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0张PPT。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本课要点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其影响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背景
1、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被谁占据?
为什么会这样?
2、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二)第26届联大
(三)意义二、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其影响(一)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二)20世纪70年代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1、美国方面
2、中国方面
(三)中美改善关系的步骤
1、 “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2、基辛格访华
3、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
4、中美建交二、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其影响(一)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二)20世纪70年代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三)中美改善关系的步骤
(四)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中日建交和关系正常化
2、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3、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一)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坚持改革开放
2、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二)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本课要点回顾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其影响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复习参考题1、本课要旨是什么?
2、见“学思之窗”。
3、见“本课测评”。
4、见“学习延伸”。课堂练习1、()年()月()日,第()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23国提案,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席位,并将()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1971年10月25日 26届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国民党集团课堂练习2、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的签署
3、中美建交是在()年。
1979年
4、中日建交是在()年。
1972年课堂练习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开始实行()。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课堂练习6、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开展以()为中心的()外交,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联合国
多边
和平与发展课堂练习7、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建设()的周边环境。
睦邻友好
和平课堂练习8、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以互信求安全
以互利求合作
课堂练习9、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
A 第25届联合国安理会
B 第25届联合国大会
C 第26届联合国安理会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课堂练习10、中美关系正常化时美国总统是
A 基辛格
B 尼克松
C 肯尼迪
D 杜鲁门 B11、中美关系正常化和建交分别是
A 1971年 1978年
B 1971年 1979年
C 1972年 1978年
D 1972年 1979年 D12、中日建交时的日本首相是
A 广田弘毅
B 田中义一
C 田中角荣
D 大平正芳
C13、下列关于中国新时期外交建树的说法正确的是(1)中美建交(2)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4)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A (3)(4)
B (1)(3)(4)
C (2)(3)(4)
D (1)(2)(3)(4) D14、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有
(1)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3)中日建交(4)中日关系正常化(5)中美建交
A (1)(2)(3)
B (1)(2)(4)
C (1)(2)(4)(5)
D (1)(2)(3)(4)(5)D15、下列不属于《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签署国的是
A 土库曼斯坦
B 哈萨克斯坦
C 塔吉克斯坦
D 乌兹别克斯坦A16、(02年高考天津卷)亚太经合组织是
A 世界最大的非政府国际组织
B 亚太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C 亚太地区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D 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C17、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1)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2)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3)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4)有利于中国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5)中国出于解决台湾问题的考虑
A (1)(2)(3)(5)
B (1)(3)(4)(5)
C (2)(3)(4)(5)
D (1)(2)(3)(4)(5)D18、关于上海合作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1)2001年成立(2)包括6个国家(3)形成了“上海共识”(4)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5)中国发挥了主导作用
A (1)(2)(3)(4)
B (1)(3)(4)(5)
C (2)(3)(4)(5)
D (1)(2)(4)(5)D【学思之窗】请就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在当时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利,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美国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同时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寻找新的国际关系的平衡。因此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的共同愿望。本课测评?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题关键: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思路引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答案提示: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关系的新篇章。中美、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它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学习延伸请指出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处理与苏联、俄罗斯关系的主要不同点,并分析其历史原因。?
提示:从两段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同苏联、俄罗斯的关系已从向苏联“一边倒”,在东西方冷战中站在以苏联为守的东方阵营一边调整为与俄罗斯走合作之路、谋求共同利益、求自身安全。这表明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理解与信任不断增加,也说明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新时期的发展和深化,坚持对外开放,愿与其他国家及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等。
学术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先是中苏两党就一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发生分歧,后是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并导致双方兵戎相见。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国开始将国际上的反修扩展到国内,搞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外交工作受到“左”倾路线的严重干扰。与此同时,国际上,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及其追随者同时与中国为敌,中国外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种局面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改变,其标志性的事件主要有三个:一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二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三是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关于中国重返联合国,学术界一致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增高,在国际事务中表明它是维护亚洲乃至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赞成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国家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美国调整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改善,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并公开发表尼克松应邀访华的公告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也使美国很难再将中国排斥在联合国之外,虽然美国还想在联合国搞“两个中国”,但最终不得不承认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事实。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学术界都认为这是一个过程,但是,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在这一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因素。有的学者强调综合因素:中美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苏联因素、台湾、越南问题、国际国内局势变动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产生了程度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并且使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有起有落。 中美两国领导人在国际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的背景下,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促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这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最为重要的外交突破之一。有学者强调毛泽东的因素:20世纪60年代末,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着眼,为了中华民族的经济腾飞,为了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和感情樊篱,迈出了与美国解冻的步伐。 毛泽东同志1970年的会见斯诺、1971年的乒乓外交、1972年会晤尼克松,始终亲自掌握着处理中美关系的主动权,推动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展。有的学者强调苏联因素:中美两国对苏联战略意图的判断、不尽相同的对苏政策取向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两国之间的政策互动,始终是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苏联重兵压境促使中国对美政策作出战略性调整,对苏防卫作战成为中国军事战略的重中之重,寻求与美合作的战略支点。苏联强劲的全球扩张势头,使美国的对苏缓和政策严重受挫,从而强化了中美之间共同的战略利益,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创造了条件。此外,还有的学者强调周恩来、邓小平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贡献,强调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台湾因素和美国国会因素等等。 关于中日关系正常化及其在这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学者们强调的重点也不尽相同。有人说:1972年9月中日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中日两国人民长期的愿望,使中日邦交最终走向正常化。在这过程中,日本的田中政府及田中角荣本人在这中间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有人说:20世纪70年代初中日邦交正常化,对20世纪后半叶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固然与当时世界的政治发展总趋势有密切关系,但也与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政治家们的远见卓识、英明决策和积极努力分不开。而在这些政治家中,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周恩来。还有人强调民间外交的作用:周恩来的民间外交思想与实践,作为官方外交的基础和补充,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同时,这一重大历史问题的解决,也是日本民间对华友好人士长时期共同努力的结果。 学术界普遍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一个大变动、大转折的历史时期。面对国际格局的新变化,再加上国内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之下,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此基础之上,对自己的外交工作重点做了适应性的调整。具体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国越来越广泛地参与了地区多边外交活动。多边外交成为中国外交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此,有学者指出:联合国作为国际多边外交最主要的场所,在中国多边外交活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多边外交活动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中国的多边外交既重视国际性的政府间组织和各种全球性的会议,也重视区域性组织和会议,同时还日益关注非政府组织和各类多边论坛,具有涉及领域宽广、方式多样,注重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经济因素影响力不断扩大等鲜明特点。②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作用。
一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有学者指出:中国与东北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相接,共有陆海邻国二十多个,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周边安全环境最复杂的国家之一。而东南亚地域则是中国陆海邻国中最多的地区,该地域既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与中国历史文化又有特殊渊源,因而成为中国周边环境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周边”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首要的对外战略目标。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对维护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促进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东亚、乃至亚洲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二是中国与欧盟的关系,有学者指出:当前中欧关系已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获得了新的动力、新的势头与新的成果,在中国与欧洲关系发展史上写下重要的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和欧盟是一对实力与影响都在不断上升的国家与国家集团。它们一系列有助于全球和平、稳定与发展的主张、行动以及为此进行的合作,一是会在实际上推进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使国际社会处理各种挑战的对策可以更为客观、平衡与合理;二是会更多地照顾发展中世界的利益,促进共同繁荣,保证可持续性发展;三是为不同政治、社会制度国家间的良好合作树立了比较好的榜样。③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学者们一致认为: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是目前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一个最成功的例子。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合作机制的发展,不仅是当代中国同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超越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的辉煌篇章,也是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致力于探索新型国家关系,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伟大实践。还有学者特别提出:“上海合作组织”首倡了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安全为内涵的新型安全观。这是一种以大小国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它进一步完善了冷战后出现的合作安全机制,充分体现了中国在新世纪对安全的认识的新变化。中国国旗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前飘扬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阻挠,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我国政府一直为恢复自己的合法席位进行斗争。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过许多亚非国家和其他主持正义的国家的共同努力,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重大胜利。1971年11月1日,格林威治时间13点,中国国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升起。从此,鲜艳的中国国旗──五星红旗飘扬在联合国大厦前。1972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访问中国,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并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经过会谈,中美双方于2月28日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结束了长期的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这不但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图为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来访的尼克松。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 ? 上海合作组织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 SCO) 的前身是由中国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组成的“上海五国”会晤机制。2001年6月14日,“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 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15日,6国元首举行了首次会晤,并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告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面积近3018.9万平方公里,约占欧亚大陆面积的五分之三;人口约15亿,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工作语言为汉语和俄语。 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宣布成立、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根据《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和《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发展成员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他领域的有效合作;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上海合作组织对内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文明多样性、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外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开放等原则。上海合作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是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元首理事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就组织内所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指示。 从2004年开始,上海合作组织启动了观察员机制。同年6月在塔什干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第四次峰会上,蒙古国获得观察员地位。2005年7月,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第五次峰会决定给予巴基斯坦、伊朗、印度观察员地位。 上海合作组织会徽呈圆形,主体是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个成员国的版图、左右环抱的橄榄枝和两条飘带,象征成员国为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并寓意上海合作组织广阔的合作领域和巨大的发展前景。会徽上部和下部分别用中文、俄文标注“上海合作组织”字样。会徽选用绿色和蓝色,象征该组织和平、友谊、进步、发展的宗旨。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亚太经合组织 最高级别的会议。会议就有关经济问题发表见解,交换看法,会议形成的领导人宣言是指导亚太经合组织各项工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1993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召开,此后每年召开一次,在各成员间轮流举行,由各成员领导人出席(中国台北只能派出主管经济事务的代表出席)。 1992年4月,澳大利亚总理基廷首次提出以亚太经合组织为基础,举行一次亚太首脑会议。1993年,美国作为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东道主,正式提出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之后召开一次首脑会议。由于没有得到全体成员的赞同,美国建议召开的首脑会议被定名为“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993年11月19日至20日,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西雅图的布莱克岛举行。除马来西亚外,该组织其余14个成员的领导人或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期间,所有领导人不着西服,而穿休闲装,为的是营造一种较为轻松的气氛。领导人的讲话内容需经本人同意才能公开。会议结束后通过一项领导人宣言。这种形式成为以后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模式。 乔冠华别名:乔木生辰:1913年3月28日民族:汉忌日:1983年9月22日籍贯:江苏地区:北京国家:中国职业:外交家信仰:共产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1974.11~?1976.12)。江苏盐城人。早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撰写国际评论文章。1942年秋到重庆《新华日报》主持《国际专栏》,直至抗战胜利。1946年初随周恩来到上海,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同年底赴香港,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1964.3~1974.11)等职。 参加的重要外交活动和工作有:1950年10月,作为顾问,陪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派代表伍修权出席联合国安理会,控诉美国对中国领土台湾的武装侵略。1951年7月,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克农的主要顾问,参加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1954年4月,随同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1961年10月至1962年8月,陪同陈毅外长出席第二次日内瓦会议。 在外交部日常工作中,经常起草或组织领导撰写重要外交文件,如:1962年11月周恩来总理就中印边界问题致亚非国家领导人的信,1970年毛泽东主席为支持柬埔寨人民反对美国侵略斗争而发表的五·二声明等。70年代初,作为主管美国事务的外交部副部长、外交部长,协助周恩来为打开中美关系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负责与基辛格谈判、草拟中美联合公报。 1971年11月,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后,第一次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表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自此至1976年,均以中国代表团团长身份出席历届联合国大会。1973年5月,陪同邓小平访问法国。1976年10月,以外交部长身份再次访法。1976年后,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主要著作有:《国际述评集》、《从慕尼黑到敦刻尔克》等。乔冠华的笑:是胜利的笑;是自豪的笑;是扬眉吐气的笑;是荡气回肠的笑;是淋漓尽致的笑;是充满了自尊、自信的笑!
他用这豪迈的笑声,打破了美国多年来对我们封锁的坚冰,洗刷了曾经强加于我们身上的耻辱,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昂首阔步回到了联合国。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