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7 页
2019年高考地理(江苏专版)二轮复习专题过关检测:资源与环境含解析
专题过关检测---资源与环境
[知能强化练]
(2018·南京三模)如图为某两类地理事物区域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1.图中的两类地理事物分别为( )
A.M—亚寒带针叶林,N—石油资源
B.M—苔原,N—橡胶
C.M—温带荒漠,N—地震、火山带
D.M—冻土,N—地热资源
解析:选D 据图分析可知,M主要分布在纬度较高和海拔较高的地区,可能为冻土,N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可能为地震、火山带和地热资源。
(2018·盐城三模)干热岩是埋深地下3~10 km的高温岩体,温度大于200 ℃,这种岩体绝大部分为侵入岩。人们正在研发利用干热岩发电,其原理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题。
2.有关干热岩开发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蕴藏量大,适合大规模利用
B.分布广,适合各地开发利用
C.用于发电,清洁无污染
D.电站建设投资小,运行成本低
解析:选C 据题意分析可知,人们正在研发利用干热岩发电,清洁无污染。
(2018·苏北苏中七市三模)2017年初,我国各项天然气推广政策相继出台,1~10月全国天然气消费量同比上升,有新增进口液化天然气计划支持,天然气供应平稳,然而12月出现“气荒”。如图为2017年1~10月全国天然气消费增长占比图。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我国2017年12月发生“气荒”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北方地区大面积取暖用气加重了“气荒” ②工业用气增长是导致“气荒”的主要原因 ③每年的12月份是“气荒”的高发时期 ④天然气推广使用与“气荒”有密切的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有关我国能源安全保障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②增加油气战略储备
③大力压缩工业化工产能 ④提高煤炭消费比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3.D 4.A 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发电增长是导致“气荒”的主要原因,每年的12月份是否都会出现“气荒”,无法判断。第4题,为了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可以适度压缩工业化工产能,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增加油气战略储备等措施。
(2018·南京盐城二模)科特迪瓦地处几内亚湾沿岸,以7°N为界,划分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该国人口2 200多万(2014年普查),其中近1/4为外来人口。2017年11月,中国承建的苏布雷水电站竣工,其是该国30多年来建设的第一个水电站,也是其能源平衡战略的核心项目。读科特迪瓦示意图,完成5~6题。
5.据材料对科特迪瓦的有关判断,合理的有( )
①南部雨林区人口密度小于北部草原区 ②是非洲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③地势大致北高南低,河流径流量丰富 ④海岸线平直且漫长,东西长约5 000 km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苏布雷水电站建设对该国的影响,合理的说法有( )
①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促进经济发展 ②调节吉格洛水库径流,减轻旱涝灾害 ③调蓄水量,缓解下游地区沙漠化压力 ④增加就业,带动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5.B 6.D 第5题,据题意(图和文字)分析可知,南部雨林区城市多,人口密度大于北部草原区;海岸线平直且漫长,东西跨经度约为5度,长约555 km。第6题,苏布雷水电站建设可以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带动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
(2018·扬州一模)甘肃省黄河流域地表水年可取水量为48.3亿立方米左右。白龙江是嘉陵江上游最大的支流,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69.1亿立方米。如图为陇东跨流域调水路线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与调水线路甲相比,调水线路乙具有的明显优点有( )
①可调水量大 ②可输水时间长 ③施工难度小 ④全线自流输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陇东跨流域调水工程如能顺利建成,产生的影响有( )
①解决了陇东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②改变陇东地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③改变武都段白龙江河流补给类型
④提高泾河自净能力,增大了水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7.A 8.D 第7题,据图分析可知,调水线路甲来源于黄河流域,调水线路乙来源于白龙江流域,与调水线路甲相比,调水线路乙的可调水量大(平均水量白龙江多),可输水时间长(白龙江雨季长)。第8题,陇东跨流域调水工程如能顺利建成,可能减少黄河流域的水量,缓解陇东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改变武都段白龙江河流水量。
(2018·无锡一模)地坑院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距今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如图为地坑院景观图,读图回答9~10题。
9.地坑院建造的主要条件不包括( )
A.年降水量偏少 B.土壤直立性强
C.森林覆盖率高 D.地势相对平坦
10.地坑院主要分布地区需要重点治理的环境问题为( )
A.土壤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石质荒漠化 D.土地沙漠化
解析:9.C 10.B 据图分析可知,地坑院主要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其建造的主要条件不包括森林覆盖率高,需要重点治理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2018·南通一模)石漠化土地是指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大于等于30%的土地。如图为我国石漠化土地省区占比统计图,下表为不同坡度和植被状况下的土壤流失率对比表。据此完成11~12题。(双选)
单位:t/km2
坡度 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灌木丛 草地 坡耕地 裸地
2.5° 0 0 18 134 785 1 253
5.0° 2 10 55 191 1 114 1 425
10.0° 6 21 65 1 154 1 421 2 541
15.0° 8 28 87 1 421 1 765 4 587
20.0° 12 35 101 1 547 2 885 6 847
25.0° 15 39 157 1 874 5 642 8 945
11.形成这些地区石漠化的自然条件有( )
A.雨水丰沛而集中 B.岩层破碎
C.岩溶地貌广布 D.河流径流量大
12.贵州省防治石漠化的措施主要有( )
A.合理发展立体农业 B.退耕还林还草
C.大力推广太阳能利用 D.全面实施坡改梯工程
解析:11.AC 12.AB 第11题,据图分析可知,我国石漠化土地省区占比大的省份主要是云南、贵州、广西、重庆等,这些地区是我国雨水丰富而集中、岩溶地貌广布的地区。第12题,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植被丰富和坡度越小的地区,土壤流失率越低,所以防治石漠化的措施主要有合理发展立体农业、退耕还林还草等。
[热点迁移练]
(2018·南京三模)如图为全球可燃冰(甲烷水合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下列关于可燃冰分布及开发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分布于陆地边缘的浅海区
B.已发现可燃冰在南印度洋分布较多
C.开采成本高、技术难度较大
D.可缓解气候变暖和臭氧层空洞问题
14.我国南海海底可燃冰的开发,将( )
A.扩大我国油气出口量 B.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C.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D.利于我国能源安全
解析:13.C 14.D 第13题,由图可知,可燃冰并不均分布在陆地边缘的浅海区;已发现可燃冰在南印度洋分布较少;可燃冰为甲烷水合物,开发利用可加剧气候变暖问题。第14题,我国南海海底可燃冰的开发,将有利于我国能源安全。
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原经济区规划了六大生态区(如图),到2020年,区域森林覆盖率要从现在的22%增长到25%,初步实现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根据材料和图完成15~16题。
15.西部三个山地生态区防治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大气污染
16.除了建立生态区,本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还有( )
A.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梯田改造,减少地表径流
B.河流上游进行梯级开发,有效防治洪涝灾害
C.东部地区推广新型灌溉方式,节约用水
D.关停所有有污染的产业,保护环境
解析:15.B 16.C 第15题,西部三个山地生态区位于季风气候区,区域内森林覆盖率低,植被破坏,所以需要防治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16题,图示区域的东部地区是我国盐碱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盐碱化的发生主要由不合理灌溉引起,因此,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是有效防治盐碱化的措施之一。
(2018·南京盐城一模)2017年山东省建设了三条“外电入鲁”新通道。读“外电入鲁”通道示意图,完成17~18题。(双选)
17.“外电入鲁”的原因是由于山东省( )
A.常规能源匮乏 B.能源需求量大
C.酸雨危害严重 D.环境保护压力大
18.“外电入鲁”给内蒙古、陕西供电方带来的影响有( )
A.社会经济效益上升 B.电力生产成本加大
C.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D.促进基础设施改善
解析:17.BD 18.AD 第17题,“外电入鲁”的原因是由于山东省能源需求量大;山东省石油、煤炭等常规能源丰富;山东省是半湿润区,降水较少,酸雨危害较轻;大气、水体等环境污染严重,环境保护压力大,电力是清洁能源。第18题,“外电入鲁”使内蒙古、陕西供电方,将资源转化为能源,社会经济效益上升;在当地将煤炭转化成电力,减少了运输成本,电力生产成本减小;不利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基础设施改善。
专题过关检测
基础点 逐一盘点
重难点 强化攻坚
自然资源 合理利用
水资源 修建水库,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土地资源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防止土地资源被污染或破坏
森林资源 既要重视其经济效益,也要重视其环境效益,利用时要做到采育结合;同时,要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矿产资源 开采时要注意不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利用时要充分合理,提高利用率;针对地区分布不均的情况,可合理地进行资源调配
项目 德国鲁尔区 山西能源基地
存在
问题 煤炭开采成本提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传统产业衰落,环境问题明显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
综合整
治措施 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扩大煤炭开采量,发展交通,提高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转换,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治理环境污染
方面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
资源开发 缓解资源短缺状况 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效益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资源消费结构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社会效益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增加就业机会
生态效益 改善生态环境 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
孔隙度/% 含水量/% 有机质/(g/kg) 氮含量/(g/kg)
封山育林 48.5 14.5 15.2 1.17
乔灌结合 42.6 13.8 13.8 0.95
林草结合 42.5 14.1 15.2 1.12
乔木纯林 39.4 13.4 12.8 0.94
撂荒地 39.1 12.2 12.3 0.87
区域特征 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
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的地区 荒漠化
丘陵地区、季风气候下的高原地区、降水集中且植被稀疏的地区 水土流失
山地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平原耕作区 水土流失、湿地减少
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土地荒漠化
“专题过关检测”见“专题过关检测(九)”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