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一中2010-2011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明一中2010-2011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3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0-19 10:5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明一中2010——2011学年上学期文科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且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是最佳的)
1.下面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促进了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②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 ③带有浓厚迷信思想 ④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提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怯),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说话尖刻)”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4.下列思想家中,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是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荀子
5.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中,关于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佛教
6.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由此可见,下列论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反应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融合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和迷信思想丰富儒学
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新儒学从根本上唾弃“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7.董仲舒应对汉武帝“举贤良对策”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8.《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体现的忠义思想,明显来自儒家思想中的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宋明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9.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10.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提倡男女平等
②实际否定“三纲五常” ③当时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 ④有利于思想解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那一学派有关
A.道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儒家学派 D.墨家学派
12.下列关于《诗经》三个部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颂是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 B.雅是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
C.风是民间的歌谣 D.雅和颂从多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13.2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下面左侧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对应的是

14.宋词繁荣的原因有
①商业繁荣;②市民数量的增加;③长短句的参差便于抒发感情;④诗的衰落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明清时代,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形式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A.白话文开始兴起 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思想控制放松
16.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17.京剧的京指的是下列哪个朝代的京城
A.汉 B.唐 C.宋 D.清
18.结合右图信息,“文字图画”的准确含义是
A. 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
B. 因为“书画同源”,故汉字可以用图画出来
C. 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
D. 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19.2007年12月16日,泰山荣膺我国首座“中国书法名山”
称号,泰山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右图“五岳独
尊”石刻所示的书法为
A.楷书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20.下列科技成就属于宋元时期出现并深刻影响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是
A.造纸术 B.灌钢法 C.雕版印刷 D.活字印刷术
21.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退 D.经济停滞倒退
22.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
A.翻译了外国书籍 B.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
C.启迪人们去认识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 D.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
23.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24.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25.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A.林则徐建议制造炮船以抵御英国,被道光帝朱批为一派胡言
B.康有为抨击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势力
C.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D.毛泽东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6.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 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④提倡学习西方职业教育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27.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8.为中国近代政治变革制造历史依据的著作是
   
  A.      B.       C.      D.
29.新文化运动时期树起“打倒孔家店”的旗号,实质是针对
A.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 B.封建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
C.民众的偶像崇拜和愚昧盲从意识 D.阻碍西学传播的反动势力
30.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它们要求
A.民主和科学 B.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彻底废除旧制度 D.发扬新思想,弘扬新文化
二.非选择题(55分,共五大题)
30.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12分)
材料一: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二: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五: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六: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4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4分)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2分,各写出1点即可)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2分)
31.(11分)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日:“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世之仪表也。……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与法者民也。”
材料二 黄宗羲日“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1)分析上述两则材料,指出两位思想家论述的核心观点有何不同?(4分)
材料三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2)材料三是顾炎武《日知录》中的一段话,请你提炼这段话的主要观点?(4分)
(3)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人者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请简述这三位思想家的共同思想特点?(3分)
3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1)材料说明司南至迟发明于何时?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辨别方向的功能。(4分)
(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2分)
(3)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2分)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2分)
33.(12分)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
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2分)
材料二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
课程
修身
读经
讲经
中国
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几何
代数
植物
动物
理化
图画
法制
理财
体操
合计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20
8
8
4
3
10
180
(3)与材料一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2分)你怎样评价?(1分)
材料三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4)依据材料三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2分)
(5)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2分)
34.(10分)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命运,在历史的波涛中沉浮。2005全球联合祭孔,孔子及其思想又一次回到了全人类的视野之中。
材料一 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材料四

材料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秦朝的焚书坑儒?(2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封建统治思想的特点及其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4分)
(3)材料三与材料四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联系?(2分)
(4)有人说:“孔子是打不倒的”,那是因为儒家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广泛的影响,请你列举两例?(2分)
三明一中2010—2011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座位号
答题巻
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且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是最佳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二.非选择题(55分,共五大题)
30.(1) (4分)
(2)

(4分)
(3)


(4分)
31.(1)


(4分)
(2)

(4分)
(3)

(3分)
32.(1) (4分)
(2)

(2分)
(3)

(2分)
(4) (2分)
33.(1)
(2分)
(2)

(3分)
(3)

(3分)
(4)
(2分)
(5) (2分)
34.(1)
(2分)
(2)

(4分)
(3)

(2分)
(4)


(2分)
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且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是最佳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D
A
D
C
D
D
C
B
D
C
D
D
C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C
A
D
A
C
B
C
D
B
C
D
B
B
二.非选择题(55分,共五大题)
32.(1)战国。生产(或采玉)、导航、迷信活动(或看风水)。(4分)
(2)马克思指出了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2分)
(3)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或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2分)
(4)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2分)
33.(1)儒家学说(四书五经)。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2)内容专取四书五经,文体采用八股文。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加强了专制主义(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3分)
(3)添设西学课程,科目设置全面,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3分)
(4)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理性主义的影响增强)。(2分)
(5)要加快社会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2分)
34.(1)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分)
(2)特点:外儒内法。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生计。(4分)
(3)联系:图一的现象直接导致图二,即袁世凯尊孔复古促使鲁迅、陈独秀等人掀起了新文化运动。(2分)
(4)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