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伐无道 诛暴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了解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
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感: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
秦末农民战争
教学难点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3课《六王毕 四海一》,同学们还记得秦是在哪一年统一六国的吗?(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的秦始皇可谓是威震四海,为此他变得更加不可一世。他自称始皇帝,奢望秦朝的统治能够千秋万世。事实上,秦始皇有没有得偿所原呢?是,没有。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他费尽毕生精力,苦心经营的秦王朝竟然是一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那么,赫赫一时的秦王朝为什么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秦的暴政
[教师提问] 现在给两分钟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的内容,思考老师之前提到的问题:为什么赫赫一时的秦王朝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呢?
[学生回答]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
[引导] 那农民为什么要发动起义呢?
[学生] 秦朝推行暴政,迫使农民不得不起来反抗
[引导] 很好。那么秦的暴政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 为了修宫殿、陵墓、长城和驰道等,秦朝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朝的赋税也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刑法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车裂等十多种,而且一人有罪,家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归纳] 回答得很全面(在黑板上归纳)
1、徭役繁重
2、赋税沉重
3、刑法残酷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酷
[讲解] 我们先来看看秦朝的徭役
秦朝法律规定男子从17岁到60岁都必须为国家服役。当时全国人口不过二千万人左右,被抓去服役的人加起来就不下三百万。就是说每二十个人中,就至少有三个人需要去服役,而这二十个人中只有三、四个才是青壮年男子,其他的都是老弱病残、妇女小孩。同学可以想象一下,给抽去最主要的劳动力之后,农业会受到何等的打击,剩下的人们的生活是何等的困苦。大家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吗?话说,秦始皇时代,有一对新婚夫妇,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范喜良在新婚之夜就被征发去修长城,由于承受不了沉重劳役的折磨,终于死在长城上。孟姜女在家里日夜思念自己的丈夫,饱含深情地为丈夫缝制好一件御寒的大衣,就历尽艰辛,跋涉千山万水,满怀希望地去看望丈夫。可是,来到长城边上却得到丈夫已经死去的消息。她伤心欲绝,放声痛哭,哭声震动天地,泪水溅到长城上,城墙立刻倒塌了一大段,形成了一个四十里长的大缺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境况的悲惨,也是当时劳动人民对秦始皇修筑陵墓、宫殿、驰道、长城这么多劳民伤财工程的控诉。
秦始皇进行那么多工程,除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之外,当然还要大量的钱。为了从百姓身上搜刮钱财,他制定了名目繁多的赋税。田租、口赋、杂赋等加起来就占去了农民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人们是这样描述当时百姓生活的情况:“男子力耕不足食,女子纺织不足衣”。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百姓的生活是如何的悲惨。
除了沉重的徭役、赋税,秦朝的刑法也是让人闻之色变的。刚是死刑就有十多种。其中,车裂就是将人的两手、两脚和脑袋分别绑在五匹马上,然后让马向五个不同的方向拉,知道人的身体四分五裂,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五马分尸。相比之下,一些腰斩、剖腹、戮尸等就算是比较仁慈的死刑了。
如果一个人确实犯了罪,遭受如此残酷的刑罚还可以说是罪有应得,但事实上,有些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被抓入大牢,甚至糊里糊涂就给砍去了脑袋。这就是当时最不合理,最不人道的刑罚:连坐。一个人犯了罪,往往会牵连到他的家族和邻里。
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继位,人称秦二世。他的统治更加的残暴,连秦始皇都望尘莫及。这样就使朝廷上人人自危,忠臣不敢说话,奸佞小人当道;民间则民怨沸腾。最后终于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陈胜吴广起义。
(二)、秦末农民战争
1、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
[引导]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个字目的内容,看看陈胜吴广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学生]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到连日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之中的小队长陈胜和吴广,设计杀死了押送的军官,号召大家起义。秦末农民起义就爆发了。
[补充] 由于起义首先发生在大泽乡,所以这次起义我们也称它为大泽乡起义。课文上有一幅大泽乡起义图。站在前面振臂高呼的人是陈胜,而跟在他后面紧握大刀的人则是吴广。现在我想请两位同学来扮演陈胜吴广,重现一下当时陈胜吴广是如何商议发动起义,又如何发动群众的。我和其它同学就来充当穷苦百姓。
(1) 起义过程
[讲解] 起义发生后,起义军“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接连攻下了几座县城,在陈建立了政权,国号称为“张楚”。陈胜自立为王,并封吴广为假王,接着就派主力军向秦朝的都城咸阳方向进攻,一直打到咸阳附近骊山。这就把秦二世下坏了,他急忙下令赦免当时在骊山修筑陵墓的几十万刑徒,将他们组织起来,配合秦军镇压这场起义。在秦军强大的攻势下,不到半年,起义就被镇压下去,陈胜、吴广也相继被部下杀害。
(2)意义
[提问] 这次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却历来都本人们所称道。现在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它的意义。
[学生]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过渡] 不错,这次起义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陈胜、吴广虽然死了,但各地的农民并没有从此而屈服。接下来是谁接过了起义的大旗呢?
[学生] 项羽、刘邦
2、 项羽、刘邦起义
(1)巨鹿之战 (时间 公元前207年)
[过渡]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在这过程中,有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就是巨鹿之战。请同学们看课文65页的动脑筋部分,看看这个故事里包含了一个什么样的成语?
[学生] 破釜沉舟。
[提问] 动脑筋下面还有一个孙子正和爷爷在争论。同学们是赞同孙子的观点,还是爷爷的观点呢?
[学生] 孙子的。
[提问] 为什么?
[学生] 项羽这招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当时的情况是,项羽在兵力上处于绝对的劣势,接近1:10的比例。按照常规的战术,不大可能取得胜利,而项羽的做法是将他和士兵们的退路堵住了,要么胜利前进,要么战死沙场。为了活命,将士们除了与敌人英勇战斗,别无选择。这就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斗志,起到以一挡十的威力。项羽在特殊的情况下,运用特殊的做法,应该说是非常高明的。
[过渡] 在项羽指挥巨鹿之战的时候,刘邦也没有闲着。他率兵一直打到咸阳。由于当时秦军的主力都在对付项羽,结果让刘邦捡了个大便宜,轻轻松松就攻陷可咸阳。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就这样走到了它的尽头。
(2)秦朝的灭亡 (公元前207年)
[过渡] 所谓“一山不能藏二虎”,秦朝灭亡后,两位农民军的领袖面临着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由谁来做皇帝呢?论实力吧,项羽确实比刘邦强大得多,但是他们又有个约定,谁先攻破咸阳谁就做皇帝。虽然秦军的主力是给项羽的军队给打败的,但是咸阳却是刘邦先攻下的,论理应该是刘邦做皇帝。项羽当然不会甘心将宝座拱手相让。于是,为了争夺皇位,项羽、刘邦在秦朝灭亡后又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三)、楚汉之争
[讲解] 之所以叫“楚汉之争”,是由于项羽原本就是楚国名将的后代,加上巨鹿之战后,他的威望和实力都大增,不但自封为西楚霸王,还封刘邦为汉王。因此,人们就把他们争夺天下的战争称为楚汉之争。虽然战争初期项羽无论在实力还是威望上都占据优势,但公元前202年却被刘邦在垓下之战中打败了。项羽在乌江边上自刎而死,刘邦则建立了西汉王朝,定都长安。刘邦既是汉高祖。
(四)、汉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定都:长安)
[设问]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小字部分,想一想,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原本比他强大的项羽呢?
[学生] 刘邦进入咸阳后,废除苛政,“约法三章”,赢得民心,而项羽进入咸阳湖,大肆杀掠,火烧阿房宫,丧失民心。
[引导] 从项羽和刘邦不同的结局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吗?
[学生]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以及楚汉之争。其中,秦末农民起义是这节课的重点,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现在请同学们综合之前学到的内容,思考一下:楚汉之争与之前的农民战争在性质上是否相同?楚汉之争是项羽和刘邦争夺统治权利的斗争,因此算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夺权斗争,而农民战争则是被统治阶级反抗统治阶级残酷统治的战争。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