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文档属性

名称 9、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9-29 11: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上册讲义 列举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课程标准】一、教学目标 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阅读新文化时期有关作者的作品,开展读书交流会。
客观的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习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 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二、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的背景下开始的,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挽救中国。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带动下,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开民智”的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本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情况,主要内容有: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三、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离现代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而且思想文化类型的学习又是学生感到枯燥的。因此,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提前布置学生课外查找有关资料,以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课堂上多采用学生讨论和交流学习感受的形式进行。四、教学过程新文化运动背景代表人物主要内容意 义陈独秀——《新青年》胡适——倡导白话文鲁迅——《狂人日记》1. 提倡民主2. 提倡科学3. 提倡新道德4. 提倡新文化导入新课 辛亥革命赶走了皇帝,迎来了共和。但袁世凯上台后的倒行逆施,又使人们陷入了无边的愤怒与彷徨之中,救国救民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一些进步知识分子找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位“先生”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什么变化?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但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民主共和制没有真正实现。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中国社会仍是一片黑暗。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之后,认为中国也要有一个“文艺复兴”运动,必须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掀起一场革命,与封建思想进行斗争,以解放人们的思想。陈 独 秀 陈独秀(1880—1942),安徽怀宁人。早年接受旧式教育,考中秀才,后来留学日本,参加反清革命。辛亥革命时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袁世凯当政后,他目睹了国家的动荡和社会的黑暗,创办了《新青年》,明确提出“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的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人物(一)——陈独秀《新青年》与《青年杂志》 《新青年》和《青年杂志》
《新青年》,五四时期著名刊物。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陈独秀主编。原名《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1917年,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编辑部随之迁往北京。此后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也参加了编辑工作。《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的两大旗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1920年编辑部又迁回上海。从第八卷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1925年4月后宣传革命统一战线及国民革命运动。1926年停刊。李 大 钊 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889年生,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北洋法政大学毕业后,到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曾参加反袁运动。1916年回国,历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十月革命后,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五四运动。
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北方区党的工作。在国共合作期间,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参与改组国民党的工作 ;1927年4月6日被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人物(二)——李大钊胡
适  胡适,1891年生。中国现代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接触新学,信奉进化论。1910年赴美国,从师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提倡白话,主张文学革命,对传播新思想、繁荣文学创作、推广国民教育起了重要作用。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1919年7月提出实用主义的研究方法,影响颇大。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宣扬“好人政府”和“联省自治”的主张。九一八事变后,支持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并发表“全盘西化”的主张。1938年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代表蒋介石签订了《中美互助条约》。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去美国,1962年在台湾逝世。人物(三)——胡适鲁
迅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留学日本,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期望以之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25年积极支持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运动。 人物(四)——鲁迅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收集了鲁迅1918年至1922年间所写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作品严肃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探讨了中国革命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鲁迅题名为《呐喊》,用意在于为革命者作战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与《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用象征的手法,指出了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强烈地批判了封建家族制度和旧礼教,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杰作。
你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口号是什么?说一说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口号 民主、科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内容分析●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强调的是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盲从权威。●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小结  新文化运动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
两个方面,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
向,文学革命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追求民主和科学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国家贫弱的根源在于封建传统。要振兴民族,就必须首先刷新国民的观念,重铸国魂。在中国布满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了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课堂总结课堂练习 请以列表格的形式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