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明一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0-19 10:1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明一中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三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年号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
A、辛亥革命 B、商鞅变法 C、靖康之变 D、光武中兴
2、《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这表明( )
A、郡县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
B、周王是天下唯一大宗与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C、宗法制的确立割断了“国”与“家”之间的关系
D、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茶神”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
陆羽推崇越州青瓷 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时期白瓷质量不如青瓷
A、 B、 C、 D、
4、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
5、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述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薛西斯讲:“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祥地
B、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
C、波斯当时仍然实行君主专制
D、古希腊的民主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
6、西塞罗说:执政官乃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乃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最正确的是(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执政官权力最高
C、法律由执政官制定 D、法律就是执政官
7、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这就造成人们政治上的不平等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这一观点与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主张相比较,两者都特别强调( )
A、提倡解放人性 B、关注政治上的平等
C、注重社会民主 D、关注家庭生活的平等
8、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
A、民族独立和富强 B、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C、扶清灭洋 D、建立社会主义
9、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A、传统服饰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B、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C、社会变革引起服饰变化 D、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10、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 “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这表明他( )
A、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B、主张开明君主专制
C、认识到了三民主义的一些不足 D、不主张革命
11、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这主要反映了( )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12、2009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中30万同胞的72周年祭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愿望是( )
A、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B、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C、正视历史,历史不容篡改 D、记住历史,记住仇恨
13、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变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14、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理查德?奥维瑞列举了人类历史上50个最重要的日期,1859年11月24日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位列其中,其原因是该书中的理论( )
A、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开创了分子生物学
C、进一步证明了“上帝造人说”的合理性
D、动摇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15、1804年春,贝多芬完成《英雄交响曲》并题写了“贝多芬献给波拿巴”的献词;当得知拿破仑称帝时,他将谱写有献词的封面撕下,并在后来出版时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作”。这一事实主要反映了贝多芬( )
A、注重不断提高音乐创作水平 B、敢于正视并修正自己的错误
C、具有反封建与争民主的精神 D、具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思想
16、“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
17、在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 )
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C、德意志帝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
18、“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是启蒙运动的口号。”这是康德对启蒙运动含义的理解,你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
B、要以人为中心考察一切,认识一切
C、人生活在世界上,为人处世要有理智
D、人要运用自己的理智,对世间万物做出自己的判断
19、《唐璜》和《战争与和平》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其相同点是( )
A、揭露社会问题 B、鼓吹暴力革命
C、塑造东方英雄人物的正面形象 D、崇尚理性主义
20、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起义”。其含义是( )
A、巴黎公社起义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C、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21、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22、1956年党的八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表明党( )
A、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思想
B、确立了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经济方针
C、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农业和轻工业
D、探索一条与苏联不一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3、1971年7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尼克松后来回忆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钟,“但却成了20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影响到中美关系的改善
B、不同意识形态的两个大国外交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C、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影响世界格局的调整
D、继日本之后,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结束了对中国的敌对态度
24、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严宏昌等18户农民签定按有红手印的包干合同书。这份文书已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你认为它被收藏的历史原因是( )
它标志着我国政府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体现了农民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
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它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早期的可贵尝试
A、 B、 C、 D、
三明一中2010—2011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座位号
总分
高三历史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项王(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二 所以大封同姓为王,是一步高棋。一方面让诸侯国有一定实力威慑中央有乱心者;另一方面,秦末汉初的动乱,天下衰弱,中央难以有实力制服偏远地方,乃用诸侯国制之。
——《“狡兔死走狗烹”——西汉初年“大一统”与
“分封制”的艰难博弈》
材料三 关于汉代王国制度的渊源,一般认为起自西周初年的五等爵制。但是分析有关材料可以发现,王国分封乃是秦末汉初的新兴事物,无论分封制存在的社会基础,还是分封的内容、手段和对象,都与西周五等爵制存在明显差别,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董平均《西汉王国分封制度探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材料四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解释……“
——恩格斯1883年《卡尔?马克思的葬礼》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项羽在当时推行的政治制度及其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初年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况作者的主要观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西汉初年与西周分封制的“社会基础、内容、手段和对象“有哪些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概括恩格斯的核心观点是什么。(2分)用这一观点如何解释西周、秦末汉初推行的分封制?(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2分)说明19世纪初西方文学对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的反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二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2分)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两方面加以说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阁);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落《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落《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三 第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材料四 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五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型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1分)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2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2分)以英、美、法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纳材料四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3分)指出其历史作用。(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五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1分)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
(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制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明一中2010—2011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D
C
A
D
A
A
A
A
C
D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D
C
B
A
D
A
D
B
D
B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52分。)
26、(1)起因: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2分)
变化: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2分)
(2)局限性:仅凭假设与推理来构想学说;看不到经济与社会的辩证联系。)2分)
反应:文学家转而关注个人的感情,产生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反对崇拜理性,对社会现状不满,强调个人感情)(2分)
(3)看法:开启民智。(2分)推动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丰富资产阶级思想学说和人文主义内涵。(2分) (4)原则:史论结合,论从史出。(2分)
27、(1)主要内容: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本质特征: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分)
(2)内容: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海禁”。(2分)影响: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实施“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4分)
(3)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契约具有法律效力。(2分)
立法作用: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3分)
(4)特点:经济立法及领域较为广泛: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将西方有关法规与本国实际相结合。(3分)作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分)
(5)思想观点:加强法制建设。(1分)教训:“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分)
主要表现:提出新时期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修改宪法;形成由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法律化。(3分)
(6)认识:法律伴随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与完善;法制是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