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简要归纳欧洲共同体形成和扩大的基本过程,了解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的表现。
2.叙述中国振兴所历经的阶段与概貌,说明不结盟运动的基本情况。
3.概述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表现。一、复习目标:考查重点:1、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史实;
2、理解促使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
的因素及影响。考查方向:世界格局的演变、变动及对世界
形势的影响二、知识结构:表现:影响: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原因:1、根本原因:
经济多极化的发展;
2、具体原因:
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重点突破一:一、出现原因:60、70年代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发展变化欧洲的联合——欧洲日本的崛起——亚洲不结盟运动——亚非中国的振兴——亚洲强大的美国——美洲衰落的苏联——欧亚实力迅速上升实力相对下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出现(一)走向联合的西欧 材料1 “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 维克多·雨果 1、二战后西欧国家为什么要走向联合?二、表现:材料2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维护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阿登纳回忆录》材料3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面对经济凋谢、政治危机、社会动乱等诸多困难,西欧各国纷纷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过程。
—— 摘自课本(人教版)材料4 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舒曼计划》(1950年)
根据材料,请回答二战后西欧为什么要走向联合?①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的回应。
②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形势的推动。
③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
④直接原因:法德和解。(1)1950年:(2)1951年:
(3)1957年:(4) 1967年:
(5)1993年:(6) 1999年: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2.过程性质性质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合一1967年
欧
洲
共
同
体2、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1993年欧盟成立1950 舒曼计划特点?⑴成员增加
(6?27国)⑵单一经济领域?
多种经济领域⑶经济一体化?
经济、政治、军事
一体化3.欧共体的政策(1)对内:
(2)对外:(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①实现大部分商品的自由流通
②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和渔业政策
③正朝着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方向发展对外
对内①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外贸政策
②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3.欧共体的政策(一)走向联合的欧洲4.欧共体的影响---多角度对欧洲:促进西欧经济发展;
对美国: 三足鼎立,挑战---
对世界: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重点突破二:战后美国与西欧关系的发展演变。1、马歇尔计划的扶植----3、1949年,北约建立---2、冷战加剧,分裂德国---4、70年代,三足鼎立---(二)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1.恢复时期(1945---1955年)(1)原因: ①社会改革
②美国扶植(3方面)
③朝鲜战争中得到“特需”收入 1955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超过战前水平(2)表现:(二)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 (1)原因
①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②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
③引进先进技术,利用第三次成就
④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2)表现: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高速发展时期(1956---1973年)二、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3.影响: --- 多角度(1)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使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世界朝多极化发展。思考:
从日本迅速崛起得到什么启示?1、对内进行改革,对外进行开放是日本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同时亦可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确立科教兴国战略。
3、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突破三:二战后美日关系发展演变。1、战后初期,单独占领、消弱---
2、新中国成立后,扶植---
3、70年代后,合作竞争---1.右图是1987年美国《时代》杂志封
面的漫画,该图反映的是 ?
A.日本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B.资本主义国家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C.美国经济衰退,无力与日本抗衡?
D.日本经济崛起,对美国态度强硬?
解析: 图片反映了美国与日本的抗衡。20世纪80年代,日本逐步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对美态度逐渐强硬。?
答案: D?史料收集:? 知识链接:从图中人物胸前的国旗标志,“有事法制”、“参拜战犯”等信息可知上图描述是关于日本的现象。? 图一主要表述的是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经济快速发展崛起;图二则反映了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利用国际上反恐潮流,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事务,扩大自身影响力;图三则反映出由于二战对日本清算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军国主义传统,打着维护和平的面目,乘机突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国内也出现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等逆历史潮流的行为,日本军国主义和右翼势力复活抬头。 3.(1)图二、图三主要反映了日本 ?A.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极右势力否认侵略罪行?
C.社会暴力激烈? D.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2)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成为经济超人,你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图一与图二、图三有何必然的联系??
(3)伊拉克战争结束后,日本开始摆脱“和平宪法”束缚,从“专守防卫”正式踏上了“海外派兵”之路。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军国主义有明显的抬头倾向。阅读有关背景文章,思考日本军
国主义势力抬头的原因。?
(4)你认为中日关系的现状与前途如何?请写一篇小论文。 答案:(1) D?
(2)根据国内外形势制定了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日本迅速成为经济超人的根本原因。图一喻指日本经济崛起,图二喻指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正是日本经济的崛起,使得日本急于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二战后盟国对于日本的清算极不彻底,如保留天皇制等;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刺激了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
(4)可以围绕日本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中日海权之争、日本拒不承认历史等方面组织答案,以证明两国关系不会一帆风顺;也要从两国经济具有互补性去组织答案以证明两国经贸交往还会继续发展。最后点明日本方面只有承认历史,面向未来,中日关系才会健康发展。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二战后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
②亚非会议的推动
③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独立
(2)概况
(3)影响:明确中国不是该组织的创始国 对亚非拉:
对中国: 对世界: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只是不和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不结盟运动对两极格局的冲击与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的冲击的不同之处?
思路导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都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但它们在性质、目的、过程等方面也存在本质的区别。?(四)中国的振兴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力量(1)过程(2)影响: 振兴的表现:(1)经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2)政治:新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军事:中国为世界公认的世界五个核大国之一。
(4)科技:航天技术、核技术、基因技术等高技术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 …重点突破四: 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影响?1、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促进国际关系和谐发展2、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3、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4、冲击两极格局课标回顾:走向联合的欧洲原因过程欧共体的政策欧共体的影响迅速崛起的
经济大国日本恢复时期高速发展时期影响不结盟运动的
兴起兴起原因、过程、影响中国的振兴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过程、影响材料1 如右图,这是美国占领日本后,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会见日本天皇时的合影。考点链接材料2 日前解禁的美国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总统助理基辛格在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破口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
-- 瑞龙网《史海纵横》 材料3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 摘自岳麓版课本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材料1和2中分析美、日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2、3,请回答欧共体和日本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产生了哪些共同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三则材料反映了二战后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概况: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印尼.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在贝尔格
莱德的举行.非集团、不结盟标志作用倡导者斗争任务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加速帝国
主义殖民体系崩溃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1)过程:
①1949---1952年,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②1953---1956年,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③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虽失误但成就巨大
④1966---1976年,“文革”使社会主义事业受到很大损失
⑤1978年---,改革开放,国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