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印学话西泠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印学话西泠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9-04-12 12:5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印学话西泠 教案
一、教材分析
西泠印社是蜚声中外的金石篆刻研究中心。教材安排了西泠印社风景图片、首位社长吴昌硕先生的塑像、三老石室珍藏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石碑和中国印学博物馆等图像资料,较为系统、全面地对西泠印社做出介绍。并以吴昌硕的“我爱宁静”印章为切入点,展开篆刻知识和篆刻作品的赏析与讲解,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空间里对篆刻这门高雅、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有一个直观、整体的认识,进而逐步引导学生走进这“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世界里,感悟篆刻作品所蕴含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在教学设计上以培养、提高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点为出发点,以西泠印社的发展历程和对印学的贡献为文化背景,展开篆刻作品欣赏和创作流程的讲解。通过多媒体现代技术以及直观演示、动手实践等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从一枚小小的印章上读懂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取向,了解篆刻家是怎样通过篆刻形式来表现书法、章法、刀法之美,体会印文内容中所展现的情趣、意味以及他们的匠心精神与文化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与探索精神,印学文化对他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小学阶段有过刻橡皮章或学篆刻的经历,但对西泠印社的文化价值和篆刻艺术的审美情趣知之甚少。教师应尽可能立足学生生活,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设计呈现教学,通过摸一摸、画一画、刻一刻、印一印等体验活动来消除篆刻艺术的“高冷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习篆刻的积极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西冷印社在印学方面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感知篆刻艺术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
2.通过赏析比较,熟悉篆刻作品的基本创作步骤与方法,理解篆刻与书法之间的密切关系。
3.激发学习兴趣,增进对篆刻艺术文化价值的认同感,自觉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西泠印社在印学方面的文化价值,了解篆刻的基础知识及其精神内涵。
难点:学会理解篆刻印面文字章法布局之美。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准备
1.教具:课件、石材、印章成品、篆刻字典及篆刻工具.
2.学具:课前收集好的篆刻图像资料,红色、黑色记号笔各一支,白纸数张。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预计用时5分钟)
教师活动:提问:“古人云:“钱塘之胜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大家可能都去过杭州西湖,听说过‘西湖十景’,为什么说‘西湖之奇在孤山’呢?”
2.学生活动:各抒己见。
3.教师活动:播放西泠印社的相关视频,介绍西泠印社的概况,提出问题:“西湖如此之大,西泠印社为什么会选择孤山南麓?”引发学生思考。小结:“自唐以来,大批南北文人活跃在杭州孤山南麓,恣情文章,奔放诗赋。清末以来,无数文人雅士将目光投向这里,皆因西泠印社不仅有印,还有产生诗的美景,这样的人文环境、湖光山色、历史文脉,以及自由的学术空气,为痴迷篆刻的艺术家们敞开了创作空间,这是西泠印社选择孤山的重要原因。”揭题:《印学话西泠》。
【设计意图】“钱塘之胜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西泠印社相关视频的播放,使学生对西泠印社有一个直观认识,同时也节省了课堂时间成本,引发学生对印社的历史文化价值产生追根溯源的思考与追间。
(二)深入教学(预计用时13分钟)
1.教师活动:以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的篆刻作品“我爱宁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2学生活动:表述观点,并结合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自己对篆刻艺术的初始理解。
3.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赏析各种篆刻作品。介绍印章从“信物的凭证”和“权威的象征”发展到篆刻艺术所历经的3700多年漫长的演变过程,它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篆刻艺术是以印章为载体,表现书法、构图和刀法美为要素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书法、绘画作品中发挥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4.教师活动:出示自己刻的印章成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朱文印章与白文印章的不同之处
5.学生活动:摸一摸,印一印,说一说自己的观察结果。
6.教师活动:介绍印章的基本结构及使用的工具材料。
(1)印面:有不同形状的印面,文字布局讲究章法。
(2)印纽:印纽的设计最初以实用为主,用于穿绶带系于腰间,后多为装饰。
(3)边款:一般交代作者及创作时间或地点。
(4)印材:常用的印材有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等。
(5)篆刻工具及辅助材料:刻刀、印床、印泥、宣纸等。
【设计意图】作为西泠印社首位社长,吴昌硕把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通过介绍他的作品,引出篆刻是一门艺术,帮助学生理解篆刻的独特形式美感与蕴含的人文情怀。学生对印章摸一摸、印一印的体验式活动是为了消除隔阂感,提高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朱文印与白文印的直观认识,更好地理解这“方寸世界”所蕴含的“万千气象”
(三)课堂演练(预计用时20分钟)
1.教师活动:提问:“一方印章是怎样刻出来的呢?”
播放一段篆刻视频。
2.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表述。
3.教师活动:总结印章刻制的一般步骤,简要示范篆刻的两种基本刀法:冲刀与切刀。
(1)选择合适石材,用水砂纸磨平印面。
(2)将构思设计好的印稿反写在磨平的石面上
(3)左手拿石,右手执刀,用刻刀刻。
(4)用手指抹净粉末,注意不可用嘴吹。
(5)用刀刃或刀背处理边缘,称为刻边或残边,可使印章边缘富有变化。
(6)刻完后,钤印。
4.教师活动:示范印面的文字布局,注意文字笔画的穿插衔接,要有疏密、虚实对比。
5.学生活动:拿出红笔、白纸等工具,尝试设计印面的文字布局。
【设计意图】教师进行直观演示和安排学生体验活动,最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在了解刻章步骤及章法构图的基础上,感受印文内容中所传达的思想情趣与审美意味,领悟篆刻家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四)评价展示(预计用时5分钟)
1.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创意点进行评述。
2.学生活动:自评、互评。
【设计意图】自评、互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彼此间的交流与倾听能力,在客观地评价、分析自己与他人的作品过程中,增进对篆刻艺术的再认识。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2分钟)
1.教师活动:让学生欣赏同龄人的篆刻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为自己刻一方印章。如果有机会,建议到中国印学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
2.学生活动:谈一谈自己上完这堂课的收获与体会。
【设计意图】欣赏同龄人的篆刻作品,可以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减轻他们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篆刻艺术的兴趣。
八、菜单式教学建议
(一)导入环节
1.问题导入: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提问:“这枚标志的设计灵感来自哪里?传达了哪些中国文化元素从中国印切入篆刻主题,引发学生思考。
2.实物导入:教师出示自己的姓名印章,请学生说说,这枚印章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由此为古代印章的认识做好铺垫,从而引出课题
3.视频导入:播放西泠印社的相关视频,直接引出课题,进入篆刻主题知识的学习。
(二)实施环节
篆刻艺术学科专业性强,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在赏析作品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提出哪些问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预见性,并做好应对策略。若教师对篆刻艺术不甚了解,可提前购买专业类书籍弥补自己知识结构上的短板,并尽可能动手尝试刻一方印章,熟悉一下篆刻的基本步骤。
2.赏析篆刻作品主要从吴昌硕的作品入手,在欣赏过程中,着重分析作品的章法布局与印文内容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艺术家的审美价值取向。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述个人观点。若学生之中有学过篆刻的,教师可以搭建平台邀请他们当回小老师,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篆刻艺术丰富厚实,本课虽安排为1课时,但擅长篆刻的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将本课延长至2甚至3课时,鼓励学生动手刻制印章,积极大胆创作,为推动篆刻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做一份小小贡献。
(三)评价环节
1.评价建议一:课后延伸,教师在校园内举办一场主题为“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学生课堂优秀篆刻作品展览,增强学生自信心,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2.评价建议二:教师学做有心人,将学生的优秀篆刻作品逐一拍摄存档,也可以带着相机进课堂拍摄学生刻制印章的过程。这些照片和视频素材的积累对改进课堂教学会有所帮助。
九、学生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