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1张PPT。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这是在中国哪里的美丽风光?
你知道它的名称的由来吗? 庆祝建国10周年大庆
大庆油田开发建设49年来的“三个第一”:
原油产量第一,
上缴利税第一,
原油采收率第一,
在国家经历困难考验的时期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运转
甩掉了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实现了石油基本自给。
“十五”期间年均油气当量仍然保持在5000万吨水平,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他是……
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的谱写者
其雕塑和孔子、鲁迅等中华名人一起“落户”在中华世纪坛,供全国人民纪念
曾是前清进士、同盟会员、共产党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建人
把“中国贫油论”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 回顾四十年来的巨大成就,我们深切缅怀已故的老一代科学家钱学森、李四光……我们全体科技工作者和全国各族人民,永远记着他们为开创新中国科技事业建立的卓著功勋。
——江泽民 李四光同志是科技界的一面旗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很大……
——周恩来 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
——邓小平 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这些杰出的科学家不仅为中国科技事业作出显著贡献,而且也赢得世界科技界的尊重 。
——胡锦涛1952年起担任新中国地质部首任部长的李四光,为摘掉“中国贫油”的帽子作出了杰出贡献李四光蜡像1964年,毛泽东亲切会见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我父亲原名李仲揆,他14岁报考学堂时买了一张表格要填,慌张中把十四写在了姓名栏里,按规定不得涂改,再买表格要花钱,于是就把“十”改成李,四字不好改,正好看到墙上一块匾“光被四春”,就加了个光字,于是就成了现在的名字。我们最早姓“库”,由于家境贫寒,从蒙古地区讨饭流落至湖北黄冈,所以我们的出生地是黄冈。曾祖父即是蒙古族人,家谱上是‘库里家族’。”李四光的女婿邹承鲁院士李四光先生的独生女——李林,博士、教授、中科院院士。 我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一家三院士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在李四光的一生中,面临无数次的选择,你能从本课的学习过程中领会到这种选择的艰难吗?面临选择一:出国学什么?留学日本:选择学习造船 1905年,年仅16岁的李四光在日本宣誓加入同盟会,成为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勉励他:
“努力向学,蔚为国用。”面临选择二:留在国外还是回国? 1920年,李四光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收到一封电报和一封信。电报是印度友人发来的,表示想聘请他去当工程师,待遇优厚……;他又打开了那封信,它是蔡元培从国内寄来的,当时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正在四处招揽人才,当他得知李四光在英国学成毕业时,便来信聘请他为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李四光的老师:“印度有一个矿山需要聘请一位高水平的工程师,待遇十分优厚。凭你的学识和水平,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职务。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介绍你去。”
李四光:“不,谢谢。我学习地质,是为了繁荣自己的祖国,造福于中华民族。外国的条件再优越,也解决不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贫穷问题。我是个中国人,理应回中国去。为祖国找矿,才是我的志向。”
李四光毅然选择回国,在北京大学从事科学研究和为国培养地质人才。面临选择三:轻信权威还是挑战权威? 一战期间,为寻找石油,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西北打了7口井,花了几百万美元,因收获不大走掉了。
1922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断言:“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油。”“中国贫油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
——李四光 面临选择三:轻信权威还是挑战权威? 一战期间,为寻找石油,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西北打了7口井,花了几百万美元,因收获不大走掉了。
1922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断言:“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油。”“中国贫油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李四光 面临选择三:轻信权威还是挑战权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3年底,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的前景如何,李四光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认为中国陆地一定有石油,并指出:“美国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可采。” (1)材料一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把
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的
前景 的背景是什么?建国初期,石油严重短缺;
国民经济恢复后和随后开始的工业化建设,使国家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
当时大多数中外地质学家认为中国是贫油国(2)李四光认为中国陆地一定有石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李四光观点的正确性
依据: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
史实: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我国勘探部门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相继找到了大庆、大港、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摘掉了“贫油”的帽子,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烧煤和木材的公共汽车毛泽东对李四光说:
“……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 素称地大物博的中国,在1956年以前,长期被外国人宣布为贫油国,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 。是地质学家李四光(1889─1971)首创的地质力学,打开了中国石油宝藏的大门,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使中国进入世界产油大国的行列。
新中国建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等重要职务,为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二、科学贡献1、创立新理论“地质力学”创立经过:
萌芽:?
正式提出:?
载入史册:?
系统总结:?创立经过:
萌芽:1926年,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
正式提出:1945年,《地质力学的基础和方法》
载入史册:1948年,在伦敦国际地质科学大会上作《新华夏海的起源》的报告
系统总结:60年代初,《地质力学概论》,成为地质力学的代表作和里程碑成功运用:
寻找石油资源:
寻找铀矿,发展核能事业
预测地震 推翻中国“贫油”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它的一条腿站在地质学方面,另一条腿站在力学方面。反映地壳运动的一切现象是地质力学考察和研究的对象”什么是地质力学呢? 素称地大物博的中国,在1956年以前,长期被外国人宣布为贫油国,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 。是地质学家李四光首创的地质力学,打开了中国石油宝藏的大门,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使中国进入世界产油大国的行列。
李四光根据地质力学的原理,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整个新华夏体系就是"多字型构造体系",它的三个沉降带既生油又储油,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从理论上否定了"中国贫油"论。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完全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2、其他领域的成就:
(1)冰川学方面: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后运用此研究成果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等重大工程服务。
(2)古生物学方面:创立蜓科化石鉴定的10条标准,被国内外古生物学普遍采用。一、早年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的李四光晚清时期:1889-1911年
1、出身贫寒家庭,幼年就读私塾
2、少年独闯武汉,考入武昌学堂
3、学习成绩优异,派往日本留学
4、接受革命思想,成同盟会会员
5、学习造船归国,赐与工科进士
民国时期:1911年之后
6、在湖北军政府,任实业部部长
7、后袁世凯上台,辞官留学英国
8、学习采矿地质,获得硕士学位
9、回国受聘北大,担任地质教授
10、南京地质所长,中国地质会长一、早年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的李四光
二、科学贡献:第四纪冰川与地质力学1、研究冰川打破洋神话,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
2、创立新理论“地质力学”,研究我国地质结构一、早年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的李四光
二、科学贡献:第四纪冰川与地质力学
三、甩掉贫油帽子为社会主义做出贡献1、冲破阻挠辗转回国,受命组建地质机构
2、新中国成立地质部,欣然担任首任部长
3、根据研究接受重托,中国东部普查石油
4、大型油田相继发现,打破中国“贫油国”论
5、地质力学得到证明,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1905年,年仅16岁的李四光在日本宣誓加入同盟会,成为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勉励他:“努力向学,蔚为国用。”1911年时的李四光英国留学伯明翰大学期间第四纪冰川遗迹考察第四纪冰川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古生物学筒蜓(音同“亭”)日本错失大庆油田,中国才免于亡国铀矿是稀有放射性矿床,往往产生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由于构造动力的作用,深部的东西会运移到上面
——李四光毛泽东与李四光、钱学森一起 李四光与朱德在北戴河看地形 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
1971年因病逝世。汶川地震
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秒, 7.8级,242419人丧生(包括天津等受灾区),100多万人受伤,15886户家庭解体······
总结李四光科研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1、地质力学的运用:(1)勘探石油资源:①成果:发现大庆、大港、胜利、华北、江汉等大油田
②意义:a/推翻西方国家的中国“贫油”论
b/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2)寻找铀矿资源:(3)预测地震:2、古生物学的运用: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等重大工程服务为发展核能事业做出了贡献有利于加强各种地质灾害的预测、预防3、冰川学的运用:通过对蜓的种属研究,为寻找和开发煤炭资源提供依据①学术地位:
②人格魅力:
③科学史上
影响: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建
者,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勇于挑战权威,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献给祖国和人民。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者树立了光辉
的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有不可替代
的位置 李四光是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周恩来毛泽东会见李四光、钱学森李四光乃英学界之科学家,不特学问大家佩服,即学问以外的事情,也是留英的精粹。他所学的科学,真能脱离了机械的心境,而入于艺术的心境。李君生平,不仅学者,更是义侠之人。此间留学界很多称道。李君不甚愿应北大之聘,我看先生还是竭力聘去好,定于北大有多少益处。
——傅斯年写给蔡元培信(《李四光)传》 萌 芽:1926年,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
(地质力学萌芽时期的代表作)
正式提出:1945年,《地质力学的基础和方法》
(正式提出“地质力学”名词)
载入史册:1948年,《新华夏海的起源》的报告
(地质力学正式载入史册)
系统总结:60年代初, 《地质力学概论》
(地质力学的代表作和里程碑)李四光是怎么为中国的地质力学奠基的?
“它的一条腿站在地质学方面,另一条
腿站在力学方面。反映地壳运动的
一切现象是地质力学考察和研究的对象”.几年前,从长江下游所观察到的许多现象,迫使我提出在该地区某些地段有更新世冰川的结论。我的论据从根本上不同于那些所谓“正教派”的观点,他们是“科学的怀疑派”,拘守旧念,这种观点只能导致人们墨守成规,脱离客观规律。——李四光
结合课本,李四光提出了什么结论?
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1922年 李四光在前后延续了四分之一世纪的长期论战中,虽然始终以寡敌众,但他仍坚持不懈,先后在国内国外发表了一系列证实中国华北等地冰川确证的文章。还几次面对面地以自己查得大量实据,与国内外权威进行了辩论,使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即便如此,他仍未中断过对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的调查、研究。第四纪大冰川时代的冰川气候环境,对人类的进化、生物的演化、海水进退规律以及自然环境演变的诸多方面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在找矿、找水、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及气候等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现今这个时代,还是煤铁时代。制造物质文明的原动力,最大部分就是出在煤身上。”
——1928年,李四光《燃料问题》 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力量克服一切科学技术上的困难,去打开这个无比庞大的热库,让它为人民所利用。如果我们不这样做,而还是走资本主义陈腐的老路,把地球交给我们珍贵的遗产——煤炭之类内容极其丰富的财富,不分青红皂白一概当作燃料烧掉,不到一千年,我们的后代,对我们这种愚蠢和无所作为的行径,是不会宽恕的。
——李四光去世后在他枕下发现的纸条内容总评李四光有一类人,擅长闷头做学问。他们逮着一个价值可观的课题关起门来猛钻研,以至于不问世事,不食人间烟火,几十年如一日,牺牲了正常的生活和人生的乐趣,最终取得重大突破,得到这个或那个奖,并载入史册。李四光不属于这样的科学家,在他的履历簿上,还写着与科学无关却非常重要的这样几笔: 李四光作为一个大科学家,李四光的眼界、抱负和贡献,都不止于地质学界,甚至不止于科学界。
到日本学造船,后来到英国学采矿,都离不开“科学救国”这个根本初衷。
如今全球都在关注的两大问题——能源和地质灾害,李四光在上世纪20年代就预见性地提出过。
他孤军奋战提出的第四纪冰川学说;
拒绝国外的高薪聘请及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国过苦日子。
他四处奔波,找煤,找石油,到宜昌找三峡库址,找一切可以转化为能源的东西。
他晚年考虑最多的是地热的利用、能源的利用和地震灾害的预报这几个问题。这在今天,依然是科学界最值得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的谱写者
曾是前清进士、同盟会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国民政府选拔六个人为孙抬棺送灵。选拔的标准是:一、与孙中山有密切关系;二、在辛亥革命中有贡献;三、对当时社会发展有重大推进作用。时任北大教授的李四光便成了这六人中的一员。 日本就是因为没有在东北大庆发现那些油田. 而美国又伙同英缅及荷印当局以停止供应石油迫日本军撤出法属安南和除满州之外的中国. 日本估算过本国的储油仅能支撑一年多而以. 而日本又不愿撤兵. 故以对美谈判作烟幕. 偷袭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驻地. 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 跟着南下夺取荷印苏门答腊和爪哇岛及英缅仁安姜的油田. 若日本早已发现大庆油田. 则日本在1931年9.18占领东北后. 至1941年十年时间足够时间勘探. 开发和投产. 则日本根本不用偷袭珍珠港. 美国当时还在扩充军力中. 还没有足够力量和日本摊牌. 断绝石油供应是当时美欧对日本所能使出的唯一招数. 况且美国的战略是先欧后亚. 故若日本早已发现大庆油田. 今天历史可能不会如此. 说不定日本今天还霸占着东北内蒙.朝鲜和台湾. 你们可能现在还在说着日语呢!故当中国宣布发现大庆油田. 并只发表一些照片而未公布确实位置时. 日本仅凭照片景物便估计是在黑龙江省. 并且十分恼怒. 因为若当年日本已发现大庆油田. 日本就不用偷袭珍珠港而惹怒美国. 最后要捱原子弹及战败. 吐出所有侵略所得的土地. 几百万在满. 朝. 台的大和殖民被赶回日本.打回原形. 要不是如此. 可能今天还是大日本. 东亚第一大国. 而中国则西藏. 新疆. 蒙古. 华北是肯定丢的. 中国若想崛起. 难矣!!!!!! 故当1964年中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时. 当时的日本首相佐藤荣作乘机要求美国的约翰逊总*统允许日本制造核武. 但美国只答应给予日本核子保护伞而以. 石油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被称为“工业的血
液”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原油产量年产仅12
万吨,当时外国学者宣称中国为“贫油国”,石油短
缺,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城市中有限的加油
站都要限量供应石油。因此公路上背着大煤包跑
来跑去的汽车到处都是。当时毛泽东十分担忧地
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
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
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灾难。除了两次亲临震区,周恩来总理还召集了探讨地震预报的专题会议。
地震预报在当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李四光认为,只要注意对断裂带的研究,并设置必要的观测网进行监测,再参考我国历代文献中丰富的地震资料,是可以对地震作出预报的。为了探索预报规律,李四光不顾高龄,深入邢台震区进行考察和研究,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的途径。后来,李四光曾对辽宁营口等地的地震提出了预见。事实证明,这些预见是正确的。 精心探索地震预报 生成石油的基础条件是沉积物中存在大量的有机物,水是有机物运移的动力,泥沙和有机物在水的携带下,从高处往低处流动,寻找一个“沉积地”,就是寻找一个低洼地带。这种低洼地带,根据它的规模大小,分别被称为盆地、坳陷、凹陷等,但这种低洼地形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各个地质历史时期中随着地壳的运动继续下沉或上升。若能继续下沉,则保持低洼的地形,可以继续接受沉积物,使地层厚度不断增大;若随着地壳运动上升,则低洼幅度就逐渐变小,接受沉淀物就少;如果继续上升至水面上,则有几质就不再沉积,早先沉积的有机质也暴露在氧气中,会被风化剥蚀掉。地壳是由三大类岩石(通常叫石头)组成的,即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其中沉积岩覆盖地表面积60%以上,我们通常见到的泥土或砂砾,就是岩石风化形成的表层风化壳,或者是新沉积的松散物质。石油分布于沉积盆地中,沉积盆地在一定的地质时期,接受沉积物的沉降形成较厚的沉积岩。 20个世纪的前六十年,中国的石油产品主要依赖进口,这严重束缚了中国的发展,也影响了民众的生活。
1959年9月26号下午四点左右,在黑龙江松嫩平原上一个叫大同的小镇附近,一座名为“松基三井 ”的油井里喷射出了黑色的油流,从而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这里,发现了世界级的特大砂岩油田!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大同被改名为大庆,“大庆”,这个源于石油、取之国庆的名字,从此成为中国工业史上最知名地点。据说,在《日本现代史》里,经常能看到“如果当初找到大庆油田将如何如何”的词句,他们为没能在侵华战争前找到大庆油田始终感到“遗憾”。所以,其实我们也许可以这样想:拥有大庆,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幸福的事。 他在地质学会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上敏锐地提出:“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油’和‘铀’两种矿。” 马胜云告诉笔者,李四光晚年几乎没有节假日,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直至病重去世。他晚年考虑最多的是地热的利用、能源的利用和地震灾害的预报这几个问题。这在今天,依然是科学界最值得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共产党人不信这个邪,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不信这个邪。1945年8月9日,延安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头版刊登了美军原子弹轰炸日本的消息,并加上了"所有生物被烧死。该城火弥漫,高达四万英尺"的标题。毛泽东一看就来气,"怎么搞的,这是谁家办的报纸?渲染恐怖,吓唬谁?" 中国崇高的民族气节:
北大建校25周年纪念会时,请一位英国专家来地质科学展览室参观,该人翘起鼻子,翻着眼珠,不屑一顾地在实验室中叼着雪茄烟,大有看不起中国人和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架势。李四光感到这是有关国家和学校尊严的大事,当面大声说:“请那位先生不要在实验室里抽烟!”刚正不阿
李四光直谏汪精卫必须抵抗日本帝国主义,说“现在再不打,别无出路了!”
汪:“你是个书呆子,懂什么?!”
李:“看谁看得对!”
拒绝参加蒋与汪邀请他的谈话会,李四光的名牌安排在蒋介石名牌旁边。也拒不受职国民政府授予的中央大学校长、广西大学校长一职等(2)李四光认为中国陆地一定有石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李四光观点的正确性
依据: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
史实: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我国勘探部门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相继找到了大庆、大港、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摘掉了“贫油”的帽子,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
(3)结合材料,概括在李四光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