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13 22:2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美国、苏联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新、旧中国的不同外交政策,提高学生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通过观察《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形势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新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 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外交家,具有高雅的外交风范,高超的外交技巧,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基本准则的正确理解。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
四、教学设计
学案
导案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 外交政策。毛泽东主席于1949年10月1日在 上向全世界宣告,“凡愿遵守 、互利及互相尊重 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2.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 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 态度,实行外交
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 和禁运。
3、 年底, 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 、缅甸总理
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
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 ,成为处理 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
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年, 率
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
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亚非会
议。会上,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 ,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 活动。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
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
,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亚非各国的

独立自主的和平
开国大典
平等
领土主权
苏联
敌视
孤立
封锁
1953 周恩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尼赫鲁 吴努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接受 国与国
友好
1955 周恩来
万隆
共产主义
颠覆
求同存异
交往
团结 合作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2、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同我国建交的国家有几个?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
3、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和美国的对华政策有什么不同?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何人什么时候提出来的?是如何确立的?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万隆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在哪里召开?中国代表团团长是谁?
2、万隆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3、参加会议的部分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怎么样?
4、中国代表团对万隆会议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万隆精神是什么?
5、我国外交政策和外交原则分别是什么?
(1)、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十几个。苏联
(3)、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政府贷款给中国3亿美元,这对促进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4)、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时间:1955年
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
周恩来
2、会议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3、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
4、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 万隆精神”
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有人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过时了,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为何得到与会国家的赞同?美国记者为什么说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2、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不对。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尊重、平等、和平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代表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心声,在那个充满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时代里,以尊重、平等、和平为核心理念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犹如一股春风,温暖了世界各国的心灵,因此能够赢得各国的支持和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既照顾到了各国的历史和现状,又考虑到与会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是一个充分照顾各方利益的充满智慧的方针,因此,得到普遍的赞同。
(2)①在万隆会议上,由于美国的挑拨,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团长污蔑共产主义是“新式殖民主义”;还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团长也声称,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
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②这些发言使会议气氛紧张,在紧急关头,周恩来在发言中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亚非各国撤开分歧,加强团结。周恩来在会议内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③他的行为推动了整个会议的发展,使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因此说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2.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威望的提高;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1、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是在( )A.1953年 B.1955年 C.1971年 D.1972年
2、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这是周恩来总理说于 (  )A.访问印度和缅甸时 B.日内瓦国际会议上C.万隆会议上 D.第26届联合国会议上
3、下列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的是( )
A.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B.独立自主C.互不侵犯 D.平等互利
4.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在国际上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B.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C.在与印度等国家的交往中多有体现
D.只适用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5.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A
C
B
D
A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了周恩来同志参加哪次国际会议?他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2)根据材料二,周恩来同志提出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3)为缅怀周恩来同志,请你确定一个纪念活动主题
(1)、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周恩来的外交生涯
小结
新中国采取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我国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重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万隆会议的成功,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理解
和尊重,开创了外交新局面。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都与中国外长周恩来的外交努力和外交智慧是分不开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国总理重中指导两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感到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重大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思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1)材料一中的“两国总理”分别指的是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重大会议”指的是哪次会议?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会议的航向?这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3)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还在哪次会议中展示了他外交家的风范?此次会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1)中国:周恩来;印度:尼赫鲁。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万隆会议。他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日内瓦会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外交政策应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外交政策的制定、变化必须符合国情;周总理高超的外交技巧令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