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特色教案】
导入教学:“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诗,它描述了农民的苦难,更表达了改变现状的希望。
师:“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小诗,你从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得到哪些启发?
生1:农民命运悲惨。
生2:宋朝“积弱”局面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师:对,面对社会危机,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探究的主要问题】
王安石在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王安石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变法措施主要有哪些
【重要概念】
青苗法 保甲法 均输法
◎起用王安石
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
(1)统治集团危机四伏: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
(2)宋仁宗拒纳《言事书》:面对统治集团的危机,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没被采纳。
(3)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1068年,宋神宗即位。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决定起用王安石。
庆历新政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要求变革的呼声又起,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要求变法。他说如果不变法,汉末张角和唐末黄巢那样的农民大起义说不定又要发生,但没有引起宋仁宗的重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学识渊博,很早就显示出了政治才能。他在多年的地方官任上,兴修水利,把库存的粮食贷给百姓,防止高利贷盘剥,博得了百姓的尊敬,也加深了他对社会的了解,锻炼了才干。
1068年,宋神宗即位。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决定起用王安石。王安石向他谈了变法的设想。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造成农民贫困的原因是兼并之家“侵牟”和“蚕食细民”,以及政府繁重的徭役。应该动员所有的劳动力从事生产,发展社会经济,同时,“摧制兼并”,减免徭役,兴修水利。
【过渡:宋仁宗对王安石的《言事书》不感冒,那么是什么力量打动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呢?
2、王安石的变法设想:《言事书》的变法主张及设想
《言事书》(《万言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1)朝廷面临内忧外患,财力穷困、风气日坏、法度不合先前三代之政,说明变法是事势要求;
(2)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的改革所以失败,在于人才不足,而真正合乎皇帝信赖的几乎没有;
(3)当务之急在于培养有用的人才,这就要选择对象,而且要有一整套的教养之道,养廉之法,纪律约束,法律制裁,考察、赏罚的办法;
(4)当今不能泛泛而学,需要根据国家的要求来培养文武兼能、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5)善于治理财政的,从未以开支不足为问题,主要应通其变,治财要有正确方法;
(6)当前朝政的严重问题是从中枢到地方都是奸吏充斥、狼狈为奸、官官相护、贤者受法律束缚而不肖者逍遥法外的情形必须改变,关键在于得到优秀人才放手使用。】
3、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富国之法——变法的措施之一
列表归纳:
措施 内 容 作 用
青苗法 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免役法(募役法) 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出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并增力政府收入。
市易法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 一定程度抑制兼并, 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均输法 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等原则。 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的生活,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主持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这就使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缺乏种子和粮食,又可以免受高利贷盘剥。
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工程所需费用由当地住户依户等高下出资,私家财力不足的,可向州县政府贷款。被豪强垄断的公用水渠,须重新“疏通均济”。
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资料回放]
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萃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干,而募役必不均矣。
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均矣。
——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均输法。为了供应皇帝、贵族和中央政府的消费物资,政府原在东南的江、浙等六路设置发运使,负责购买物资并运往京城。王安石颁布了均输法,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
◎强兵之法——变法措施之二
列表归纳:
措施 内 容 作 用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减少了政府支出
将兵法 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设军器监 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 提高了武器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又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十户为一保。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人军队作战。还实行连坐法,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检举。
保马法。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战中,骑兵强弱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宋朝军队以步兵为主,在战争中显然处于不利地位。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马病死则要赔偿。
将兵法。北宋统治者为了防范武将,平时兵将分离、组织涣散、训练无素,军队的战斗力十分低下。为改变这一状况,实行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兵力一般为几千人,有的达万余人。每将置正将一人,挑选武艺较高、作战经验丰富的武官担任,专管训练。
设军器监。北宋的武器生产和管理非常混乱,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负责武器生产和管理的官员不仅营私舞弊,中饱私囊,而且欺上瞒下,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甚至用破烂的纸麻缝制盔甲。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下令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学思之窗]
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写,令人难以置信: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了地上,“以贼甲之坚,纵使能中,亦不能入,况未能中之”。①
欧阳修在谈到北宋军队时说士兵宿营时,自己的衣服都要由别人扛着;每次领取,粮,也要找人扛送。
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参考答案提示: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取士之法——变法措施之三
目的 内容 作用
选拔和培养人才,为变法造舆论。 ①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②整顿太学,设专门学校培养人才:③惟才用人:(“教之”,即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人才。“养之”,即优待和栽培人才。“取之”,即发现、选拔人才。“任之”,即任用人才。) 按资升迁的成规被打破了,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促进了宋元科技教育的发展很文化的繁荣。
王安石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②,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惟才用人。凡是有志于改革的官员,都被委以重任,有的还被提拔到中央机构来,不少人都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按资升迁的成规在这次改革中被打破了,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
①《历代名臣奏议》《御边门·兵事十四策》
②王安石对《诗》《书》《周礼》作了新的解释,主持编纂了《三经新义》,作为太学的主要教科书。
宋代士人迷恋科举.有谚语道:“做官做不到宰相,考试考不中状元,白做了,”图左:正在假寐的考生做了一个考取状元的白日梦。图右:考场有人看守,每位考生被单独隔开。
【拓展: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简要叙述王安石变法经济改革措施的主要内容。
2.分析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提示:为了实现富国的目的,王安石采取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富国之法初步改变了积贫的局面。
2、分析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提示:目的: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强兵之法初步改变了积弱的局面。
二、学习延伸
争鸣
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项法令,今天学术界仍有争议:
●有人认为此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 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谈谈你对青苗法的看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