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南北战争(华师版九年级历史上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美国南北战争(华师版九年级历史上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0-21 00: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林肯纪念堂林肯坐像马克说:“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第22课授课: 实验学校 张志明一、战争的背景
二、战争的爆发
三、北方的胜利
四、战争的性质和意义一、战争的背景 1 . 美国领土的扩张
2 .南北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看图说史 独立初20世纪初 19世纪初
美国领土扩张示意图最初的
13个州1783年的美国领土路易斯安那
(1803年购自法国)佛罗里达
(1810-1819年从西班牙处占领或购买)1818年
取自英国得克萨斯
(1845年吞并自墨西哥)俄勒冈
(1846年属美)新墨西哥
(1848年夺自墨西哥)加利福尼亚
(1848年夺自墨西哥)1853年
购自墨西哥1867年
购自俄国夏威夷
(1898年吞并)西 进 运 动美国在领土扩张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方式和手段?返回北方工商业经济发达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南北两种经济形式之间存在哪些矛盾?南北矛盾示意图矛盾禁止奴隶制
扩展到西部主张把奴隶制
扩展到西部南北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返回<<汤姆叔叔的小屋>>
插图--殴打??戏脚?ヅ穆敉?1. 导火线: 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2. 开始:南方挑起战争(1861年)
3. 战争初期北方失利二、战争的爆发内战中南北双方力量对比2200万 900万
(包括约300万???150万100万占91%占9%5万多千米1.4万多千米700艘少量 林肯演说词: “分裂之家不能持久…….一栋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希望房子崩溃,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奴隶制是建立在人性中的自私自利上面的,是与人热爱正义的天性相违背的。” —《家庭纠纷》 1861年4月,萨姆特要塞被南方夺取,内战开始.美国南北战争形势图叛乱区域自由区域留在联邦中
的各奴隶州返回三、北方的胜利 1、扭转战局的重要措施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葛底斯堡大捷 (1863年夏)

3.北方胜利,战争结束 (1865年)
凡支持、拥护共和国的美国公民,只要交纳10美
元登记费,就可以在西部领取不超过160英亩的宅地,
耕种5年以后,这块土地就免费成为其私有财产。——出自《宅地法》 自公元1863年元月1日起,叛乱各州的奴隶全部获
得解放,允许黑人参加北方军队。——出自《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返回葛底斯堡大捷返回1865年,南方投降仪式。动脑筋:北方为什么最终会取得胜利?杀害林肯总统的凶手蒲斯1865年,林肯遇刺。 “他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向前,而从不倒退;……总之,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马克思
返回四、战争的性质和意义2、意义: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使工业资产阶级
掌握了全部政权,为美国资本主义
经济的迅速发展
开辟了道路。

1、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思考 为什么说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1、原因:南北方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2、矛盾的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3、导火线:4、开始:林肯当选为总统6、结束:5、转折:《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5年,北方胜利8、意义: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7、性 质: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为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 课堂小结第17课 美国南北战争巩固提高1、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
华盛顿齐名。”这是因为他( )
A、颁布了<<独立宣言>>
B、维护了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C、颁布了<<宅地法>>
D、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2、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共同作用是( )
A、 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
B、粉碎了南方种植园主的分裂阴谋,维护了国家统一
C、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D、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D D一、选择题 美国南北战争粉碎了奴隶主的反动势力,从而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如果美国分裂成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或者北方没有赢得胜利,美国就不可能成为20世纪世界第一强国。
——摘自《大国崛起》二、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请你归纳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作用.
2、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其中有很多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和学习.从材料中你们认识到什么?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