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来自乡土的艺术
1教学目标
1、欣赏分析各民族民间美术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色彩,了解认识民间美术的特点和价值。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尊重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多元化的审美心理。
3、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通过绘画、剪纸、陶艺、壁挂等方式设计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手工艺品、装饰画,进一步加深对民族民间美术特点、价值的了解与认识。
2学情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知识,能用简明的语言表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本课是手工艺设计知识学习的初始课。通过简单、明了的图片欣赏、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宽松活跃的气氛中了解各民族民间美术的特点和价值,并学会运用到生活中。
3重点难点
1、手工艺作品有创意。
2、突出不同的民族民间美术特点。
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1、激趣导入:
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多姿多彩的手工艺术品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产生冲击力,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乡土艺术的瑰宝》。
活动2【讲授】欣赏感知
(1)绣球(广西壮族):
绣球一般由彩绣做成,是中国民间常见的吉祥物。
广西绣球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及面料。绣球大多为12瓣,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如梅、兰、菊、竹等花卉图案或春燕、龙、凤等。
广西绣球又称为“堆绣绣球”,由老艺人采用“堆绣”这一古老而复杂的刺绣工艺制作而成。其结构独特、选料考究,且全部以手工制作,做工精细小巧玲珑,色彩鲜艳,是世界上最精美的绣球。
(2)剪纸(贴窗花):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布老虎(汉族):
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工艺品,它又是很好的儿童玩具、室内摆设、馈赠礼品及个人收藏品。它品种繁多,流传广泛,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在中国人心里,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
布老虎的存在源于民间百姓对虎的崇拜。
这些布虎,黄布包皮,人工缝制,扭曲了老虎原形,然而,老虎的主要特征却丝毫没有忽略。形象夸张之外,老虎的神态夸张得更为准确生动。正像我国传统艺术追求的那样,“不肖形似,而求神似”。
(4)图滕柱(广西壮族):
图腾柱是壮族最古老的一种护寨铺首,为避邪纳吉之用。造型有写实也有虚构,集各种怪物于一体,原则上狰狞,状其凶猛,其文化内涵深奥神秘。
思考:
这些美丽的民族民间美术作品为什么会吸引你使你为之兴奋?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它们与我们过去学过的美术作品有什么不同?
活动3【活动】交流探导
展示教师手中的手工艺术品,然后请同学们就自己手中的艺术品来作一番评价。先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导、感悟学生手中的艺术品所展示的美术文化;然后小组的代表来说明,让大家都来领略美术带给我们的美的感受、美的震撼。
活动4【活动】课堂小结
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及感觉,教师点出课本“知识窗”简单扼要地说明了乡土艺术的鲜明特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感觉乡土艺术的魅力,把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
活动5【讲授】教学反思与回顾
学生在欣赏讨论与制作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以及制作手工艺品的方法,也能在同学们的探导中增强他们的美术知识,理解美术的创造与价值。
作为执教者,不仅仅是简单的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更进一步的拓展课本内容,把所教知识和学生实际的水平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逐步感觉到美的熏陶,而不是“曲高寡合”。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让他们从基本常识开始,说出自己的感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乐趣,同时我还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激趣导入—欣赏—交流探究的课堂环节,让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知识、掌握知识,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