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必修一·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
编写:王湘凯老师 审阅:赵芳老师
【课程标准】了解“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移等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自主学习】
1、南昌起义的背景、经过、意义、教训
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八七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意义
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展土地革命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征的原因、过程(经过)、意义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意义
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精讲】怎样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源于毛泽东对湘赣边界斗争经验的总结。其内容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及其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
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的典范,为民主革命指明了道路。
【合作学习】
1、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革命出现两次严重失误的表现、原因和中共的对策
2、20世纪20--30年代中共是如何领导人民开展武装割据斗争的?
方面 具 体 内 容
建立革命根据地
开展土地革命
领导根据地经济建设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领导军事斗争
政权建设
民主法制建设
【自主检测】
1.民主革命时期的标语宣传了党的政策,播撒了革命火种。右图的宣传标语应出现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1935年,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一诗里这样写道:“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里的“三军”是指:( )
A.海、陆、空三军 B.左、中、右三军
C.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 D.这里的“三军”系虚指,指中央红军
3.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下列诗句反映的历史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①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④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
A.④①②③ B.④②③①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4、胡锦涛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解决了关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①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②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问题,③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领导问题。”遵义会议解决的是( )
A.①②③ B.① C.②③ D.①③
5、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人说:“一九二七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以下纪念“孵出小鸡”的邮票是( )
6、标语具有战斗力,在革命战争年代尤其如此。有四幅标语图片中的文字分别为——A:“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B:“要种族不灭唯抗战到底”;C:“消灭刘湘与中央红军共同北上抗日”;D:“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这四幅标语中与其他三个不属于同一时期的是:A B C D( )
7.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中,对“八七会议”决议有所发展的内容是( )
A.根据地建设 B.武装斗争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土地革命
8.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9.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 )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 B.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C.遵义会议前的中国革命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10.仔细观察下列图片,如果用一个主题概括图中事件的教训,最突出的应该是( )
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
C.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11.北京奥运圣火在江西瑞金→井冈山→南昌传递。这里曾是中国“革命圣火”燎原之地。
请将图片一、二、三按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排序(填写图号),并写出与每一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意义。
排序:图( )→图( )→图( )。
历史意义:
图一: 。
图二: 。
图三: 。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7年,毛泽东写过一首词:“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材料二: 1933年9月,蒋介石亲自任总司令,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中共临时中央放弃了红军反“围剿”胜利的经验,结果遭受重大损失。1934年10月,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1935年1月以后,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冰封的雪山,穿过杳无人烟的草地,挥师北上。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摘自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 长征》
材料四 2005年10月,将是红军长征出发整整70周年,全国各地已经开始了各种纪念活动,比如“重走长征路”等……
材料五 歌词:“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红军老前辈”……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毛泽东写这首词反映的是大革命失败共产党人发动的什么起义?起义受挫后,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什么正确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反败为胜的转折点是什么?
(3你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关键时刻转危为安开创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长征是我们党走向胜利的一个里程碑,长征已经成为历史,长征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献身祖国的建设事业。请问:你是怎么理解“长征精神”的?它有什么现实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