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13 22:2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俄国苏俄苏联191719211925195319641985 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改革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1991俄国(苏联)发展线索知识梳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背景过程十月革命使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内容、特点、评价)没收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特点、评价)斯大林模式(背景、过程、内容或特点、评价)改革(背景、进程、启示)材料二:?国土被敌人控制,反革命活动猖獗;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重难点突破——探索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一:列宁:苏维埃俄国被敌人包围了,反革命的暴动象火焰一样从这一端烧到那端……还有富农的暴动和捷克斯洛伐克俘虏的叛乱……我们在挨饿,煤和煤油的来源被切断了。我们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胜利。还有另外一条路那就是死亡。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请思考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怎样的形势?苏俄进入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困难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1、背景3、内容①农业:
②工业:
③贸易:
④分配:实行余粮收集制
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四、重难点突破—探索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3)材料一: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 材料二:经过三年多(1918-1921)的战斗,红军终于把白军全部击溃,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俄国,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材料三:好不容易挨到1921年,我们的红军部队终于消灭了国内
外的敌人。大旱灾可饿死了不少人。听说邻村都起来造反了,水
兵也闹起来了。 根据材料谈谈怎样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5评价①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①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
②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它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
③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
  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B(2017·海南高考·18)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  )
A.二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B1、原因:1)根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落后)2、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2)直接: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3、内容(1)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
(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重难点突破—探索之新经济政策(1921—1928)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 4、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5、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材料一:政府终于管我们的死活了,说是让我们交粮食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了。老大的厂子恢复营业了,老二的店重新开张了,国家还把一些大项目交给外国人开发。美国来了个叫什么哈默的年轻人来开棉厂,听说工人有更多的生产积极性。思考: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文评价新经济政策 材料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①经济上: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基础
②政治上:受到了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③是列宁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找到的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④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究一:试着简单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探究一:试着简单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战”是用强制性的经济手段管理经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新”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2013·海南高考·18)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C(2015·海南高考·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A、苏联的建立:1922.12.30(俄罗斯、乌克兰 、白俄罗斯、南高加索)
B、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
C、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D、斯大林个人的因素(浓厚的专制独裁意识)重难点突破—探索之斯大林模式(1936—1991)1、含义:2、背景:3、过程: 材料: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仍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1924年 列宁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材料: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1925年 联共十四大 实行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期间建造炼钢炉工业化宣传画明斯克拖拉机厂成就①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②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77.4%
③1937年,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弊端:存在着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材料:轰轰烈烈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了,斯大林同志告诉我们这一切的生产都是为了保证重工业的发展。我们的农庄很快用上了拖拉机,第聂伯河水电站也修建好了。1927年 联共十五大 农业集体化方针背景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工业化需求(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资金、劳动力、原料、市场)影响①积极影响: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
②消极影响: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损害了农民利益,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材料:苏联的五年计划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1928-1932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1933-1937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1928年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新经济政策取消) A、苏联的建立
B、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
C、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D、斯大林个人的因素重难点突破—探索之斯大林模式(1936—1991)1、含义:2、背景:3、过程:1925年 联共十四大 实行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1927年 联共十五大 农业集体化方针1928年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36年 颁布新宪法(标志斯大林模式正式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4、特点:①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单一的公有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②政治上: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③思想上: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靠行政干预手段来管理思想和学术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两幅漫画反映了斯大林模式有何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材料一:《真理报》报道:采矿工斯达汉洛夫同志为庆祝国际青年节21周年,六小时开采102吨煤。这是普通定额的13倍。一周以后,斯达汉洛夫又刷新了自己的纪录,开采了175吨。各部门掀起“斯达汉洛夫”运动。在集体农庄劳动的社员
(宣传画)材料二:快速发展的重工业为建立强大的国防,为即将到来的卫国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材料三: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材料四:1928年——1932年,苏联从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1933年——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材料五: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依据材料谈谈你如何看待斯大林模式?材料一:计划经济下的怪现象: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材料二:光芒的背后:斯达汉诺夫获得的全部物质奖励就是多发了一个月的工资,提供了一套带电话的住房,两个电影院的永久专座。而其他热情的劳动者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回报。尤其是农民每天都得面对严重的物质匮乏。 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积极性不能长久维持材料三:比例失调的恶果:苏联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突出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生活物资供应匮乏,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无法体现。积极(1)极大的动员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 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4)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忽视商品经济发展)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结
论重难点突破—探索之斯大林模式(1936—1991)1、含义:2、背景:3、过程:4、特点:5、评价:①经济上: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②政治上:一方面保证了党对政权的领导,维系了政局稳定,但也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③思想上: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化农庄资本主义大农场农业制度农、轻、重协调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工业化道路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斯大林模式西方模式(英国)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斯大林模式积极方面弊端方面社会主义改革五、知识小结【鉴古知今,鉴外惠中】  苏俄(联)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我国的改革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吸取这些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