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觉得做的好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
关于如何数线段,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对于复杂图形,学生很容易漏数,无法做到有序思考,这就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正是准确的把握了这个起点,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整节课我都围绕“你是怎样数的?”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教学中,我合理、科学安排独学、对学、群学等多种学习方式,充分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基础让学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最终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掌握数线段的方法,发现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引入设计要简洁有效
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的现实原型问题。新课程理念强调从现实情境中引出数学概念,让学生经历数学抽象的过程,从中感受数学的现实背景,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数图形的原型之一就是课本情境中“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路线”和现实生活中的“有几种不同的车票”,为了更好的理解如何将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图形的问题,我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利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弄清楚、看明白路线数和单程票的生活问题是如何转化为数线段的数学问题。
三、建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凸显到位
这一节的内容是通过数线段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在数图形的过程中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有序地数线段,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时,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小组汇报交流的学习形式,让学生亲历发现、研究、探索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有序”数学思想产生的过程,尽可能使学生全面参与到自己的认知形成的过程中。在活动一“数出4个点是的线段数”后,我又运用此模型来学生探索5个点时的线段数,并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来解释6、7、8个站点时单程票的计算方法,最终鼓励学生发现规律,充分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缺点,值得自己反思:
时间分配不合理,在解决单程票的问题时,学生的简单示意图展示和如何转化为数线段的问题可以时间分配的少一些,因为学生已经有数路线数的活动经验。这样就为后面重点问题推理法和发现规律留下充足的探究时间。
总之,要上一节好课很不容易,但我相信一点:好课是磨出来的。它需要教师充分吃透教材、勤于反思、善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