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从汉至元
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课程标准: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
演变历史,说明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课内容: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集权的发展“推恩令”
——瓦解王国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多立诸侯,王国领地不过数县,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玄宗与杨贵妃白居易????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 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创造了机会。 安禄山藩镇与节度使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①赵匡胤“黄袍加身”②措施兵:______
权:______
钱:______“杯酒释兵权”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中央掌控地方财权③集权 利弊收精兵削实权控财权元 朝 的 疆 域从汉到元中央集权的发展汉初郡国二制并存→景帝削弱王国势力→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 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中央集权不断发展汉——唐: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尖锐,中央采取一
定措施,未能完全解决问题,地方势
力的存在影响中央统治。宋——元:中央采取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基本解决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君主专制的演进 西汉前期,丞相位尊权重,礼遇殊隆。丞相进见,皇帝要起座;丞相生病,皇帝要亲临问候。皇帝的诏命,丞相认为不妥的,可以据理力争,也可以拒绝执行。吕后曾想封吕氏兄弟为王,丞相王陵就当面抵制,力言“不可”。汉景帝欲封皇后之兄王信为侯,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说:“高皇帝曰:非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汉景帝无言以对,只好作罢。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①建立中朝皇 帝 九 卿 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魏晋南北朝时期:
君主专制的演进三省制度逐渐形成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君主专制的演进隋唐三省六部制君主专制的演进北宋初分割相权元朝的中书省中书省皇帝 从汉到元君主专制是怎样演变的?总体呈现怎样的特点?“三公” →中、外朝(西汉)→扩大尚书台权力(东汉)三省制逐渐形成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相权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三省六部制度确立完善1.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2.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③有利于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 ④三省六部制基本上被后世历朝沿袭??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①②④??? D.①③④
?AD3.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B本课小结:中央集权的发展汉:郡国并行与推恩令唐:藩镇割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军事、行政、财政)元:行省制度君主专制的演进汉:“中朝”、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三省制开始形成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宋代: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元:中书省本课作业:简答: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是如何演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