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第四单元14 驿路梨花(21张ppt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第四单元14 驿路梨花(21张ppt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11 22:0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驿






读读写写
寨 迷茫 简陋

撵 陡峭 悠闲

扛 露宿 修葺

驿路 竹篾 晶莹

折损
zhài
niǎn,驱逐、追赶
káng

zhé sǔn
mí máng
dǒu qiào

zhú miè

yíng


学会略读
1、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

2、根据一定的目的,确定阅读的重点,非重点则快速阅读。
练一练:阅读1-8段,回答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夕阳西下
一弯新月升起
从黄昏走到夜晚
哀牢山南端的深山里
我和老余(在边境生活过多年的人)
4、事件
我和老余在夜里的深山中,找到一处借宿的人家

练一练:阅读8-11段,这是一间什么样的屋子?
请进!
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
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其中,屋子的主人是谁?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梨花
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叔叔

一波三折——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主人
通过悬念和误会,使文章情节一波三折,
扣人心弦,增强读者阅读兴趣。
这些人物和小茅屋之间有什么故事?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梨花
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叔叔

在梨树林边发现小茅屋;深夜在小茅屋里借宿;烧水做饭;
遇到瑶族老人;第二天早上和瑶族老人修葺小茅屋
打猎迷路,借宿小茅屋;专门回小茅屋送粮食,好方便后来的路人;
第二天和“我”和老余一块修葺茅屋。
被解放军叔叔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
照管小茅屋
向雷锋同志学习,建造小茅屋来方便路人
他们都为小茅屋作出贡献,
他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各个人物照料小茅屋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吗?
他们各自是为了什么而照料小茅屋?
瑶族老人
梨花
解放军叔叔
“我”和老余
一群哈尼小姑娘
}
建造者和日常管理的哈尼族小姑娘
}
路人
雷锋精神,为人民服务
感激,爱的传播
资料链接:深情写梨花(彭荆风)
“文革十年”,社会经历十年浩劫,人与人之间互相揭露告密,人人自危,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被破坏无疑。
1977年秋,党中央重新提出学习雷锋精神。然而,许多人用口号代替行动,不能感染到祖国的少年。
我在云南边疆生活了三十余年,云南边疆民风纯朴,尽管他们不懂得“雷锋”,但他们却一向有助人为乐的好习俗,好客、真诚地关心他人。我在他们古老的竹楼里做过客、养过病、住过无人的
资料链接:深情写梨花(彭荆风)
山间小茅屋……
边境淳朴的山民使我认识到,雷锋精神不是凭空出现的,是中国这块淳朴、善良的大地养育出了人民的好儿子雷锋,是千年的中华美德滋养里雷锋精神。雷锋凝聚为一个典型的榜样,他的精神也在推动着千百万群众向互助互帮的美好社会迈进。
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一)揣摩标题的含义
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请讨论,用《驿路梨花》的标题含义
驿路梨花:
盛开在边疆驿路的梨花
充满朝气、纯朴热情的梨花姑娘们
边疆民族优良的民风:知恩图报、朴实热情
雷锋助人为乐精神的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
象征
(二)分析标题的作用

1. 标题新颖、或引人深思、意味深长、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写作手法。
一看是不是运用了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反问、反复、用典等;
二看是不是运用了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
3.贯穿全文线索

《土地的誓言》
《台阶》
《紫藤萝瀑布》

4.揭示情感主旨/贴合文章主旨和内容
5.体现主要内容
6. 表明写作对象
7、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回忆鲁迅先生》
《邓稼先》
《孙权劝学》
《老王》
《我爱这土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语出陆游的诗,增添了文化韵味
美德——社会的瑰宝
分享你的美德小故事

马旭:
分毫积攒
千万捐赠的老人
2018年,武汉一位退休老人向家乡木兰县教育局捐赠1000万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笔巨款是马旭与丈夫一分一毫几十年积累而来。他们至今生活简朴,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

其美多吉:
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

川藏线康定至德格这条险路,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被称为雪线邮路,途中的雀儿山被称为“雄鹰都飞不过去的山”。可其美多吉却已在这条雪线邮路上来回翻越了30年,他更是被乡亲们称为“雪山上的雄鹰”。


大沙河的摆渡人万其珍
今年69岁的万其珍,继续着爷爷和爸爸的义渡,每天在大沙河上摆渡十几次。万其珍老人说:“万家义渡,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只为‘信义’二字。”即使生病住院,也嘱咐儿子做好义渡的工作。从木筏到铁船,几十载的寒来暑往。他从未停歇。一家五代撑蒿人,只为守护一方信义。分文不取,只为服务人民。
大爱传承,让我们身边的梨花
处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