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经济大危机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经济大危机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0-20 23:34:00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厦门的朋友们,上午好!在反思中解读浙江省海宁市教研室 朱 能
2007年5月27日——课例分析提 纲一、对课程目标的反思
二、对三维目标及其统一的反思
三、解读如何进入“历史现场”
四、解读必修三若干课堂教学案例
五、教学设计的原则、储备及其他一、对课程目标的反思1、中美高中历史国家课程标准对比(美国9~12年级)(1)课程意义对比 “历史知识是一个人在政治方面具有明智才能的前提。
没有历史,社会就不能分享如下的共同记忆:人们曾经在
哪儿,人们核心的价值观是什么,或历史上哪些决定影响
到了我们现在的状况。没有历史,一个人无法明智地研究
社会中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或道德问题。而且,没有历
史知识以及它所支持的历史研究,一个人就无法成为见多
识广、独特的公民。这些恰恰是有效参与民主制管理与我
们所有公民履行国家民主制理念时所必需的。”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 “这些学识(指历史学科)直接培养公众的市民身份,
但也以独特的方式培养私人的个体身份。对历史的记忆非
常关键,因为它有助于自身定位,明了个人在时间长河中
的位置,以及个人与全体人类的联系。我们都是古今链条
中的一环:历史给我们烙上了或好或坏的印迹,正像我们
将给未来的后代留下的印迹一样。
如果学生打算更清楚地预见未来,准备好理智地行动,
同时以公民身份做出、支持或 默许的决定来尊重我们所有
人的共通人性,那么学校必须考虑到课程中的这个批判性
领域。”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2)历史学习标准和内容对比 走近世界史
时代1:人类社会的起源
时代2:早期文明与游牧民族,公元前4000—前1000年
时代3:古典传统、主要宗教与伟大帝国,公元前1000—300年
时代4:交流与相遇的扩展性地带,300—1000年
时代5:两半球交互作用的增强,1000—1500年
时代6:第一次全球化时代的出现,1450—1770年
时代7:革命的时代,1750—1914年
时代8:半个世纪的危机与成就,1900—1945年
时代9:1945年以来的20世纪:机遇与挑战(2)历史学习标准和内容对比 美国史
时代9:战后美国(1945—1970年)
标准4:为民族平等和性别平等进行的奋斗和公民自由权利
的扩展
【内容要求】学生能够 评价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在公民权利
运动中的推动作用,及其关注重点由种族权利不平等转向事实
不平等的影响。
【思维能力】
评价一种决策的实施情况(5F)
解释历史延续和嬗变(1F)
分析因果联系(3C)
质疑历史必然性的相关论点(2E)
就某个问题表明立场或行动方式(5E)(3)历史思维能力标准对比五种思维能力标准1:时序思维能力
如,推想历史继承与延续的模式。标准2:历史理解能力
如,富有想象力地阅读历史叙述。标准4:历史研究能力
如,看出可用记载之间的空缺,整理时间与空间的背景
知识和各种观点,构建合理的历史解释。标准5:分析历史问题并做出决策的能力
如,评价实施某个决定的后果。标准3: 历史分析与历史解释能力
A、甄别历史文献或历史叙述的作者或资料来源;
B、比较和对比不同观念、价值观、个性、行为和制度;
C、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
D、考虑各种观点;
E、分析因果联系和多种起因,包括个人的重要作用、观念
的影响,以及机遇的作用;
F、挑战历史必然性的各种论点;
G、比较互有出入的历史叙述;
H、尝试性地把握历史解释;
I、评价历史学家之间的主要争论;
J、臆想历史的影响。(3)历史思维能力标准对比一、对课程目标的反思2、反思和借鉴促进生成体系开放思维缜密循序渐进追踪史学目标切实 “我们的历史课程标准的确在专业性和教育性两个方面都没有
出彩,……课程标准的结构算是有了,有内容吗?没有!内容标
准须知式地写在那里,有新意吗?没有!
……事实上谁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做评论,对!还是不对!
最好的办法是等待时间说话。”

——赵亚夫《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述评》二、对三维目标及其统一的反思(一)三维目标中的“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1)如何获得知识和认识?(2)思维能力的条分缕析。(2)可控和可测。(1)三大意识或主义。(2)有依托,有铺垫。(3)循序渐进,水到渠成。(1)知识是基石。(二)掌握行为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是学生不是老师。
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
行为条件: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表现程度:学生学习后水准,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用以评量学生 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课程标准确定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学习水平行为动词了解: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
识别、辩认事实或证据;
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
基本特征。背诵、辨认、回忆、
选出、举例、列举、
复述、描述、识别、
再认等。理解: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
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
行解释、推断、区分、
扩展;提供证据;收集、
整理信息等。 解释、说明、阐明、
比较、分类、归纳、
概述、概括、判断、
区别、提供、把…转换、
猜测、预测、估计、
推断、检索、收集、
整理等。课程标准确定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学习水平行为动词应用: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
的概念、原则;进行总
结、推广;建立不同情
境下的合理联系等。应用、使用、质疑、
设计、解决、撰写、
拟定、检验、计划、
总结、推广、证明、
评价等。经历(感受):独立从事或合
作参与相关活
动,建立感性
认识等。经历、感受、参加、
参与、尝试、寻找、
讨论、交流、合作、
分享、参观、访问、
考察、接触、体验等。课程标准确定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学习水平行为动词反应(认同):在经历基础上
表达感受,态度合价值
判断;作出相应的反应等遵守、拒绝、认可、
认同、承认、同意、
反对、愿意、欣赏、
称赞、喜欢、讨厌、
感兴趣、关心、关注、
重视、采用、采纳、
支持、尊重、爱护、
珍惜、蔑视、怀疑、
摒弃、抵制、克服、
拥护、帮助等。课程标准确定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学习水平行为动词领悟(内化):具有相对
稳定的态度;表现出
持续的行为;具有个
性化的价值观念等。形成、养成、具有、
热爱、树立、建立、
坚持、保持、确立、
追求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彼岸。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水;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船;(三)三维目标中的“维”案例一:《罗斯福新政》教学目标的设置【知识与能力】
知道: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罗斯福“新政”的
内容;
理解: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经济危机对世界历史带
来的深刻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特点、作用;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意义;自由资本主义向垄
断资本主义、进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了解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繁荣的原因及其与美国
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的关系;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必然性
和深刻影响;认识自由市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传
统经济学理论的失败。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巩固“大萧条”的基本情况和罗斯福新政的主
要措施和结果等知识,通过这段历史加深对美国社会的
了解和认识。
2、能概括“大萧条”的情况;用资本生产、增值的理论
解释“大萧条”的实质;用罗斯福新政的具体史实说明国
家的有效干预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摆脱危机并进一步
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示范意义。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史料,运用多媒体手段,
结合所学知识,整体分析、把握1929——1933年经济
危机对世界政治格局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引导学
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会分析史料。注重发展学生
从史料中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辨证分
析问题的方法,学会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分析历史
现象,培养“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意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供、展示有关统计数
据,利用反映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影像作品或图片图画
生动再现当时情景;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
展开互动式讨论;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使学生进
一步认识经济危机对美国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打击,
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过程与方法
3、通过对资本生产、增值,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和罗
斯福新政这一典型案例的学习,理解这一分析资本的经
济学方法;
4、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条件及其产生和实施
及其结果的学习,理解用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内在联系
的方法分析国家决策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2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和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
影响的学习,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
观点,客观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其自身矛盾之
间的关系;认识和感悟辨证唯物主义史观的基本原理;
领会观察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
改革观念,感悟到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
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
5、感悟资本“自由”发展的弊病和国家有效参与的力量。
6、体验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自由竞争”和公共
权力引导关系上的教训与经验。案例二:《秦朝的统一》教学设计片段 战国纷争不断,七个大的诸侯国最后由秦国统一。造成“六
王毕,四海一”的局面。就算秦国以武力统一了天下,但是各国
的势力决不会善罢甘休。现在我们按照七个组,分别扮演战国七
雄。各族选出一位同学做国君,三位大臣,三位将军。我们依据
《史记》的记载,一起来演绎和探讨这样几个问题:
?
场景一:秦国该如何灭六国,一统天下? ?
场景二:秦国要来进攻,我们该怎么办? ?
场景三:天下一统后,我们该如何稳定这个局面?
场景四:六国贵族纷纷在私下里议论如何恢复自己的国家?
(注意:扮演秦国的小组与各国国君都按照抽签决定) 过程或程序性要求教师: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这件事情你们觉得
合情合理吗?
学生1:是啊!我们这一组大多数同学认为合情合理,
少数人不表态。
学生2:我们这组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个悲剧,统一的
结果是秦朝的暴政,天下百姓生灵涂炭,这样
的统一太残酷。
学生3:这是大势所趋,残酷也是应当的。这节课最后需要学生有的观念正是价值观的问题:
鄙视暴君,珍视人的生命;在此基础上认同多元价值
观,可以有多种看法。 进一步讨论:
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当时的秦王朝认同暴力立国,
刘邦也是如此,但是,刘邦上台后会考虑“武力比赛
现在结束”,可是刘邦毕竟出身不高,如何有至尊的
地位呢?这个难题一直到董仲舒来完成。古代的人就
靠这种方式实现的 政权的合法化。
?
今天呢?我们认同的是什么原则来建立一个政权
或国家呢? 三、对进入“历史现场”的反思1、历史理论(1)整体史观(2)现代化论——整体思考;放宽眼界。——一元多线;一线多面。(3)文明史观——交往传承;遵循尊重。阅读历史的意义往往蕴藏在
我们阅读历史的观念之中。三、解读如何进入“历史现场”(1)整体史观——整体思考;放宽眼界。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掌门人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名的三时段论。
长时段:是以世纪为基本单位的“缓慢流逝和变动的历史”运动,
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等的变迁
属于这一时段,自然生态环境的演进、人与自然的关
系的变动等也属于这一时段。
中时段:是“一种具有缓慢节奏的历史”,是关于一个社会、一个
群体或一个团体的历史,常常表现为社会的、经济的、
人口的、文化的变化发展。
短时段: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是指某一特定时间和空间的历史
事件或历史个人,这种历史常常表现为跌宕起伏,如战
争、政治变幻、外交等各种事件,这是历史中的人最直
接感受或最容易去认知的历史,也是历史中的人常常为
之歌唱和泣血的历史。 三、对进入“历史现场”的反思(2)现代化论。——一元多线;一线多面。——罗荣渠《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1800年后的发达工业文明三、对进入“历史现场”的反思1.正确地科学地发展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2.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一元”是指“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
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经济力的变革。”“多线”
是指在同一生产力状态下的不同社会的发展,受复
杂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千差万别,但可
以归纳成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不
同的发展道路;任何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都不
是单向度的、静态的,而是多向度的和动态的。
4.生产力形态的变迁和同一生产力形态下的社会变
迁,是由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的产物。这些因素一般
包括:生态、人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国际
交往等七大因素。“每个社会都是一个有机体,处在一
个复杂的互动作用的网络系统之中。” (3)文明史观——交往传承;遵循尊重。1、文明交往的含义:(1)人类跨入文明门槛之后、直到现在、而且还将
持续发展的基本实践活动。 (2)伴随着生产力同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因而是历史
交往的过程。 (3)文明交往形成的交往力,同生产力相互作用,分别
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横线和纵线,彼此
交叉壁连,纺织成了色彩斑烂的多样性历史画卷。 三、对进入“历史现场”的反思2、文明交往的内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 3、文明交往的发展阶段和趋势(1)肇端于农耕畜牧的自然经济初期——地缘性交往。 (2)转折于工商业经济时期,其特点是由地缘性的区域
交往发展全球化的现代交往。 (4)总趋势是从野蛮到文明的演进,然而,历史交往有
时也出现从文明到野蛮的倒退。 (3)文明交往是一个双向的或多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各个文明之间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又相互冲突、
相互抗争,其常态是相对的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4、文明交往的形式(1)和平与暴力是两种基本的交往形式。5、文明交往中的重要因素(2)和平形式是经常的、大量的和主要的交往形式。(3)暴力交往是一种急风暴雨式的残酷交往形式,它
具有和平交往所不具备的冲击力量,其结果是交往范
围的迅速扩大和交往程度的空前扩展,并常常导致社
会形态的更替。主体和客体、交通和科技、民族和国家、
地缘和环境、宗教和文化、语言与文字、
利益与正义 6、文明交往的基本属性实践性;互动性;开放性;多样性;迁徙性。7、文明交往的基本环节冲突与整合;有秩与无秩;外化与内化;
现代与传统;人类与自然。8、文明交往追求的目标 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和谐,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是对自己文明
的自尊、欣赏和对异己文明的尊重、宽容、乃至欣赏,
是抱着爱其所同、敬其所异的广阔胸怀和对人类共同美
好理想的追求。2、如何进入历史的“现场”?(2)多元历史判断的辨析。(3)形成历史和现实的通感。(1)史料的获得(4)精心设置情境,善用历史细节。 《历史必修Ⅲ》着重反映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
术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是
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伴随着物质文明和政治
文明的进程,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也不断演进,
从而以其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深邃和精湛,不断充实
着文明的宝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不同的
历史渊源和发展线索,同时它们又相互碰撞,彼此交融
和借鉴,以其丰富和多元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
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和
相关人物,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
升自己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是学习本模块的重要目
标。 四、解读必修三若干课堂教学案例1、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了解中外思想
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等
基本史实,进而基本把握思想文化史的发展线索。要
通过学习,认识科学技术史的基本风貌和主要特色。
2、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会搜集并综合分析思想
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
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正确认识人类精神生产与
经济活动及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到思想文化
的进步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可忽略的巨大影响。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
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
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自觉传承祖
国和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认识。 四、解读必修三若干课堂教学案例四、解读必修三若干课堂教学案例课例一 专题五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例二 专题六 三、四 启蒙运动课例四 专题八 四 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课例三 专题七 二、追寻生命的起源五、教学设计的原则、储备及其他(1)获得尽量多的关于历史的记忆。(2)形成历史和现实之间的通感。(3)凭借个人的生活阅历来设计历史课堂。(4)借助心理学来尽量理解学生的历史学习状态,
在他们最感兴趣的区域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5)厚实头脑,尽量预设,应对生成。1、做好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原则做好加减法;创设新情景;善用师生对话。2、读书★史学理论1、《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兆武 陈啟能
2、《史学:文化中的文化》张广智 张广勇
3、《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法)布罗代尔
4、《全球通史》(第七版)(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5、《现代化新论》罗荣渠
6、《世界文明史》马克垚
7、《天朝的崩溃》茅海建
8、《史学理论研究》(杂志)★中国历史1、《中国历史通论》王家范
2、《国史概要》(第三版)樊树志
3、《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程念祺
4、《中国农民变迁论》孙达人
5、《江南的城市工业与地方文化(960—1850)》
李伯重 周生春 龙登高
6、《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日)斯波义信
7、《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王尔敏
8、《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赵吉惠
9、《思想史研究课堂实录》葛兆光
10、《制度文明和中国社会》(系列)葛剑雄★中国历史11、《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
12、《中国现代化史(1840—1949年)》(2006年版)
许纪霖 陈达凯
13、《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
与保守》 萧功秦
14、 《寻求意义——现代化变迁与文化批判》许纪霖
15、 《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
识的变迁》张鸣
16、 《困窘的年代——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和道德重
建》胡成
17、 《中国的现代化》(美)吉尔伯特·罗兹曼
18、 《中国政治》(美)詹姆斯·R·汤森
19、《中国:传统与变迁》费正清(系列)
20、剑桥中国史系列。★世界历史1、《文明史纲》(法)布罗代尔
2、《欧洲文明史十五讲》陈乐明
3、《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上、下卷)
资中筠 陈乐民
4、《西方政治制度史》马啸原
5、《宗教学基础十五讲》王晓朝
6、《欧洲文化史》(上、下卷)(荷)彼得·李伯庚
7、《英国通史》钱乘旦
8、《德国通史》丁建弘
9、《法国通史》吕一民
10、《美国通史》(6卷)刘绪贻 杨生茂★世界历史11、《全球大变革》(英)戴维·赫尔德等
12、《极端的年代》(英)霍布斯鲍姆
13、《国富民富》(美)戴维·S·兰德斯
14、《亚洲史》罗兹·墨菲
15、剑桥世界史系列。★政治学理论1、《自由主义基本理念》顾肃
2、《原则和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和实践》王希1、《西方经济简史》王雪梅 谢实
2、《生活中的经济学》茅于轼
3、《卖桔者言》张五常★经济学理论★杂志报刊类1、《历史研究》
2、《史学理论研究》
3、《史学集刊》 4、《世界历史》
5、《史学月刊》 6、《近代史研究》
7、《当代中国史研究》
8、《抗日战争研究》
9、《中国史研究动态》
10、《历史教学》1、《世界知识》
2、《南风窗》
3、《南方周末》
4、《历史学家茶座》
5、《经济学家茶座》 6、《社会学家茶座》
7、《随笔》
8、《读书》4、资源库的建设教案、课件;
历史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历史著作节选;
习题库、学生作品;
反思笔记。3、练习的编制:以会考例卷为例。理解历史需要精神的透支。历史是多面的。历史,不可言说?谢谢大家!
敬请批评指正!之一:层层设问,柳暗花明,更上一层楼1、新政期间成立了新的政府机构,同时还颁布了一系列
法案。这一现象说明了新政的什么特点?
2、结合新政内容,试举一例说明新政是如何寻求社会
公平和效率的权衡发展?
3、说说新政的短期和长期效果。
4、这场经济危机是“危机”还是“契机”?新政面面观之二:来自天国和人间的声音一个慈善为怀而偶尔犯错误的政府比一个铁石心肠一贯漠不关心的政府要好得多。1、观察图片和阅读文字,上述四位历史人物大致可以
归为两类。如何归类?4、亚当·斯密和胡佛认为政府是守夜人,那么你认为罗斯福和凯恩斯眼中的政府应该是什么人?5、你认可哪种政府?请说明理由。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胡佛是杞人忧天吗?3、举例说明罗斯福新政如何避免胡佛的担心出现?之二:来自天国和人间的声音之三: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马:小罗,最近很忙吧。天国也有点乱啊。罗:噢,为啥?马:因为你啊。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
希望啊。亚当·斯密最近都不来串门了。罗:哈哈。马:看了你的新政,起先我倒真地心动过,
后来开始心忧了,甚至还有点心灰起来。罗:哦?呵呵。虽然有些工人领袖认为看到了美国
从“USA”变为“USSA”的希望,虽然有的人叫嚷着
要实行法西斯,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
令违宪,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马:(沉默、再沉默)唉,如果我们殊途能同归,我也释然啊。1、请你解释列宁和亚当·斯密的言行。2、马克思为什么从”心动“到”心忧“甚至”心灰“?3、罗斯福会怎么说?4、马克思说的“殊途”和“同归”是什么意思?5、你觉得这段虚构的对话是否有价值?
如要改编,作何修改呢?课件23张PPT。伊敏河镇第一学校 李海森欢迎来到历史课堂第4课经济大危机第4课 经济大危机经济大危机
1929—1933美 国
罗斯福新政德、意、日
法西斯专政摆脱危机
寻找出路资本主义发展的“繁荣时代”20世纪20年代繁荣时期的美国汽车长龙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身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
“因为煤太多了。”
这是发生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场景。材料阅读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2、爆发:1929. 美国 股市崩溃 美国 、英、法、德、日等资本主义世界5、表现:6、特点:引发政治危机 造成国际局势紧张3、席卷:股市崩溃 银行倒闭 企业破产
农产品价格猛跌 工人失业8、影响:范围特别广、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1、原因:基本矛盾(根本) 生产和销售矛盾(直接)4、时间: 1929——1933年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7、资本家的做法:为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大量销毁产品。1.危机的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矛盾 ) 直接原因:
生产与销售矛盾 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在将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
仅1933年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活活扔到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光。
同样在英国,在法国,在荷兰,在丹麦,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鱼,整袋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奶牛、小羊被杀死。材料阅读黑色星期四的华尔街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焦虑不安的人们注视着华尔街股票的下跌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在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特 点具 体 表 现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涉及范围 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富兰克林?罗斯福
(1882--1945)  美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总统。1882年出生于纽约一个百万富翁家庭。190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39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然而疾病并没有摧毁他的意志。他于1928年任纽约州长,连任两届。1932年,他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中保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1933年3月4日,正式就任总统。他是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美国总统(1933-1945);他是唯一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美国总统; 他被人们喻为“狮子”和“狐狸;他是继华盛顿林肯后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美国总统.
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梦想剧场: 罗斯福,一位出身高贵的总统,一位腿部残疾的总统,一位空前绝后的总统,一位最终成就了伟业的总统,他的成功得益于他的优秀品质。你觉得他的哪些优秀品质支撑起他的成功?或许这正是我们实现梦想所需要的。罗斯福新政1933年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①恢复银行信用; ②调整农业; ③国家工业复兴法;④举办公共工程。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资本主义统治得到稳定。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时间:目的:内容:成效: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股市崩溃
银行倒闭

企业破产

农产品
价格猛跌
工人失业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表现摆脱困境 复兴经济的措施整顿银行
与金融业复兴工业调整农业社会救济
公共工程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国家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缩减耕地,屠宰牲畜,政府补偿。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刺激生产和消费。田纳西水利工程中的水坝 1933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它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思维拓展罗斯福新政能不能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源?为什么?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评价2、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本质,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1、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资本主义统治得到稳定。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缓解社会矛盾遏制法西斯势力。罗斯福新政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启示:
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改革不适应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关系。
从国情出发,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时代的发展制定合适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与策略;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练一练1、罗斯福实施新政的主要意图是
A、赢得总统竞选
B、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C、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
D、确立国家资本主义的管理模式 2、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整顿银行 B、调整农业
C、调整工业 D、举办公共工程作业课下完善本节课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