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三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苏联改革的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可能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一、赫 鲁 晓 夫 改 革(1953-1964)摇 摆 不 定正确:突破口正确(农业的改革)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工业体制的改革(扩大地方权力)失误:冒进、瞎指挥、不深入…… 全盘否定斯大林个人崇拜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 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斯大 林 的 塑 像 被 推 倒1. 改革没有结合国情2.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3.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4.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体制赫鲁晓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1964年赫在无奈中被迫下台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前期有所发展2、后期逐渐停滞 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上升到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上升到85%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重点在工业上
推行“新经济体制”3、评价:
(1)积极:
(2)消极:
前期的改革有一定积极作用,使苏联的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使苏联的军事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因此人民生活改善不多;后期国家陷入困境,勃烈日涅夫执政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再加上对外扩张的加强,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陷入了困境。安德罗波夫(1914.6.15-1984.2.9) 契尔年科 (1911.9.24-1985.3.10)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莫斯科落日2、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1、经济改革失败导致经济衰退3、改革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的领导地位改革
过程改革结果经济改革(制定“加速战略”)政治改革(“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推行“民主化”“公开性”、推行多元化政治实行多党制)苏联解体一发而不可收拾 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统一的联邦制国家——松散的邦联制)“八一九”事件 苏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未能得到人民、包括1000多万苏共党员的积极响应,军队也拒绝执行命令,甚至发生倒戈1991年月12月25日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 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为什么?” 讨论苏联解体的原因:1、根本原因:斯大林体制下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纠正2、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的民族高压政策导致的民族分离运动3、外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4、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 如果历史可以重头再来,苏联人一定不会选择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停滞不前的勃列日涅夫改革、釜底抽薪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他们一定会进行一场力挽狂澜的改革。 苏联解体的警示?
1、国家统一是最高原则
2、进行经济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4、坚持民族平等团结1、赫鲁晓夫改革选择的突破口是
 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政治2、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是在
A.赫鲁晓夫时期 B.勃烈日涅夫时期
C.安德罗波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3、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进行的经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力图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
B.制定了发展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
C.克服重重困难而取得了重大的成效
D.促使了他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AB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