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六) 气体的等温变化
1.[多选]一定质量的气体的三个参量可以发生变化的情况是( )
A.温度、体积、压强均变化
B.温度不变,压强和体积都发生变化
C.温度和体积不变,压强变化
D.温度和压强不变,体积变化
解析:选AB 一定质量的气体的三个参量至少要两个同时发生变化,只有一个参量变化的情况是不存在的,选项A、B正确,C、D错误。
2.[多选]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将其压强变为原来的2倍,则( )
A.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
B.气体的密度变为原来的2倍
C.气体的体积变为原来的一半
D.气体的分子总数变为原来的2倍
解析:选BC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由于温度T不变,故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
据玻意耳定律得p1V1=2p1V2,则V2=V1。
又ρ1=,ρ2=,
则ρ2=2ρ1,故B、C正确。
3.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为3 atm,保持温度不变,当压强减小2 atm时,体积变化4 L,则该气体原来的体积为( )
A. L B.2 L
C. L D.8 L
解析:选B 由题意知p1=3 atm,p2=1 atm,当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气体的压强减小则体积变大,所以V2=V1+4 L,根据玻意耳定律得p1V1=p2V2,解得V1=2 L,故B正确。
4.如图所示,某种自动洗衣机进水时,与洗衣缸相连的细管中会封闭一定质量的空气,通过压力传感器感知管中的空气压力,从而控制进水量。设温度不变,洗衣缸内水位升高。则细管中被封闭的空气 ( )
A.体积不变,压强变小 B.体积变小,压强变大
C.体积不变,压强变大 D.体积变小,压强变小
解析:选B 由题图可知空气被封闭在细管内,缸内水位升高时,气体体积减小;根据玻意耳定律,气体压强增大,B选项正确。
5.如图所示,A、B是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两条等温线上的两个状态点,这两点与坐标原点O和对应坐标轴上的VA、VB坐标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分别为SA、SB,对应温度分别为TA和TB,则( )
A.SA>SB TA>TB B.SA=SB TA<TB
C.SA<SB TA<TB D.SA>SB TA<TB
解析:选C 由题图可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p与V乘积的,
所以SA=pAVA,SB=pBVB。
在A点所在的等温线中,其上各点的pV乘积相同,因为p与V成反比,所以pAVA=pA′VB<pBVB,所以SA<SB,又因为离原点越远,温度越高,所以TA<TB,选C。
6.(2016·全国卷Ⅲ)一U形玻璃管竖直放置,左端开口,右端封闭,左端上部有一光滑的轻活塞。初始时,管内汞柱及空气柱长度如图所示。用力向下缓慢推活塞,直至管内两边汞柱高度相等时为止。求此时右侧管内气体的压强和活塞向下移动的距离。已知玻璃管的横截面积处处相同;在活塞向下移动的过程中,没有发生气体泄漏;大气压强p0=75.0 cmHg。环境温度不变。
解析:设初始时,右管中空气柱的压强为p1,长度为l1;左管中空气柱的压强为p2=p0,长度为l2。活塞被下推h后,右管中空气柱的压强为p1′,长度为l1′;左管中空气柱的压强为p2′,长度为l2′。以cmHg为压强单位。由题给条件得
p1=p0+(20.0-5.00)cmHg①
l1′=cm②
由玻意耳定律得p1l1=p1′l1′③
联立①②③式和题给条件得p1′=144 cmHg④
依题意p2′=p1′⑤
l2′=4.00 cm+ cm-h⑥
由玻意耳定律得p2l2=p2′l2′⑦
联立④⑤⑥⑦式和题给条件得h=9.42 cm。⑧
答案:144 cmHg 9.42 cm
7.(2016·全国卷Ⅰ)在水下气泡内空气的压强大于气泡表面外侧水的压强,两压强差Δp与气泡半径r之间的关系为Δp=,其中σ=0.070 N/m。现让水下10 m处一半径为0.50 cm的气泡缓慢上升。已知大气压强p0=1.0×105 Pa,水的密度ρ=1.0×103 kg/m3,重力加速度大小g=10 m/s2。
(1)求在水下10 m处气泡内外的压强差;
(2)忽略水温随水深的变化,在气泡上升到十分接近水面时,求气泡的半径与其原来半径之比的近似值。
解析:(1)当气泡在水下h=10 m处时,设其半径为r1,气泡内外压强差为Δp1,则
Δp1=①
代入题给数据得Δp1=28 Pa。②
(2)设气泡在水下10 m处时,气泡内空气的压强为p1,气泡体积为V1;气泡到达水面附近时,气泡内空气的压强为p2,气泡内外压强差为Δp2,其体积为V2,半径为r2。
气泡上升过程中温度不变,根据玻意耳定律有
p1V1=p2V2③
由力学平衡条件有
p1=p0+ρgh+Δp1④
p2=p0+Δp2⑤
气泡体积V1和V2分别为
V1=πr13⑥
V2=πr23⑦
联立③④⑤⑥⑦式得
3=⑧
由②式知,Δpi?p0,i=1,2,故可略去⑧式中的Δpi项。
代入题给数据得
=≈1.3。⑨
答案:(1)28 Pa (2)或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