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①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②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教材定位
本课内容在国共关系方面,上承国共十年对峙,下启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对于理解这一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在中日关系史上,它处于19世纪和20世纪两次日本侵华战争之间,对于理解抗日战争的发生与当今中日关系发展有重要作用。
主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与简要经过;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及其后果;日本侵略的不断加深直至华北事变;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与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
背景知识
中日关系方面:甲午中日战争。国共关系方面:国共十年内战,国民政府对苏区的围剿。张学良相关史实:东北易帜。
生活链接
①如何正确处理当今中日关系是一个热点,联系2007年温家宝总理访日的“融冰之旅”,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的“暖春之旅”,中日关系新局面的开创,认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方针的正确。
②如何正确看待今日台海关系也是一个热点,继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以后,中国人民对国共新一轮合作,携手实现国家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历史告诉我们,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九一八事变,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和东北三省的沦亡,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时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作用。
②通过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与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和后果,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历史地、多角度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结合张学良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史料感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的史实,分析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及其严重后果,认识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和民族危机的深重,理解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主要通过讨论、情景想像或情景表演理解西安事变的发生原因与和平解决的必要性,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合理想像、创新思维的历史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防止军国主义复活。
②通过历史情境的体验,理解社会各阶层抗日救亡运动,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树立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③学习中共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高瞻远瞩的雄略胆识、以民族大义为重的高尚情怀,坚持中囯共产党的领导。
学情分析
学生以往接受过一二·九运动爱国主义教育及通过电视剧等形式了解过西安事变的概况,对本课内容有一定了解并有深入探究的愿望,有助于本课内容的学习,但对理解西安事变的解决上,存在情绪化的倾向,形成了对本课学习的干扰,在此,需要帮助学生培养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达到这个目标的最佳方式是采用情境想像、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历史现场,形成对历史现象的本质认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3分钟 播放:《松花江上》歌曲。提问:你知道东北人民为什么会流浪远方?你知道歌词中的“九一八”到底是什么事件吗?新课教学:36分钟 一、九一八事变1.九一八事变 ⑴事变经过: 要求:同学们先看书上第一段文字和本课《史海拾贝》内容,然后请一同学讲讲九一八事变的基本情况。 ⑵事变原因:提问: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是偶然的突发冲突事件还是必然的侵略事件?有哪些史实可以证明? 那么, 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呢?①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点拔:日本国土狭小,资源短缺,资本主义发展在市场和原料上受到局限,再加上军国主义传统和明治维新改革不彻底,使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确立了侵略邻国和亚洲的国策,成为近代亚洲战争的策源地。19世纪末,日本侵略朝鲜,并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进入20世纪,日本决定推进这一国策, 1927年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就暴露了日本要进一步侵略中国的野心。 ②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的侵略步伐提问: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这与当时的世界局势有没有关系?点拔:1929~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日本遭受打击更为严重。为了转嫁经济危机,缓和阶级矛盾,转移国人视线,日本迫不及待要发动对外侵略。 ③中国内战使日本有了可乘之机。提问:日本此时胆敢发动对中国的侵略,与中国当时的局势有无关系?点拔:1927年以来,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一心剿灭中共,并把主要兵力布置在江西,这给了日本侵略以可乘之机。2.国民政府的对策 提问(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采取怎样的对策呢?展示材料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密电张学良:“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显示:不抵抗政策。提问(2):国民政府为什么采取不抵抗政策呢?展示材料二:1933年4月10日蒋介石对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将领训话:“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引导学生分析,打出学生得出的结论。提问(3):国民政府的上述政策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显示学生得出的结论。提问(4):不抵抗政策造成了怎样的后果?请同学们看书回答。归纳:不抵抗政策使东北军不发一枪就撤出了东北;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人民失去了政府的保护;不抵抗政策使日本不费吹灰之力几个月就完全占据了整个东北。 补充:1932年,日本在长春成立了伪满洲国,扶植溥仪为傀儡皇帝,东北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1.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提问: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那么广大人民和官兵也是否如此呢?请同学们看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接下的小字内容,然后归纳广大人民和爱国官兵的抗日斗争。 显示学生归纳的结果。讲评:同学们归纳得很好。九一八事变后,广大人民和爱国官兵已自发地掀起抗日救亡运动,开展抗日斗争。1931年已开始了中国人民自发地反抗日本侵略的局部抗战。2. 华北事变讲述:九一八事变后,英美的软弱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进一步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继1932年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 后,日本侵略者又发动了华北事变。要求:同学们看看《卡通问答》内容,华北事变是怎么回事?它发生在哪一年 日本在事变中有哪些行动?目的是什么?显示学生答问的结果。展示地图,提问:请大家看地图思考,如果华北五省失去,我们中国将面临怎样的局面?点拔:日本占领东北后,如果占领华北阴谋继续得逞,中国将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提问:想一想,到华北事变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人民又会作出怎样的反应? 点拔:中日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3.一二·九运动讲述:华北事变时,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爱国学生们首先行动起来,掀起一二·九运动。提问:书上材料显示,当时他们发出了怎样的呼声?请齐声朗诵。要求:请大家找出一二·九运动的时间、地点、口号以及运动的主体。提问:学生的口号中,表达了怎样的要求?显示学生答问的结果。提问:一二·九运动的开展在当时有何重大意义?运动中学生们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归纳:学生们的爱国热忱、以天下之兴亡为已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指出: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国民党内爱国官兵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三、西安事变1、西安事变的爆发 提问:你们看过《西安事变》的电影吗?谈谈你们对这部电影最深刻的印象。 要求:请大家看书后回答,西安事变发生在何时何地?发动者是谁?是怎么回事? 2、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 要求:回顾教材有关知识关于张学良将军的事迹。 提问:张学良为什么要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归纳:一是对不抵抗政策使东北军丢掉东北地盘不满;二是蒋介石令其进攻陕北红军,屡打败仗,毫无出路;三是民众抗日热情和中共政策的感召。根本原因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蒋介石反共内战政策日益不得人心。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提问:蒋介石被抓后,国际国内形势复杂,不同的政冶力量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表达各自的主张。想像一下:当时国际上的英美、日本两股势力和国内的国民党亲日派、英美派应该分别会有怎样的反应?点拔:当时,美国和国民党内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使蒋介石能安全回到南京,因为这有利于维护国民党内英美派的统治地位,有利于中国政治力量的和解与共同抗日,从而帮助英美两国牵制日本。另一方面,日本与国民党内的亲日派都要求南京国民政府讨伐张、杨,逼张、杨杀蒋,这有利于亲日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中国扩大内战也有利于日本对华侵略。要求:同学们讨论一下,当时中国共产党对西安事变该采取怎样的态度,究竟该不该杀蒋介石?并说明你的理由。点拔: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从阶级立场和党派之争来看,蒋十恶不赦,皆杀。但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来看,杀蒋会引起严重后果。因此,结论是,蒋该杀而不可杀。讲述:中国共产党几经权衡,最后作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去西安调停,蒋介石答应停止剿共,联共抗日,张、杨释放蒋介石,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升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和伟大,它高瞻远瞩的雄略胆识、以民族大义为重的高尚情怀,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提问: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有何意义?点拔:第一层即是说国共两党十年对峙和内战从此基本结束,但最终结束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第二层即是说,国共两党从此再度携手,实行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了全民族以抗日为目标的统一战线,开创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新局面。这将是我们下一课要学习的内容。 听歌曲,受到感染。 自由答问。 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看书。 一同学讲述事变的简要经过。 看书、思考后回答:是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论证:1927年田中奏折;大危机期间军事侵略准备;花谷正回忆录。回忆日本侵华史。 思考并期待分析。 争论。 看材料,归纳回答:不抵抗政策。 思考得出:国民政府把重心放在剿共上。思考回答:国民政府反共反人民的本质。 看书后得出结论:东北三省沦亡,东北人民流落他乡。 阅读课文。 归纳: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蔡廷锴、蒋光鼐领导19路军在上海抗战;1933年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建立。 看书后答问。年代:1935年。行动:日军侵入华北;强迫签约,夺取察哈尔和河北两省主权;策划“华北五省自治运动”。目的:占领华北。 思考回答:华中、华南将受到威胁。 思考。 朗诵:“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看书后答问。1935年,北平,学生。口号:见书。要求:反对日本侵略华北,反对蒋介石反共内战。看书后回答。意义:促进民众觉醒,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各自表述精神。 纷纷谈印象。 看书后答问:1936年12月12日,西安,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等主张。回顾答问:东北易帜。 回顾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各抒己见。 发挥想像,各抒己见。 各抒己见。“杀”派理由:蒋反共,双手沾满人民的鲜血,又不抵抗日本侵略。“不杀”派理由:杀蒋将导致内战扩大,有利于日本侵略,危及整个民族利益。 据书回答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终结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和讲述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和论证能力。培养学生纵向联系能力。培养从世界视角思考中国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多视角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归纳能力。。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提炼要点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课文、提炼要点的能力。培养学生识用地图的能力。在感悟历史中进行情感教育。,在理解历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联系电影学习历史。落实史实的掌握。培养运用知识、结合时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历史想像。通过讨论法培养学生敢于立论、运用史实进行论证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个性思维的品质,还有正确处理感情与理性关系的人生智慧教育。自然生成地进行人格教育和爱党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本课小结:2分钟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十年内战到抗日战争过渡的内容,一是日本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不断加深对华侵略,到华北事变时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二是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既有爱国官兵的自发的局部抗战,更有广大人民积极参与的爱国运动,如一二九运动;三是在民族危机严重和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背景下,发生了西安事变并得到和平解决,促成了十年内战的基本终结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课堂作业:4分钟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