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9世纪中叶,俄国仍然实行农奴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矛盾日益激化。为了缓和矛盾,巩固统治,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解放农奴的法令,废除了农奴制。通过改革,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得到了土地,地主则得到了大笔赎金。这次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学习要点]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学习建议]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也是世界历史近代化的途径之一。建议同学们学习本单元内容时,联系俄国历史的发展线索和世界其他国家近代化的特点,了解农奴制改革在俄国历史上的作用及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俄国的农奴制:识记俄国农奴的生活状况。
2、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识记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情况。
3、新思潮的涌动:识记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4、克里米亚战争:识记战争爆发的原因、时间及结果。
5、理解:农奴制的存在在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新思潮的涌动、对外战争的失败。而这些正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落后的制度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强国之策。
3、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对促进社会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4、落后必然挨打,改革是必由之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俄国的农奴制。
难点: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课导入】本课前言阅读,回答:“当我们谈论反击拿破仑的那场光荣之战时,已经忘却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而我们却停滞不前。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什么原因使沙皇俄国“停滞不前”?——农奴制的阻碍;
那么,农奴制是怎么阻碍俄国社会进步的呢?导入新课——
第1课 1 9世纪中叶的俄国【特色教案】
我们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了什么准备吗 以辽阔的疆坡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显然无济于事。当我们谈论反击拿破仑的那场光荣之战时,已经忘却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而我们却停滞不前。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这是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时局的预测,他们为何将与西方的战争称为一场“文明”之战,对结局为何又如此悲观
[探究的主要问题]
农奴制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是什么
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有哪些影响
[重要概念]
农奴制 十二月党人起义 克里米亚战争
[历史纵横]
17世纪中叶,俄国颁布的《法律大全》规定:农民连同妻子儿女及其财产都属于领主所有;农民必须无条件地给领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农民永远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如果逃亡,领主有权无限期追捕,并追回其妻子儿女及其财产;窝藏逃亡农民的要处罚金,鞭苔或监禁的制裁。这一规定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
俄国的农奴制
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开始建立。在此期间,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农民被奴役的程度日益加深,农奴制开始形成。17世纪中期,
俄国的农奴制正式确立。
18世纪以后,俄国历代沙皇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农奴制。彼得一世(①1682~1725年在位。)甚至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18世纪中后期,沙皇曾经将一百多万自由农民连同土地赏赐给了贵族宠臣,还把农奴制扩展到新吞并的乌克兰、波兰等地。在农奴制度下,地主占有土地和农奴是其不可侵犯的特权,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地土可以公开出售农奴,甚至可以用作向银行贷款的抵押。
19世纪中叶,俄国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口中一半以上是农奴。农奴每周被迫在领主的庄园内无偿劳动三四天,然后才能利用其他时间耕种自己的份地,还要承担很重的赋税。农奴的生活贫困不堪。当时,俄国官方的一份调查报告报道农奴的主要膳食为卷心菜汤、黑麦面包、小麦或小米制成的粥。他们的住房狭小,常常只有一间同牲口挤在一起的小屋。
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农奴的反抗,19世纪上半期,农民骚动越来越多,据统计,1826~1834年为148起,1845—1854年激增为348起。
步履维艰的俄国工业发展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出现后,扩展到欧美许多地方,俄国也受到了影响。19世纪40年代,俄国的棉纺织业中出现了机器工厂。不久,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之间的铁路也在一片反对声中开工。但是,在农奴制度下,俄国既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工业投资,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这一切使得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19世纪中叶,俄国仍然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以及交通运输领域都明显落后于英法等国,不仅煤炭、生铁等重要工业品的产量同英法等国的距离越来越大,交通运输业也差得很远。据统计,1860年,俄国的蒸汽动力不到英国的十二分之一,生铁产量只有英国的八分之一,铁路长度仅是英国的十分之一强。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农奴制已经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
新思潮的涌动
19世纪初,俄国参加了对拿破仑帝国的战争,一些青年军官到了西欧国家,感受了西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俄国还保留农奴制和封建专制非常不满。1825年,他们发动了武装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但遭到了残酷镇压。这次起义发生在俄历十二月,因此被称为“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对俄国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学思之窗]
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巳判处它的死刑。”
他为什么这样评论农奴制,你对农奴制有什么看法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守旧派主张自上而下通过地主和农民之间的自愿协调进行平缓的变革。改革派提出必须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激进派要求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其主要代表有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1855年,赫尔岑因言论获罪被迫流亡英国,他在英国发表文章,创办杂志,鼓吹农民的解放。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撰文公开批评旧制度。
赫尔岑是俄国杰出的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列宁这样评价:“当他在60年代看见了革命的人民时。他就无畏地站到革命民主派方面来反对自由主义了。”同时,“他举起了革命的旗帜”。①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是俄国著名的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列宁说“他善于用革命的精神去影响他那个时代的全部政治事件.通过书报检查机关的重重障碍宣传农民革命的思想.宣传推翻一切旧权力的群众斗争的思想。”②
①《列宁选集》第2卷,第421—422页。
①《列宁全集》第17卷,第105页。
克里米亚战争
为了扩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攫取更多的土地I同时,也为了转移国内矛盾,1853年,俄国派军队侵入奥斯曼帝国。俄国的军事行动侵犯了英国和法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利益。不久,英、法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同盟条约,派兵进入克里米亚半岛参战。但是,英法并不想彻底打垮沙皇俄国,战争仅局限于克里米亚半岛,因此这场战争称为“克里米亚战争”。
英、法联军很快进抵俄海军重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联军从海上和陆地炮击要塞,有时一天达四五万发炮弹。俄军死守要塞,但是,俄军武器装备匮乏且陈旧,交通运输原始落后,指挥系统腐败无能,后勤供应不足,再加上出身农奴的士兵长期营养不良,疾病、饥饿和寒冷交困,使俄军非战斗性减员严重。1855年秋,在经过近一年的围困后,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沦陷,俄军战败。第二年,双方签订和约。俄国撤回在黑海的舰队,拆毁在黑海沿岸的防御工事,交出多瑙河沿岸的战略要地。
克里米亚战争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也进一步激化。战争不但使俄军付出了高达五十多万人的伤亡,还耗费了大量物力和财力。为了筹集军费,政府加重对农民的盘剥,农民苦不堪言,各地农民纷纷暴动,深深震撼了封建统治。战争还沉重打击了俄国人的士气,失败感在俄国国内弥漫。1855年,俄军败局已定,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身亡。亚历山大二世继位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不得不走上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855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面临哪些问题 其中,哪些是最主要的问题
二、学习延伸
探究活动
我们把俄国在19世纪中叶所遇到的困难列了一个表,并分类排列。请你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填充“问题’和“可能的解决之道”两个栏目的内容。注意,其中有些内容很可能是重合的,请你尽可能作出判别。
问 题 可能的解决之道
政 治
经 济
社 会
军 事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