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文档属性

名称 10、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0-02 15:5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上册讲义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课程标准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课程标准】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
通过学习,培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历史想像力以及分析、概括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影视资料、阅读教材、思考问题等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通过热身运动、身份假设、编演历史剧、答记者问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合作学习,发挥其主体的作用。
通过对现行的考试制度进行评价,培养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建立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二、教材分析
中国传统的教育与文化事业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近代却渐渐落后了。旧式学堂与科举制度不利于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没有现代的传媒手段,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成熟,因此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以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标志,中国的教育开始步入现代化;《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给中国社会的文化事业带来了新鲜的、丰富的内容,它们是中国近代传媒的先行者,在传媒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重点
知道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和早期的大众传播媒体产生的基本史实,了解它们对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本课难点
如何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认同、学习先驱者们的开拓创业精神。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略知一二但却又比较陌生。从知识点本身而言,属于识记层次。虽然缺乏故事性、生动性,但又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比较多。因此,在教学中,可采取课下收集资料、比较、考察的方法,以增强本课的形象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师生共同提供资料,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进行比较和分析。
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讲授新课导入新课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先采访一名学生,请他说说现在的学习科目有哪些,然后请他说说这些科目在中国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设立的。然后引出本课课题——“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废科举,兴学堂《申报》的创办商务印书馆的兴办讲授新课: 热身运动:教师依次出示三句话(屏显),请同学们根据文字提示进行猜测,引出京师大学堂。
影视在线:教师播放影视资料《大学堂》。同时提出思考题:(1)北京大学与京师大学堂是什么关系?(2)京师大学堂建立的时间?
(3)它创建后在教育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4)它的成立对中国教育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并解答,教师根据情况适当补充) 过渡:提问在此之前,采用什么方法选拔人才?(科举制)从而导出第二子目。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它是百日维新时期由光绪皇帝亲自颁布诏书设立的。
它的开办,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京师大学堂) 竞技台:教师下发资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理解、编演历史短剧《科举考试》(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清末的科举考试),然后请出其中一组进行现场表演。其余的学生思考:各个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小组讨论解答)清末民初又是怎样废除科举制的?(阅读教材解答)科举制废除的时间?你是怎样理解“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废科举,兴学堂 品头论足:同学们,你们对现行的考试制度是否满意?能否提出几点建议? 过渡:身份转换(学生——经纪人)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把身份转换一下,假如你现在是一个全国著名的经纪人,刚刚培养了一名新歌手,你将采用哪些大众媒体来提高这位新人的知名度?《申报》的创办 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什么吗?它是何时创刊的?(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2. 记者招待会:现在你(A生)刚刚被提拔为《申报》的主编,请答记者问。(其余的学生以记者身份提问,包括该报的主要栏目、特色、历史与未来等)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教师先出示几份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书籍导入本目,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提炼和归纳。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启示?(请同学们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小结本课)巩固练习: 1. 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提示: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 2.你如何看待当时的办学原则、课程体制和课程内容?
提示:它与封建教育相比,具有较大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进步性,但与现代教育相比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3.想一想,本课所学内容有哪些依然对现代人民生活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这些巨大的历史变化?
提示: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