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

文档属性

名称 戊戌变法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9-28 18: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戊戌变法
【学情分析】
由于大多数同学对今天所学的内容不太熟悉,为了能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本课内容,了解本课内容的来龙去脉,全面把握内容的知识结构,就必须课前引导中详细讲解好内容的大背景,同时课后做好知识的总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车上书、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以及戊戌变法的内容等历史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结合课文、利用书中图片和历史文献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找出戊戌变法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改良运动,是进步的,爱国的。从而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
难点的解决:先让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讨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我再加以引导,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讲授法
阅读指导法
探究法
提问启发法
第6课 戊戌变法
1、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3、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及其结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是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而进行导入的,但也可以让学生作复习小导师自行导入,不过我认为第一种还是比较好的,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了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处于瓜分豆剖的境地,为挽救民族危亡,救亡图存,我国一部分先进的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一、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设计思路:关于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很容易找出答案,即“公车上书”。随后教师设问:康、梁等人为什么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外,还要求变法?学生展开讨论,并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康、梁等人的思想主张两方面得出结论。接着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我们能通过这件史实学习到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时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我认为第一部分这样设计,可以达到既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维新变法的开始——“公车上书”1895
学生介绍两人的资料,教师总结: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本主义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然后设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导入“公车上书”学生介绍“公车上书”的过程,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变法维新运动拉开序幕。随后设问:同学们结合所学内容,想一想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原因都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2)清朝统治阶级腐朽无能,一味妥协退让(3)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日益高涨(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要求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提高自身地位
2、“公车上书”的结果
学生回答完公车上书的结果后,教师提问:公车上书这件事反映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什么样的精神?学生讨论后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为开展维新变法运动进行了哪些活动?” 进而导入第二目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设计思路:第二部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我计划的授课时间较少,主要让学生围绕“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又进行了哪些工作?”这个问题自学,最后教师再总结维新派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和舆论宣传,先后创办了多份报刊和政治团体。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外纪闻》和强学会,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中外纪闻》是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内容重点不多,只要学生掌握几个知识点就可以了。
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及其机关报——强学会 《中外纪闻》
根据导入第二目所提的问题,学生首先自己阅读课文相关内容,然后回答:“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又继续创办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和团体,其中有《中外纪闻》和强学会。教师紧接着提问,康梁二人的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教师小结:我们知道维新变法运动从一开始就遇到重重阻力,因而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更是极为曲折,提问:维新变法运动遇到哪些阻碍?
2、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通过论战,维新派在舆论上占据主动,并且成功的说服了当时的光绪皇帝。为戊戌变法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进而导入第三目。
三、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及其结果
设计思路:第三部分维新变法中的重要事件------“戊戌变法”是本课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的突破重点和难点。我让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讨论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为更好的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及失败原因做好铺垫。学生讨论非常热烈,各种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变法的进步性在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两大方面,局限性表现在:“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和“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随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表演“袁世凯告密,谭嗣同就义”一段历史短剧,让学生深入思考,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谭嗣同就义到底值不值得?到了这个时候,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本课达到高潮。
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1898.6-9
首先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戊戌变法的基本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内容逐条讨论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变法的进步性在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两大方面,局限性表现在:“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和“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
2、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这一部分的处理方法,可以先由学生表演“袁世凯告密,谭嗣同就义”一段历史短剧,然后让学生深入思考,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谭嗣同就义对中国人民探索救亡图存道路有何贡献?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得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1)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阶级中顽固派的利益(2)顽固派的实力强大(3)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力量较弱。(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随后,我再设问: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充分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后回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关于“谭嗣同英勇就义对中国人民探索救亡图存道路有何贡献”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通过戊戌变法的进步性方面来思考这一问题。
小结:
我们本课的重点就是维新变法的意义及影响。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而且维新派没有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反之,顽固派实力较强,又拥有军权。所以失败是必然的。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一场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进步的、爱国的。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谭嗣同等人的血没有白流,他唤醒更多的中国人去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为后来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清政府统治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关于辛亥革命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来学习。至此课文内容就全部讲完了,为了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串联和记忆,下面就请一位同学进行归类总结。
第 1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