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步入近代
李爱芳
学习目标:
1、掌握各课的基础知识
2、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运用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课前预习案
1、 谈一下你对近代社会这个概念的理解。(主角是谁?)
2、 复习第10课资本主义朝代的曙光,掌握文艺复兴的时间、背景、实质、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及历史意义。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路线及意义。
3、复习第11、12、13课,分别掌握三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导火线、主要经过、重要文献和革命历史意义。
4复习第14课,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前提条件,重要发明及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堂探究案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35年某画家写道:“许多已经淹没了的事物将要得到再生。”
材料二: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道:“1533年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材料三: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材料四:18世纪的学者费内隆写到:“在16世纪人们将文艺复兴一词理解为恢复古代传统。”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已经淹没的事物”指的是什么?被淹没的原因是什么?
(2) 就材料三所说文学艺术方面的巨大成就,各举一例,说明它们是否是被淹没的事物?
(3) 材料四与前三则材料中的哪一条有矛盾?表现在何处
(4) 文艺复兴在哪些方面解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40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他们不仅是社会中某一阶级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他们产生了欧洲社会的新政治制度……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地区即英国和法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要求。”
————马克思
(1)“1640革命和1789年革命”开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中的“整个世界的要求”是什么?
(3)在英国和法国,新的政治制度分别表现为什么形式?为什么说这是欧洲范围内的革命?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于手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机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材料二: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均引自《共产党宣言》
(1) 材料一提示了推动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3分)
(2) 材料一还点明了工业革命的标志和本质特征,你能陈述一下吗?(4分)
(3)材料二也是关于工业革命的论述,说得有道理吗?你能就此作简单说明吗?(3分)
课后拓展
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17、18世纪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请你想一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以此为主题,出一期墙报。
2、关于对拿破仑的评价,有不同的看法。(1)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2)消极作用占主导,但也有积极作用。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