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2:姓氏歌》 第二课时教案 【省一等奖】优质课

文档属性

名称 《识字2:姓氏歌》 第二课时教案 【省一等奖】优质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13 11:1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姓氏歌》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部编本
内容来源: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单元主题:识字 课 时:第二课时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传统蒙学读物《百家姓》编写成的韵语识字,将一些常用姓氏寓于琅琅上口的儿歌之中。全文共两小节,第一小节前4 行采用一问一答,分别以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的方式引出姓氏“李”和“张”,后两行采用三字一句的形式介绍了两组音近姓氏“ 胡、吴”“徐、许”。第二小节列举了《百家姓》中排名靠前的八个姓氏,以及“诸葛、东方、上官、欧阳”四个复姓,说明中国姓氏之多,以及中国姓氏的多样性。全文读起来节奏明快 ,易于理解和背诵。本课渗透了中国传统姓氏文化,介绍的姓氏大多以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称说,主要有分解部件和偏旁称说两种方法,体现了合体字的特点。课后练习中还提到了以组词来介绍姓氏的方法。教学时,要借助介绍姓氏达到识字的目的,同时鼓励学生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识字写字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要正确,字写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基于阅读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儿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3、基于口语交际
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目标:
1、感悟汉字特点,学习用不同的方法识记姓氏。
2、初步感受中国传统姓氏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会写双、方、王,三个生字,
4、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感悟汉字特点,学习用不同的方法识记姓氏。
教学难点:
能运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产生兴趣。
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写字
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借助拼音初步认识生字,而且经过上半学期的学习对加一加、换一换、编儿歌、拆字等识字方法较为熟练。在写字方面,学生初步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和间架结构。
2、基于阅读
一年级学生基本能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但还不能有感情地朗读,刚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有自己的初步感受,能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一年级学生初步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3、基于口语交际
一年级学生能说普通话,与别人交谈有礼貌。班里部分学生还不能能认真听别人讲话,个别学生不太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本课中可以多借助汉字的组合拆分等方式训练学生说话。
教学准备:
1、姓氏卡片(师生) 2、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设想:
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着力强调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课设计,我力求对学生充分放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教学时以自主交流、游戏互动为方式,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文体扩展法、表演法、演示法,此外还设计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同时,在识字的过程中熟读成诵,这样不仅积累了姓氏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了解姓氏起源
师:同学们,你们叫我什么?张老师。那是因为(幻灯出示) 我姓——张, 我爸爸姓张, 我爷爷姓张,
我太爷爷也姓——张!
师:哦?你从中发现了一个什么秘密?
生: 你们家全部是要和爸爸姓一样的姓。师:这个大秘密被你们发现了,真了不起。我们班也有姓张的小朋友, 来,我来采访一下, 你姓什么? 你爸爸姓什么?
你爷爷姓什么?
你太爷爷也姓——学生齐声说:张!
说明在很多年前,我们是同一个祖先的。姓氏代表了一个家族的血缘关系。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和姓氏有关的儿歌。齐读课题——《姓氏歌》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深奥的姓氏“传承”,变成了形象的“族谱”呈现出来。一下子让学生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短短几句话渗透了姓氏的“传承”和“发展”,让学生初步了解到了姓氏是“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这一深远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复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文。请你出声音读一遍这首儿歌,争取做到读正确,读好停顿, 2、指名读。请两位同学每人读一小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是不是做到了读正确、读好停顿。 学生评议。(预设:像小雨点一样的符号,顿号,读顿号的时候,字与字、词与词之间要像小雨点一样滴下来,轻轻地停一下)
3、复习上节课儿歌当中出现的姓氏,打乱顺序板贴姓氏,指名认读。
设计意图:利用课文朗朗上口的语言特点,让学生一问一答,一对一和,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歌谣的韵律美。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打乱顺序认读姓氏能让学生深入浅出、活泼愉悦地接受文化熏陶,享受文化带来的乐趣。
三、感悟汉字特点,不同方法识记
自由读文第一小节,思考:儿歌当中是怎么把这些姓氏介绍给我们的呢? 1、用组合的方式来介绍姓氏。
把两个字合在一起,以李为例, 什么李?木子李 。 用这样的方法,什么张?什么吴? 什么胡? 2、借助汉字的偏旁来介绍姓氏。
引导学生发现读音相近的姓氏“徐 、许 ”为例。 学生交流汇报,双人徐 言午许。
教师小结:学习用偏旁来称说姓氏的方法。 3、同桌一问一答 ,合作来读第一小节。 4、用组词的方法来介绍姓氏。 关注课后儿歌,在读儿歌中自主发现识认汉字的另一种方法——组词法,并通过扩词进行生字的运用练习, 5、知识迁移。
学着儿歌的方式把自己的姓氏介绍给大家。同桌讨论,拿出卡片自主练习(师巡视指导)指名介绍。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小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对多种识记生字的方式的肯定,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字形字义的整体识记。
6、课间游戏《找朋友》。(配乐)
拿着小卡片,我们去向更多的朋友介绍你的姓氏, (用上好方法,微笑看对方,握手问个好。)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课中放松一下,另一方面对前面的学习进行一个总结和运用,在活动中,学生以找朋友的游戏方式,以问答的形式,学着儿歌的句式进行交流,这样一个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对学过的几种识字方法进行实际应用,同时引导学生随机去发现更多不同的识记汉字的方法,比如拆分笔画,熟字加减一部分等等,以丰富识记汉字的方法。
过渡:刚才在这首儿歌中我们知道这么多识字方法,还认识这么多的姓氏,你们真棒!
四、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激发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姓氏文化的兴趣
学习第二小节,丰富学生对姓氏的单一认识。
1、结合介绍复姓,出示《百家姓》的原文,拓展介绍姓氏中有趣的小知识。 赵姓排第一(音频出示);方位词做复姓等等
2、按照《百家姓》顺序指名认读姓氏,进一步巩固识字。
3、承接第一课时课后布置的搜集身边熟知或认识的姓氏这个课后活动,让学生进行交流,来介绍身边的同学、家人、或熟悉的人的姓氏。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借助本课学习的识字方法来介绍单性,再次巩固识记汉字的方法,学生可以介绍多音字的姓氏,也可以介绍自己知道的复姓等等,在交流活动中,引导学生巩固识字方法,同时也扩充了识字,将课外生活中自主识字作为课内识字的补充。
五、指导书写,掌握要领。 1、重点指导“双”。
(1)联系生活理解“双”的意思。 (2)字理识字:介绍“双”字的演变
(3)仔细观察,说说字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4)教师范写“双”,提示双字,左右部件占位大致相等,左边“又”字捺变点,右边“又”字撇穿插到点的下方。
(5)学生自主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 2、扶学“方”字。 (1)学生自主观察字形,交流识记方法,找到这个字的压线笔,就能写得端正。 (2)动画演示”方”的笔顺,生书空. 3、放手学生自学“王”字。 小组合作、交流书写要点。
4、学生自主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展示、交流、反馈,评议、提高。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动画演示、课本观察、集中讲解、教师示范、自由练写等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并针对关键笔画进行了反复强调,使学生准确掌握每一个汉字的书写,为后续的书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课堂小结
拍手打节奏齐读儿歌,尝试背诵。
这节课我们不仅在这首儿歌中认识了这么多姓氏,而且 还学着儿歌样子介绍自己的姓氏,课下我们可以在生活中继续去寻找、去认识更多的姓氏,还可以查一查自己姓氏的故事,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课末,再次回顾《姓氏歌》结束教学,让“情趣”如同“音符”一般穿插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形成本课所特有的文化韵味,让学生徜徉其中……
板书设计:
识字2

姓氏歌
张、胡、徐、许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东方、上官、欧阳、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