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特色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基督教及其分裂;天主教在社会各方面的地位;法国“异端”运动、威克里夫和胡司的思想主张;资本主义萌芽、西欧民族国家发展、文艺复兴冲击了教会;
(2)理解“两个原因”:天主教占据支配地位的原因;宗教异端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3)分析: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促进了西欧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4)通过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和宗教“异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6世纪的天主教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成为宗教改革的历史必然;
(5)宗教裁判所摧残了进步势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欧向近代过渡。 难点:宗教异端运动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学习要点】
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口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 口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口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 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学习建议】
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它在欧洲由中世纪进入近代社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建议联系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等历史事实,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作用和必要性。同时,参考相关历史地图,认识宗教改革对欧洲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
师: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
生: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教师对三大宗教作一简单介绍:
佛教:公元前6世纪诞生于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其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忍耐服从;
伊斯兰教:7世纪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信徒称为穆斯林,经典是《古兰经》;基本信条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在我国穆斯林中视其为“清真言”,突出了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又有五大信仰之说:信安拉、信使者、信天使、信经典、信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
基督教:产生于一世纪亚洲西部,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宗教。经典是《圣经》。其教义有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
师:天主教属于哪一宗教?
生:基督教。
师:你身边有教堂吗?教堂有什么特征?
生1:众多的教堂反映了历史上的建筑艺术。
生2:星罗棋布的教堂,证明天主教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大。
师:对,基督教发展到现在,已形成了三大派,即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那么新教是怎样形成的呢?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欧洲的中世纪曾经被后人称之为笼罩着宗教灵光的“黑暗时代”。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会,处于当时欧洲“万流归宗”的地位,不仅支配文化教育,而且干预国家政治。天主教统治下的人们,基本上既是一个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于民。在“十字架”的重压下,人们只得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展开反封建与反神权的斗争。随着西欧从封建制度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一场宗教改革的大风暴即将来临。
【探究的主要问题】 中世纪天主教会在欧洲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什么是中世纪宗教“异端”运动
[重要概念]
赎罪券 宗教“异端” 文艺复兴
1、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1、基督教的发展演变:
(1)产生:公元1世纪 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
(2)定国教:4世纪初期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3)分裂:11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正教和天主教;
(4)神权统治的确立:13世纪初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其发展演变如下示意图:
大约1世纪左右,基督教产生在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随即在罗马帝国境内传播。最初,基督教是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到了4世纪初期,基督教逐渐演变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势力日益扩大。476年,在奴隶起义和日耳曼人南侵的打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基督教会转而托庇于新兴的日尔曼封建王权,得以继续发展。
11世纪时,基督教会以君士坦丁堡和罗马为中心,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来分别称东正教和天主教,活动范围分别主要在欧洲的东部和西部地区。天主教的领袖是罗马的主教,后来称教皇。教皇在罗马建立了天主教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称为教廷。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不断拓展势力,与封建王权展开权力之争,并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进行了持续近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
2、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1)原因:
①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通过整顿,天主教的领袖是罗马的主教,后来称教皇。教皇在罗马建立了天主教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称为教廷。
②天主教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组织“十字军东征”:
③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
这是1095年教皇为发动十字军召集会议的情景。“十字军东征”名义上是反对异教徒对基督教“圣地”与信徒的蹂躏,实际上是为了扩张天主教的势力范围。参加东侵的封建主。商人是为了掠夺土地与财富。因参加者都在外衣上缝有十字为标志而得名,从1096年一1291年近两百年间,共进行了8次东征,最终遭到失败。
中世纪(“中世纪’也称中古,史学上通常指封建时代,即介于古代奴隶社会与近代资本主义之间的时代。这一名词主要适用于欧洲。)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罗马教皇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2)表现:
①经济上:天主教拥有大量地产,通过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括钱财:
赎罪券,亦称“赦罪符”,拉丁文意为“仁慈”或“宽免”,后被引申为免除赋税或债务。皇乌尔班二世(Pope Urban II),于1095年,发动第一次十字军 ( http: / / www.21cnjy.com / )运动,为了让十字军战士加强其宗教信仰,教皇宣布所有参军的人,可以获得减免罪罚。并为每一位十字军人发放赎罪券。1313年天主教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 )开始在欧洲兜售此券。教皇宣称教徒购买这种券后可赦免“罪罚”。开始决定100年出售一次,可是尝到甜头之后,于1400年时调整为50年一次,到了1450年又改为每25年一次。到了1501年贪财的教皇宣告5年出售一次,到了1506年干脆改为1年出售。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德国钱币名称),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德国由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②政治上,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
③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④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教堂星罗棋布,人人信教,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在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获取大量的封建地产收入,并向民众征收“什一税”(②教会要求信众把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交给教会,称为什一税。)。教会还通过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括钱财。
【历史纵横】
赎罪券,拉丁文意为“仁慈”或 “宽免”,后被引申为免除赋税或债务。天主教认为基督功德无量,“善功”积累起来就成为教会的功德库,教会有权决定在罪人完成一定条件后,从功德库中获得一些功德以抵偿罪罚之债。主教有权免除部分罪罚,教皇则可免除全部罪罚。14世纪以后,它演变为以出售“赎罪券”的方式来进行,成为教会搜括钱财的一大手段。16世纪中期,教会不得不在各方的反对声中,废止了这一做法。但是,免罪罚的原则仍继续保留不变。
在政治上,罗马教廷鼓吹教权高于王权,竭力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还不断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廷,甚至向教皇称臣纳贡。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就是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的一个典型例证。
在思想文化领域,当时有文化的人几乎都是教士,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宗教神学是学校的主修科目。教会规定了统一的《圣经》版本,掌握了《圣经》解释权。即使是文学艺术作品,也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也无处不在。教堂星罗棋布,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子民,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7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据说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又称“卡诺莎晋见”。
二、宗教“异端”
中世纪时,人们在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常常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①宗教思想发动民众,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异端’运动。
1、“异端”的概念:中古西欧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异己派别的贬称。
中古西欧教会内部一直存在着对教义、信条的不同理解和解释,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以罗马教廷为首的主流派以正统自居,视其他派别为异端,不断加以排挤、迫害。如12~13世纪,法南部的阿尔比派;14世纪,英国的威克里夫派和以约翰·保尔为首的“罗拉德派”;15世纪前半叶,捷克的胡司派,该派异端又衍生出市民圣怀派、农民的塔波尔派等,都是反抗正统教会的产物。
对这些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异端派别,罗马教廷及各国封建阶级采取了强硬措施,经常纠集“十字军”进行血腥镇压。而上述异端派别则针锋相对,从异端反抗发展为武装起义。如意大利多里奇诺雷起义、法国的扎克起义、英国的瓦特·泰勒起义、捷克的胡司战争和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等,都与宗教异端教派有着密切的联系。
【合作探究】西欧早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的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中世纪的西欧各国,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人们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会发生密切的联系,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等到18世纪,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便抛开宗教的外衣,打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旗号,掀起了宣传资产阶级理想的启蒙运动。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2、反宗教“异端”的主要表现:
(1)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
在各派异端学说中,规模较大而且影响较深远的是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阿尔比派。他们以法国南部的阿尔比城为中心开展活动,盛行于12~13世纪。该派又分为两个教派:一为华尔多派,一为纯洁派。华尔多派反对教会的奢侈生活,反对教会拥有财产,提倡简朴的生活,主张平均贫富。纯洁派则认为封建秩序和教会都是罪恶的化身,教皇是魔鬼的代理人,主张教徒以自身的纯洁来同罪恶划清界限。
教材主要介绍了纯洁派的一些主张。阿尔比派思想在人民中传播迅速,引起了教会的极大恐慌,教皇于1208年亲自组织十字军到法国南部镇压。并在各地建立了许多“异端”裁判所,许多持“异端”思想者被用残酷的火刑烧死。
(2)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人物:约翰·威克里夫是英国牛津大学神学教授,首次把拉丁文《圣经》完整地译成英文,他提出了激进的教会改革主张。
主张:①怀疑教会财产的正当性,提出应由国王没收的主张;
②否认教皇拥有教会的最高权威;
③批驳对餐礼的传统解释;
④认为《圣经》才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
影响:威克里夫的改革思想和实践拉开了基督教会内部改革的大幕。
(3)捷克人胡司对教会的批评
人物:胡司是捷克布拉格大学教授,历任神学系主任、校长。1401年受神父职,次年起兼任布拉格伯利恒教堂教士。他受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思想影响,将《圣经》从拉丁文译为捷克文,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胡司的宗教主张引起了罗马教皇和德国天主教会的仇恨。1414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诱骗胡司到会,将其逮捕。次年7月以异端罪用火刑处死。
主张:①反对天主教会盘剥捷克,严厉谴责教皇兜售赎罪券,反对教会占有土地,要求取消教会地产;
②揭露高级教士的奢侈与残暴,认为主礼教士和教徒是平等的,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要求教会的权力服从世俗统治的权力;
③主张用捷克语举行宗教议式。
影响:在欧洲各国的早期宗教改革中,捷克胡司的宗教改革活动影响最大。胡司之死激起了捷克人民的极大义愤,由此而引发了捷克人民长达15年之久的胡司战争。
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异端”运动,对教会进行了猛烈抨击。其中有些人认为:世界充满善与恶、上帝与魔鬼这两个对立的因素,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是魔鬼创造的;他们还揭露教会的虚伪与腐败,对正统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予以否定,要求纯洁教会。教会对“异端”严厉镇压,在各地建立了许多“异端”裁判所,许多持“异端”思想者被用残酷的火刑烧死。
14—15世纪时,欧洲的“异端”运动更加高涨。英国人威克里夫把《圣经》由拉丁文译成英文,撰文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他认为信徒和上帝之间不需要任何中介人,任何统治权都来自上帝的恩典和命令。他还认为,《圣经》是信仰的惟一教条,每个人只要相信《圣经》,按《圣经》行事就行,根本不需要教会和教士,宗教教规及仪式也完全不必要。他还抨击了教会聚敛财富和教士的奢侈腐败,要求国家没收教会的财产,拒绝教皇对英国的掠夺。捷克人胡司也对教会进行了强烈批评,他揭露高级教士的奢侈与残暴,要求取消教会地产,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要求教会的权力服从世俗统治的权力,主张教士用民族语言传教,还将《圣经》从拉丁文译为捷克文。后来,胡司被教会处以火刑,但他的思想却引发了声势浩大的捷克人民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大起义。
【学思之窗】
1419年,布拉格市民首先举行起义,后来,许多农民也参加进来。起义者自认为是胡司的信徒,故名“胡司战争”。十多年后,起义才被镇压下去。起义沉重地打击7封建统治和教会势力。
当时,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都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请思考一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提示: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王权;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个人从生到死,深受教会的束缚;处于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本身的力量比较弱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3、宗教“异端”学说对宗教改革产生的影响:(挑战、愿望、影响)
①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这些异端派别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了,但在天主教的历史上起了改革先驱的作用。
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它表明宗教改革已势在必行。
3、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4-16世纪)
1、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②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新航路的开辟,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
(2)时间:14~16世纪
(3)地点: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以及西欧其他的一些城市。
14—16世纪,西欧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这一时期,在西欧很多地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磨粉、呢绒、采矿、冶金等手工业部门迅速成长,商品生产与交换也不断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各国的海外贸易和蕴民扩张日益拓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1)原因:
①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分享政治权利和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②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教会和封建地主的特权地位,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封建地主阶级走向没落,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经营商品经济,获得利润,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所有这些,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2)表现:
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德国虽然分裂成许多诸侯国,但一些大的诸侯国也建立了君主制度,向集权的方向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家们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传个人的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3)影响:天主教会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控制之下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3、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
教学建议:教师可结合必修Ⅲ相关内容讲述。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宣传个人的自由、平等和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念。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在1503年发表了《基督的战士手册》,强调信仰发自内心,而不在于外在的礼仪。1509年他撰写《愚人颂》,对教皇和上层教士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些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而在阿尔卑斯山以北,人文主义者研究了《圣经》的希腊文本,发掘出基督教的原始教义并传播开来,结果人们发现当代天主教会对于基督教教义所作的解释及天主教会的整套组织制度及仪式,与《福音书》中的记载大相悖谬,从而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力依据。
教师小结:14~16世纪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资产阶级、新贵族出现,→需要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作支撑→15、16世纪英、法、西班牙顺应时代要求,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成为时代的要求,宗教改革开始。
并强调:宗教改革并不是要废除宗教,而是改变天主教一些教义,使各国的教会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建立隶属于本国的新教会。
★教学小结:
本课主要介绍了宗教改革的背景,可按照下列进行归纳概括:
(1)经济上: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
(2)政治上: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国家发展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3)思想上:异端思想的出现、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
(4)直接原因:在思想文化和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贪婪腐败,其掠夺最终引发改革运动
(5)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产生,封建统治和教会阻碍其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简述中世纪天主教会对西欧的统治。
2.简述“异端”思想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提示: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学习延伸:
阅读与思考
但是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国际中心是歹马天主教会。它把整个封建的西欧(尽管有各种内部战争)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同闹分裂的希腊正教徒和伊斯兰教的国家相对抗。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一圈神圣的灵光。它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 它自己的教阶制。最后,它自己还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
教世界的地产的整整三分之一。要在每个国家内从各个方面成功地进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阅读上述材料,分析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提示:16世纪的天主教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罗马天主教会是维护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神圣的灵光;教阶制度具体体现了封建的等级制度;教会本身就是最大的封建主。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就要推翻封建制度,而天主教会又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和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