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汉字的起源时间和演变过程、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特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
理解“书画同源”;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演变过程,能说出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书画作品、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通过问题探究、观察碑帖、历史比较、欣赏图片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理解“书画同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投影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请学生品一品“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内涵及价值。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1、地位
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讲仓颉造字的传说)
2、演变
(1)汉字的起源——图画文字。(例如半坡彩陶上的象形字)
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后来,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2)成熟文字的出现和形成体系——商代的甲骨文。(P46图)
(3)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发展至今约有36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形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这样的发展脉络,虽然字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们的基本结构仍是相通的。
3、趋势: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其过程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在古文字阶段,其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在隶楷阶段,其序列是隶书、楷书。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二、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1、书法艺术的两个阶段:自发阶段-魏晋-自觉阶段
文字本来是用来记事的,魏晋以前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但发展到魏晋时期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所谓书法,从字面上看是书写的法则,写字的艺术,准确地来说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线条艺术,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
2、书法的三种形体:
发展与特点
代表人物和作品
楷书
发展:魏晋有定鼎之功、唐代步入盛世。
特点:
笔画详备,结体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是实用功能很强的书体。
魏晋:钟繇、王羲之
唐代:欧阳询(欧体)
颜真卿(颜体)
柳公权(柳体)
草书
发展:成熟于魏晋
特点: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任情纵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
唐朝:张旭、怀素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它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
唐朝:颜真卿
北宋:苏轼、元朝:赵孟睢?
明朝:文征明
小结:我们不但要了解书法演变的历史而且要通过书法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特别是在电脑时代疏忽书写的情况下,提倡书法艺术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笔墨丹青中国画。
1、中国画概述
(1)特征: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中国绘画艺术的特征
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绘画材料:笔、墨和矿物颜料、纸、绢
(3)门类: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
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其绘画形式、艺术风格、表现技法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2、中国画发展的过程
A远古时代的绘画艺术:
(1)特点:质朴与浪漫
稚拙的线条;简单的色彩和图案;主要是人物、动物或者抽象的几何图案;描绘在地面上、岩壁上、陶器上;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
(2)代表作:《鹳鱼石斧图》(彩陶画)
这是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鹳鱼石斧图》,绘在一只作为葬具的陶器表腹面。其神态描绘得恰当生动。画面色彩单纯、质朴,构图稳定。但其描绘及造型的手法,已包含了远古时代的艺术特征,使它成为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代表当时中国绘画的最高成就.
B夏商周三代(战国)的绘画:
(1)特点:中国绘画艺术处在从萌芽走向成熟;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
(2)代表作: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是出土的战国楚国帛画,以线条勾画物象,构图简洁而有序,平面感和装饰性极强,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出完美的意境,反映出画家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它们虽然不能叫卷轴画,但可以窥见当时的绘画水平,这时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中国画又称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秦汉以后的历代画家们,用笔、墨和矿物颜料,在纸、绢等材料上创作出大量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
C秦汉时代,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
(1)特点: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注重线条和色彩.
(2)代表作:有汉代马王堆墓帛画、壁画、《夫妇宴饮图》等.
(要一学生朗读课文P48历史纵横)
D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
(1)特点:这个时期,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他们文化修养很高,总结了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了绘画艺术的提高。
(2)代表作: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E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
(1)特点:隋唐时期的绘画,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了大批杰出的画家和作品,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
(2)代表作: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此外,隋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
F两宋时期:
(1)特点:两宋时期,宫廷画进入最为活跃阶段,画学兴起;各画种全面发展名家辈出,其中,风俗画是当时最大的亮点,
(2)代表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有何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导与练P59思维启迪2)
G元明清时期:
(1)特点: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2)代表作:元代的王冕《墨梅图》、明代徐渭《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绘画艺术和当时社会有没有关系?能不能举例说明?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当时政治经济条件决定的。例如宋朝时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增加,文化需求扩大,风俗画开始流行;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画家们多画残山剩水寄托抑郁心情。
小结: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构筑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了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京剧的出现。
1、戏曲的发展历程:
原始歌舞-----春秋战国优伶----元杂剧----京剧等各剧种
中国的戏曲艺术远源流长、丰富多彩。早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刀耕火种、捕鱼打猎的生活。为了获取食物,人们在采集或出猎以前,要进行跳舞、欢歌的祈祷活动,以求成功。原始社会的仪式性歌舞因为要用人来装扮野兽或其他事物,便为后世人们装扮故事中的人物提供了借鉴。仪式性歌舞到后来发展为各种既娱神又娱人的节日民俗,成为一种歌舞传统。以后,宫廷和民间还有各种祭祀神灵、驱除瘟神的仪式,大家载歌载舞,活动中还需要装扮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称为优伶,他们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专业演员。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明朝时候,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2、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的历史条件:
①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
②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同城争辉。
③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2)过程:
①乾隆末年,徽剧进京,风行一时
②道光年间,“徽汉合流”,融合兼收,形成新剧种——京剧
③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④清末民初,成为全国流行剧种
⑤民国以来,走向世界
(3)内容: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4)角色:生旦净丑。
(4)艺术特征:
①将念、唱、做、打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②表演都有一定的程式,多采用虚拟性动作。
(5)乐器:打击乐和管弦乐。
(6)脸谱:(图片展示)
脸谱常用写意和夸张的手法用以象征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如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勇猛憨直;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
4、除京剧外,清朝各地还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戏曲剧种,如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等。
课件110张PPT。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一、文字与书法艺术一、文字与书法艺术1.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一、文字与书法艺术1.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的起源一、文字与书法艺术1.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的起源图画一、文字与书法艺术1.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的起源图画符号化一、文字与书法艺术1.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的起源图画符号化象形字一、文字与书法艺术1.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的起源图画符号化象形字符号化一、文字与书法艺术1.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的起源图画符号化象形字符号化汉字★归纳出汉字的演变脉络★归纳出汉字的演变脉络△甲骨文★归纳出汉字的演变脉络△甲骨文△甲骨文对照表一、文字与书法艺术★演变脉络一、文字与书法艺术★演变脉络甲骨文商朝一、文字与书法艺术★演变脉络甲骨文商朝金文西周一、文字与书法艺术★演变脉络甲骨文商朝金文西周篆书一、文字与书法艺术★演变脉络甲骨文商朝金文西周篆书隶书盛行于
汉朝一、文字与书法艺术★演变脉络甲骨文商朝金文西周篆书隶书盛行于
汉朝楷书盛行于
隋唐一、文字与书法艺术★演变脉络甲骨文商朝金文西周篆书隶书盛行于
汉朝楷书盛行于
隋唐总趋势:一、文字与书法艺术★演变脉络甲骨文商朝金文西周篆书隶书盛行于
汉朝楷书盛行于
隋唐总趋势:由 繁 到 简△大篆△秦 李斯 峄山石刻一、文字与书法艺术1.汉字的起源与发展2.书法一、文字与书法艺术1.汉字的起源与发展2.书法两个阶段:总特点:一、文字与书法艺术1.汉字的起源与发展2.书法两个阶段:总特点:魏晋一、文字与书法艺术1.汉字的起源与发展2.书法两个阶段:总特点:魏晋自发阶段自觉阶段一、文字与书法艺术1.汉字的起源与发展2.书法两个阶段:总特点:魏晋自发阶段自觉阶段实用、审美价值一、文字与书法艺术◆楷书一、文字与书法艺术◆楷书发展一、文字与书法艺术◆楷书发展始于——
完善——
盛于——一、文字与书法艺术◆楷书发展始于——
完善——
盛于——东汉一、文字与书法艺术◆楷书发展始于——
完善——
盛于——东汉魏晋一、文字与书法艺术◆楷书发展始于——
完善——
盛于——东汉魏晋唐代汉代
楷书魏晋
楷书唐代
楷书一、文字与书法艺术◆楷书发展始于——
完善——
盛于——东汉魏晋唐代特点王羲之☆柳公权《玄秘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颜真卿《书告身》一、文字与书法艺术◆楷书发展始于——
完善——
盛于——东汉魏晋唐代特点笔画详备
结体严整
极具实用一、文字与书法艺术◆草书一、文字与书法艺术◆草书发展——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一、文字与书法艺术◆草书发展——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特点——△张旭《古诗四帖》 △怀素《论书帖》颠
张
醉
素一、文字与书法艺术◆草书发展——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特点——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一、文字与书法艺术◆草书发展——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特点——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名家——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盛唐:张旭、怀素一、文字与书法艺术◆行书一、文字与书法艺术◆行书名家——王羲之、颜真卿、苏轼、
赵孟睢⑽恼髅饕弧⑽淖钟胧榉ㄒ帐酢粜惺槊?摇??豸酥?⒀照媲洹⑺臻??
赵孟睢⑽恼髅魈氐恪?? 此粗平安修载来
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
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
增概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羲之 行书《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帖文:▲颜真卿《祭侄文稿》▲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赵孟睢段粞袄钤甘?怼肺恼髅鳎?1470~1559年) 与唐伯虎、祝枝山、
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
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
是“四绝”的全才。一、文字与书法艺术◆行书名家——王羲之、颜真卿、苏轼、
赵孟睢⑽恼髅魈氐恪??呖?榈墓婢睾筒菔榈姆?
纵,是一种最活跃的书体。二、笔墨丹青中国画二、笔墨丹青中国画1.特点:二、笔墨丹青中国画1.特点: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二、笔墨丹青中国画1.特点: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2.发展过程:代表特点时代代表特点时代原始
社会战国秦汉魏晋代表特点时代原始
社会战国秦汉魏晋萌芽、起源代表特点时代原始
社会战国秦汉魏晋萌芽、起源彩陶画《鹳鱼石斧图》《彩陶钵绘鸟纹》《鹳鱼石斧纹》代表特点时代原始
社会战国秦汉魏晋萌芽、起源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成熟代表特点时代原始
社会战国秦汉魏晋萌芽、起源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成熟帛画《人物龙凤图》
《人物驭龙图》《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代表特点时代原始
社会战国秦汉魏晋萌芽、起源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成熟帛画《人物龙凤图》
《人物驭龙图》绘画门类丰富代表特点时代原始
社会战国秦汉魏晋萌芽、起源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成熟帛画《人物龙凤图》
《人物驭龙图》绘画门类丰富《夫妇宴饮图》《夫妇宴饮图》 代表特点时代原始
社会战国秦汉魏晋萌芽、起源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成熟帛画《人物龙凤图》
《人物驭龙图》绘画门类丰富《夫妇宴饮图》士大夫画家活
跃;总结绘画
理论代表特点时代原始
社会战国秦汉魏晋萌芽、起源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成熟帛画《人物龙凤图》
《人物驭龙图》绘画门类丰富《夫妇宴饮图》士大夫画家活
跃;总结绘画
理论顾恺之《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局部) 顾恺之隋
唐两
宋元
明
清隋
唐两
宋元
明
清绘画高峰;
吸收外来风格隋
唐两
宋元
明
清绘画高峰;
吸收外来风格隋,展子虔 《游春图》
初唐,阎立本 《步辇图》
盛唐,吴道子 《送子天王
图》 敦煌莫高窟壁画隋 展子虔 《游春图》唐 阎立本 《步辇图》吴道子 《天王送子图》敦煌 莫高窟壁画隋
唐两
宋元
明
清绘画高峰;
吸收外来风格隋,展子虔 《游春图》
初唐,阎立本 《步辇图》
盛唐,吴道子 《送子天王
图》 敦煌莫高窟壁画宫廷画院最活跃
阶段;画学兴
起;风俗画突出隋
唐两
宋元
明
清绘画高峰;
吸收外来风格隋,展子虔 《游春图》
初唐,阎立本 《步辇图》
盛唐,吴道子 《送子天王
图》 敦煌莫高窟壁画宫廷画院最活跃
阶段;画学兴
起;风俗画突出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
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是了
解北宋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生活的史料。隋
唐两
宋元
明
清绘画高峰;
吸收外来风格隋,展子虔 《游春图》
初唐,阎立本 《步辇图》
盛唐,吴道子 《送子天王
图》 敦煌莫高窟壁画宫廷画院最活跃
阶段;画学兴
起;风俗画突出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士大夫文人画
突出(写意画)隋
唐两
宋元
明
清绘画高峰;
吸收外来风格隋,展子虔 《游春图》
初唐,阎立本 《步辇图》
盛唐,吴道子 《送子天王
图》 敦煌莫高窟壁画宫廷画院最活跃
阶段;画学兴
起;风俗画突出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士大夫文人画
突出(写意画)元 王冕 《墨梅》;明 徐渭 《牡丹蕉石图》
清 郑板桥《墨竹图》元
王
冕
墨
梅
图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徐
渭
牡
丹
蕉
石
图 徐渭晚年又号青藤
道人。性情奔放,不拘
礼节。画法学米南宫。
山水、人物、花鸟、虫
鱼都极佳妙;笔简意
赅,善于概括事物的形
象,实开明代以来水墨
写意一画的新风格。此
幅墨韵气势,奔放横
溢。其特点更在于他以
笔墨形象寄予浓烈的思
想感情。三、京剧的出现三、京剧的出现1.戏曲的发展:三、京剧的出现1.戏曲的发展:⑴起源:
⑵发展:
⑶成熟:
⑶进一步发展:三、京剧的出现1.戏曲的发展:⑴起源:
⑵发展:
⑶成熟:
⑶进一步发展:原始歌舞原始歌舞头饰歌
舞
俑三、京剧的出现1.戏曲的发展:⑴起源:
⑵发展:
⑶成熟:
⑶进一步发展:原始歌舞春秋战国:优伶三、京剧的出现1.戏曲的发展:⑴起源:
⑵发展:
⑶成熟:
⑶进一步发展:原始歌舞春秋战国:优伶元杂剧元
杂
剧三、京剧的出现1.戏曲的发展:⑴起源:
⑵发展:
⑶成熟:
⑶进一步发展:原始歌舞春秋战国:优伶元杂剧明朝:昆曲? 昆曲,现又被称为“昆
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
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
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
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
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
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
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
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称号。三、京剧的出现2.京剧:三、京剧的出现2.京剧:⑴出现:⑵成熟:⑶传播:三、京剧的出现2.京剧:⑴出现:⑵成熟:⑶传播:清朝前期安徽徽剧和湖北汉剧先后
进京合流互相融合,吸收其他民间
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
新剧种。 徽剧的声腔包括青阳
腔、徽戏、徽昆和花腔小
调几大部分。清中期极为
盛行,当时有“无徽(指
徽商)不成市,无石(指
安庆府怀宁县石牌镇)不
同班”、“安庆色艺最
优”之说。乾隆55年,三
庆班入京。接着,春台、
和春、四喜等徽班又相继
进京,即所谓“徽班进
京”。 汉剧俗称“二黄”,又
有“楚剧”、“汉调”两种
叫法。它为湖北主要的戏曲
剧种。汉剧声腔以西皮、二
黄为主,兼有歌腔、昆曲、
杂腔、小调等曲调。高亢激
越,爽朗流畅。在汉剧中,
锣鼓地位不可或缺。汉剧传
统剧目有660余个,以《宇
宙锋》等剧的演出最为人称
赏。三、京剧的出现2.京剧:⑴出现:⑵成熟:⑶传播:清朝前期安徽徽剧和湖北汉剧先后
进京合流互相融合,吸收其他民间
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
新剧种。晚清同治、光绪年间“同光十三绝”《同光十三绝》 晚清·沈蓉圃 绘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班进京后,由演
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都
是名噪一时的艺人。自左至右:郝兰田、张胜
奎、梅巧玲、刘赶三、余紫云、程长庚、徐小
香、时小福、杨鸣玉、卢胜奎、朱莲芬、谭鑫
培、杨月楼。生:男性 小生 老生 武生 旦:女性 花旦 刀马旦 老旦 青衣 末:年纪较大男性 丑:丑角 文丑 武丑 三、京剧的出现2.京剧:⑴出现:⑵成熟:⑶传播:清朝前期安徽徽剧和湖北汉剧先后
进京合流互相融合,吸收其他民间
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
新剧种。晚清同治、光绪年间“同光十三绝”全国流行;民国以来走向世界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梅兰芳(左)演出霸王别姬秦腔3.其他剧种:越剧川剧粤剧黄梅戏三、京剧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