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和东汉、蜀魏吴三国、西晋和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和南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
汉朝:前202年-220年
唐朝:618年-907年
明朝:1368年-1644年 动用数十万人,历时37年,修造的坟墓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1、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王绾、李斯
2、少恩而虎狼心——尉缭
3、秦王怀贪鄙之心……废王道,立私权……以 暴虐为天下始——司马迁
4、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
5、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毛泽东 秦魏赵韩燕齐楚统一是大势所趋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二:今以众地者,公作(为公田劳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材料解析:材料三: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论衡·书解》
材料四: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材料解析: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材料六:大梁人尉缭向秦王提出离间诸侯的建议被采纳,但尉缭对嬴政的评价却不高,称嬴政是“ 少恩而虎狼心。”打算不辞而别,嬴政却再三挽留,委以重任。秦始皇爱惜人才材料五、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秦国统一六国的因素有哪些?1、根本原因:
2、社会基础:
3、人民要求:
4、秦国自身:
5、秦王嬴政:顺应了统一的历史趋势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战争带来沉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商鞅变法最彻底,实力最强雄才大略,正确的统一方略(经过)2、秦统一六国的经过①先灭弱韩:前230年;②离间灭赵:前228年
③水灌灭魏:前225年;④王翦灭楚:前223年
⑤北灭燕国:前222年;⑥完胜灭齐:前221年10二、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文化方面政治方面: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在地方确定皇帝称号,皇权至高无上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是我国封建社会自秦开创,
历代封建王朝沿袭下来的政治体制。
“专制”是指君主专制,皇帝独裁,造成皇权的绝对权威。
“集权”是指中央集权,体现在中央与地方关系当中,即中央政
府能够有效管理地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统一货币 密切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促进了商品生产
有利于加强国家统一度:长度单位量:容积单位衡:重量单位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齐
燕韩赵魏楚军事方面: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设置四郡 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一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史记·蒙恬列传》秦的最终版图闽中郡疆域范围黄河并阴山至辽东临洮、羌中南海、北向户海暨朝鲜新增四郡长城起止灵渠桂林郡文化方面: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有利于推行政令、发展经济和文化认同,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焚 书 坑 章 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造成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文化浩劫。焚书的目的是加强思想统治,巩固帝业,但结果适得其反,两个“不读书”的人把“焚书”的王朝给推翻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具有什么影响?积极方面:
①为维护大一统提供了条件;
②有利于小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③奠定了两千多年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消极方面:
①大大加强了皇帝专制,削弱地方权力。
②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③后期阻碍资本主义因素成长
? 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有爵的人可提前到56岁止役)。徭役分为三种:一是“更卒”,每年一次,在本县、本郡服役一个月;二是“正卒”,一生一次,期限一年,主要是在本县本郡参加军事训练和维持地方治安;三是“戍卒”,也是一生一次,期限一年,或屯戍京师,或戍守边疆。但是,秦朝官府往往突破法律的规定,超额征发徭役。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占到总人口的15%。当时全国青壮年男子仅有三四百万人,有时男子不够征调,还役及妇女,形成“丁男披甲,丁女转输”(《汉书·刑法志》)的局面。 繁重的徭役 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田租在秦以前是按土地亩数征收的,秦朝建立后“舍地而税人,地数未盈,其数必备”(《通典·食货》),不论实际土地有多少,一律按官府掌握的每人应有土地的亩数征收,即使没有那么多的土地,也要按此数目征税。田租率为“什一之税”(荀悦《汉纪》)。什一之税应交10石。口赋是计口出钱,具体钱数已无资料可考。但汉朝的口赋为120钱(《汉书·高帝纪》注引如淳曰),秦朝的口赋当不少于此数。如果以每人每年缴纳口赋120钱计算,则五口之家需纳600钱。当时粮价约为“石三十钱”600钱折合20石谷,其数额是田租的两倍。杂赋是各色名目的临时征派。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泰半之赋 )秦朝的赋税也很重 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刑罚的种类繁多。死刑有戮(先刑辱、后斩首)、弃市(杀之于市)、磔(裂其肢体而杀之)、定杀(抛入水中淹死或活埋)、族(全家处死)、夷三族、枭首(砍头)、车裂、腰斩、剖腹、凿颠、抽助、镬烹、阬(活埋)、绞、戮尸等。肉刑有黥(又称墨刑,在脸颊上刺字涂墨)、劓(割鼻)、刖(断足)、宫(又称腐刑)等。徒刑有城旦舂(罚作筑城、舂米等劳役)、鬼薪(服为宗庙取薪的劳役)、白粲(服为祠祀择米等劳役)、隶臣妾(罚在官府土地、手工业作坊服劳役,或在官府服杂役)、司寇(罚往边地戍守防敌)、候(罚往边地充当斥候)等。此外,还有笞刑、髠刑(断长发为短发)、耐刑(又称完刑,剃掉鬓毛和胡须)、迁刑(近似后代的流刑)、收录(又称籍没,将其妻子没为官奴婢)、连坐(一家犯法,邻里要牵连受罚),等等。?刑法残酷?《汉书·刑法志》描述秦朝刑罚的残酷说:“赭衣(秦时罪犯皆着红褐色的囚服)塞路,囹圄成市(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天下愁怨,溃而叛之。”?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一队被征发到渔阳(今北京密云)戍守的贫苦农民,行进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遇到连日大雨,道路不通,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按照秦法规定,误期当斩。在这种情况下,戍卒中的两个屯长陈胜和吴广密议,现在逃亡是死,起来造反也大不过是死,何不拼死干出一番事业来呢?于是,他们利用“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等计策发动戍卒起义,杀死监押的军官,提出“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的口号。其后各地响应,其中属项羽和刘邦领导的两支军力最强。公元前207年秦灭亡。 14秦朝速亡的原因 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穷兵黩武,兵役繁重
大兴土木,徭役无度
加紧盘剥,赋税沉重
严刑峻法,囚徒无数三、秦始皇的暴行——课堂小结:1、秦统一六国。(原因、经过)
2、秦统一后巩固政权的措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3、秦的暴政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秦暴政的具体表现)四、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自我评价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咸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秦始皇二十八年琅琊刻石四、秦始皇的评价材料一: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裂),掀翻一个世界。
---李贽《史纲评要·后秦记》
材料二:昔者秦始皇帝功德瑕衅(过失),粲然(明白)在中夏(中国),
其法式(法令、制度)诒(遗留)于后嗣(后代)。
----章太炎《訄书·哀焚书》
材料三:“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新书·过秦论》
材料四:“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贞观政要》卷八
材料五: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仁又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秦始皇的认识 ,并说出你的依据。材料六: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毛泽东)有的学者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有的学者则认为秦始皇是暴君。你认为应当如何评价秦始皇。秦王扫六合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句,出自李白《古风》组诗的第三首,收为曹寅编《全唐诗》李白卷的首篇。全诗共24句,全面评价了秦始皇功过。他的功为统一六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但是他奢靡浪费,诗中谴责了秦始皇“刑徒七十万,起士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最后落得国破家亡,“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1、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史实,史论结合
2、以是否有利于当时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主要衡量标准
评价历史人物的三点基本原则3、给出历史地位,并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进行分析评价秦始皇功:过:总评:①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开创历史新纪元
②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促进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推行暴政,激化阶级矛盾,秦短命而亡功大于过,封建社会初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对秦始皇功过评价的不同看法
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迄今为止,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意见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第二种意见是过大于功;第三种意见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历史人物。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史学家都持第三种看法。
对秦始皇政策争议最大的,是他的“焚书坑儒”。一种意见认为,“焚书坑儒”是为镇压鼓吹复辟倒退的儒生和儒家思想,具有“厚今薄古”的进步意义,当然也不否认其鲜明的阶级局限性。另一种意见认为,“焚书坑儒”从出发点到立足点,都是彻头彻尾野蛮、反动的,它导致万马齐喑,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后果极为恶劣。还有的认为,对“焚书坑儒”应作具体的分析,它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但手段残暴,影响极坏1.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
B.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
C.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
D.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学以致用2.秦朝确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①国家统一的需要 ②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
③保护封建土地制度的需要 ④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CD3.电影《英雄》中,无名(刺客)对战长空(刺客)时,给一旁抚琴的老者一把钱币,钱币有刀状、铲状等各种形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的封建社会最为广泛流通的货币一直是
A.秦半两钱 B.五铢钱 C.圆形方孔钱 D.银锭 4.有人曾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A.社会治安混乱 B.刑罚严酷
C.人们法制观念淡漠 D.国民素质不高学以致用CB5.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学以致用D思维延伸:有位导游问在长城游览的一位西方小女孩,“你觉得长城怎么样?”小女孩回答“很伟大,但是——为什么你们要把自己国家围起来?”
你怎么回答小女孩的问题?
秦长城学以致用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论及秦亡时曾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挺谪戍之徒,圜视而合纵,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秦之失,失之在政,不在于制,……。”
材料中柳宗元这段议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请论证你对这一论点的看法。学以致用柳宗元的中心论点是秦朝的灭亡是因为其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因为秦朝为了加强统治,实行严刑峻法,加重赋税,大量征发兵役和徭役,结果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发生。秦朝的统治是被农民起义所推翻,而不是因为地方分裂或者叛乱,所以和郡县制没有关系。后人对秦始皇的评价有如下诗歌一首: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请归纳该诗对秦始皇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归该观点的看法。肯定了秦始皇的功绩和在历史上的地位,但没有看到秦始皇的暴政及其危害。功: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秦始皇实行的经济措施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建立和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过: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迷信法家,轻罪重刑,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无限制使用民力、物力,超过了当时人们所能忍受的极限;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个惟我独尊、专制暴虐的暴君,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学以致用确立皇帝称号: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後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三公御史
大夫丞
相太
尉奉
常郎
中
令卫
尉廷
尉典
客宗
正治
粟
内
史少
府太
仆九 卿三公九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地方建立郡县制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辽东临洮秦始皇北击匈奴是
顺应民心还是背离民心?何兹全 :秦始皇焚书,是当时进步思想和反动思想斗争的结果,它所体现的是在政治上代表进步的人对代表反动的人的打击。
白寿彝: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反对是古非今,打击方士荒诞不经的怪谈异说。
毛泽东 :肯定他反对“以古非今”的决心和魄力,肯定其“厚今薄古”的真知灼见,但不肯定他在“焚书坑儒”事件中野蛮粗暴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