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根据《战国策·楚策四》改写。该寓言写了养羊人第一次羊被狼叼走时候不听邻居劝,没有修补羊圈,第二次羊又被叼走后,赶紧修补羊圈,从此狼再也没丢过的故事。向读者传达了一个道理:犯了错误,认真吸取教训,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就可以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理解故事情节不成问题,但是是否能够理解在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需要及时修补羊圈的紧迫性呢?能否从简单的故事中理解到深刻的道理呢?根据学生对羊群的情感认同,但苦于生活经验较少的行为特点,选择时机适量运用情境对话和故事重编的手段来适应学生特点,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教学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着眼以生为本,通过创设对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在朗读与思考中感悟寓言深刻道理,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10个生字,会写“劝、告”等6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查字典、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亡羊补牢”等词语的意思;运用多种形式读课文,通过情境对话情感体验理解文章内容;通过故事新编,理解运用寓言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端正面对错误的态度,明白听取他人的劝告并且及时订正错误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孩子们,咱们来玩一个游戏——“看图片,猜寓言故事”。
生 :《守株待兔》。
师:还有。
生:《乌鸦喝水》。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一起读课题。
生:《亡羊补牢》。
(设计意图:以学过的寓言故事引入课题,使学生信心满满地进入教学情境。)
二、认字习词: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几个句子,里面包含了这篇文章中所有的生字,谁来读一读?
出示句子:
1.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生:
师:简评。
2.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生:
师:简评。
3.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生:
师:简评。那么老师把生字词单独拎出来你们还会读吗?
生:
师:简评,并提醒易错音节。 “窟窿”的“窿”、 “街坊”的“坊”是轻声。“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圈的意思是用来养牲口的棚栏。那么养鸡的圈就叫鸡圈,养鸭的就叫鸭圈。
出示图:
(设计意图:在语境里学习生字,更有利于帮助孩子深刻理解字义。)
三、理解题意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请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解释“亡”的意思是什么?“补”的意思是什么?“牢”的意思是什么?
生:“亡”亡的意思是丢了。
师:牢呢?
生:羊圈。
师:补呢?
生:修。
师:那么亡羊补牢的意思就是:
生:丢了羊修羊圈。
师:孩子们,请用笔把题目的意思写在书上题目的下面。
师:(总结)孩子们,其实你们刚才已经在运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方法。为你们点赞!
(设计意图:以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孩子孩子根据文本内容理解词语的能力。)
四、品析故事
给文章分部分
师:孩子们,我们不看课文,就看题目或者题目的解释,请你把故事分成两个部分,如果我要把故事分成两个部分,你认为前一部分讲什么?
生:丢了羊
师:第二部分呢?
生:修羊圈
师:你们真棒!
1.思索两次丢羊的原因
师: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丢了羊。
师:孩子们,养羊人丢了几次羊?
生:2次
师:是的,那么羊为什么会一丢再丢呢?孩子们,拿起笔,请在课文中找一找,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并用横线标记出来。
生:
师:找个同学说说第一次丢羊的原因?
生:
师:谁来说说第二次丢羊的原因?
生:
师:仔细看看两次丢羊的原因,你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狼从窟窿里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生:两次丢羊的原因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阅读思考事件的主要原因,理清故事因果。)
2.思索两次原因为什么相同
A 邻居的心情:着急
师:吃一堑,长一智。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居然是一样的,那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来读一读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跟街坊的对话,你就会明白了。
出示对话,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师:换过来读
生:
师:从街坊劝他的话中,你能感受到街坊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生:(预设)急
师: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其实这句话中有个词最能反映街坊的心情。
生:赶快
师:谁知道“赶紧”是什么意思?
生:123
师:能不能换成这样一句话,把“赶紧”去掉可以吗?
生:不能
师:如果今天不赶快修,过几天再修,星期天再修,那羊是不是全羊覆没了?
生:是。
师:指板书,来,看老师的手势,读一读:丢了羊 赶快 修羊圈
B 养羊人的心情:不急
师:街坊急着劝他,那他听了街坊的劝告吗?
生:
师:来读读他说的话
生:“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师: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生:(预设)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什么必要了。
师:这样看来,他急不急呢?
生:(预设)不急
师:这就叫做皇上不急太监急啊!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问题环环相扣,使孩子明白两位主人翁的不同态度。)
3.情境对话:不幸的小肥羊
师:第一天狼把羊偷走后,假如你是剩下的小肥羊里,你想对养羊人说什么?
生:
师:如果你是第二天晚上丢的那只羊,当狼叼起你的那一刻,你想对养羊人说什么?
生: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体验,使孩子们感受到修羊圈的紧迫性。)
修羊圈
师:养羊人丢了二次羊,我们来看视屏,看一下他是怎么做的?
师:他是怎么做的?
生:(预设)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师:你看,这次他真的是赶快修好了羊圈。
师:孩子们,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呢?我来问问他,谁来当养羊人?
生:
师:大伯,一大早你在这里干嘛呀?
生:
师:听说你前天丢了一只羊,昨天又丢了一只羊,现在才修羊圈,不是太晚了吗?
生: (预设:不晚。)
师:为什么呀?
生:
师:大伯呀,改天再修吧,邻村有唱大戏的,你跟我一起去看吧?
生:哎,不行啊,昨天就是我掉以轻心,所以白白地多丢了一只羊,我得赶快把羊圈修好。
师:哦。怪不得看着你愁眉苦脸的,你很难过吧?
生:是啊,我后悔啊,不该不听你的劝告,没有及时修羊圈才白丢了一只羊,今天我一定好及时修好羊圈,免得全羊覆没啊。
师:这时候我想这位养羊人一边在修羊圈,一边在默默唱一句歌。
师: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句歌词唱给养羊人吧。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对话,激发孩子的体验兴趣,让孩子理解养羊人修羊圈的心情和思想的转变。)
五、感悟寓意
师:第一部分我们知道丢了羊都是他不及时修羊圈的错,第二部分他把羊圈修好了,说明他已经知错就改。
生:
师:孩子们,一起来读!
生:知错赶快就改不晚。
师:孩子们,你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则寓言的寓意。
生:
(设计意图:画龙点睛,着眼文章的寓意道理。)
六、故事新编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编一个含有这个寓意的新的故事吧!有个小朋友在写作业的时候,发现文具袋不见了,仔细检查,原来是书包破了一个洞……师生合作。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检验和增强孩子们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七、拓展。
师:孩子们,学习过这篇文章,你们明白什么是寓言吗?
生:
师:“寓”是什么意思?
生:
师:“言”呢?
生:
师:“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道理的意思。“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
八、教写字。
师:请同学们边看笔顺边记。
生:
师:请同学们一起书空笔顺。
生:
师:请同学们一起告诉老师这个字怎么写。
生:
师:请观察一下,这个字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哪里容易写错?
生:
师:请同学们在书上认真写这个字,并且请同桌之间相互批改。哪位同学愿意来黑板上写?
生:
师:简评。
(设计意图:写前分析,写后评价,实现互助学习,增强学习效果。)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亡羊补牢”的语言故事,希望孩子们多多感悟,将这个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