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专题复习
侵略与反抗
一、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2.《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反抗: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战死在炮台上。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爆发的根本原因: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主要侵略者:英法联军
3.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掠夺珍宝。并放火烧毁了圆明园。
4.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2)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5.反抗: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击毙华尔,严惩了洋枪队。
6.左宗棠收复新疆
(1)1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8年,清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2)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为加强西北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建议,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三、甲午中日战争
1.《马关条约》 1895.4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等。
2.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反抗: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牺牲。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间:1900年6月;
2.《辛丑条约》: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影响:《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反抗:廊坊之战,义和团英勇抗敌。
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
1、根本原因: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
2、时间、地点:1931年9月18日、沈阳。
3、经过:日本侵略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4、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导致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沦为敌手
5、局部抗战:东北人民和东北军未撤走的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6.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二、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1、血染卢沟桥: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也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在卢沟桥争夺战中牺牲的中国军人:国民党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长赵登禹。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2、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当作练习的靶子,有的当作拼刺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日本侵略中国发动的事变: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三、血肉筑长城
1、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取得的胜利:
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国民党领导的军队)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党领导的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2、百团大战:
目的: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
时间:1940年8月。 领导人:彭德怀,
规模: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
主要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地位: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3、抗战的胜利
(1)中共七大 召开时间和地点: 1945.4 延安。 背景:抗战胜利前夕,
内容: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意义: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2)加速抗战胜利的因素: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3)结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4)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标志着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结束。
(5)抗战胜利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屡败的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6)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军的中流砥柱;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
(7)抗战精神: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坚强不屈,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的民族政策是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
1.新疆是中国西部的门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3).清政府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4).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左宗棠率清军收复新疆,并在新疆设立行省
(5).“7.5”新疆暴力事件: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一小撮“疆独”分子和恐怖分子进行打砸抢烧等一系列暴力活动,伺机制造民族矛盾,挑起事端,破坏和谐社会和民族团结,企图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我们对此表示强烈的谴责,历史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藏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金城公主远嫁吐蕃,吐蕃和唐朝“和同为一家”,关系日益密切。
(2).元朝时期: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3).清朝时期: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清朝中央政府的册封。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作用: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4).现今流亡国外的十四世达赖喇嘛,是1949年由当时的国民政府批准册封的。
(5).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首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意义: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6).西藏的巨大变化
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西藏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了“世界屋脊”,密切了内地与西藏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2007年入藏铁路全线通车,促进了西藏交通业和经济的发展。
(7).感想:通过以上事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西藏的经济迅速发展,藏民的生活显著提高,宗教信仰得到尊重,达赖集团企图搞“西藏独立”,不得人心,必然受到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坚决反对。
3.台湾问题:
“一国两制”的构想
(1).目的: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
(2).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
“一国两制”的根本前提:在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
“一国两制”首先成功运用解决香港问题。
(4).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实现和平统一台湾的基础和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
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江泽民的对台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海峡两岸交流: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 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内开始出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内容:思想上: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根本目的: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2)过程:安徽凤阳小岗村的部分村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方法;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同时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经济特区的建立
(1)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2)实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过程:①设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主要起到了窗口的作用;②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③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对外开放区向内地、边疆发展。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意义: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有利于引进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4、国企改革
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5、改革的影响:①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②在社会主义改革不断受挫的情况下,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功,也向世人证明:社会主义拥有顽强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新的借鉴经验——创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6、改革的启示:①改革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②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③②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7.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来看:
(1)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
(2)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3)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保持正确的方向,邓小平多次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指出“这是实同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4)1987年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论述了邓小平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997年中共“十五大“,系统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8、“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
(1)一国两制:①提出: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②“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③此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了出来,后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1997年7月1日 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9、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目前海峡两岸交往的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3)目前海峡两岸交往的任务: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和各项交往。(4)1995年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呼吁所有中国人团结起来,坚持统一,反对分裂,全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5)日益密切的交往: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民往来以及新闻、科技、学术、体育、文艺等各方面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这种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10、民主法制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我国制定上述一批重要法律,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点表现,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1、建国后教育、文化艺术、体育
(1)教育: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77年普通高校入学考试制度恢复。(2)文化艺术:1956年中共提出“双百”方针、1981年设立矛盾文学奖、1991年开始实施“五个一工程”(3)体育:1984年在第23届奥运会上,我国突破了奥运金牌为零的记录;2008年8月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行。
三次科技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实质:用大机器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
开始时间及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
开始标志:哈格里夫发明 “珍妮机”,
完成标志:英国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在蒸汽机发明之前,为了带动机器,人们常常把工厂建在靠近河流的地方,利用水力带动机器。
“蒸汽时代”:瓦特改进了蒸汽机。人们利用蒸汽机带动机器,进行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科技成果:
英国哈格里夫发明“珍妮机;
英国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美国人造出了蒸汽机作动力的汽船。
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
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能源: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促进了煤矿开采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低碳经济和气候环境)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始时间:19世纪70年代。标志:电力的发明与广泛应用。
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的标志:电力逐渐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
领先地位国家:美国和德国
主要发明:
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电力这种新能源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爱迪生发明了碳丝灯泡,被誉为“发明大王”。
德国人卡尔 本茨设计出内燃机,本茨试制汽车成功,
莱特兄弟制成飞机。
科学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的重要作用:
爱迪生发明电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
众多的家用电器产品,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
飞机今天已经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业的产生。
世界三大能源:煤炭、电力和石油。
能源:内燃机的出现,推动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的发展,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相继问世,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低碳经济和气候环境)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兴起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国家:美国
标志: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
主要成就: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
计算机网络技术,国际互联网,人类由此进入信息化的社会。
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
三次科技革命的共同点: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科技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③科技推动了社会进步。
能源: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核污染,核泄露,原子弹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威胁。(低碳经济和气候环境)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