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1《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历史必修1《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0-21 22: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8张PPT。 现代史基本线索(1949——)1956——1966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66——1976 文革十年1976——
76——78 徘徊中前进
78—— 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1949——1956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966年——)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学 习 要 点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966—1976) 1、“文革”的原因(1)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2)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3)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己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认为只有通过"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才能把所谓"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这成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在思想上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可见,“文革”发生主要是由于党对形势的认识犯了主观上的错误。错误之所以能出现并形成全国规模,显然与当时的制度有关,要防止类似问题应该考虑两个因素:人和制度。而关键的突破口就是制度,要把人放在制度中“把毛泽东的讲话谱成曲,使之成为广为传唱的语录歌” 康伟业同志:您好!
首先让我们怀着无比的敬意,共同学习一段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诗词:“暮色苍 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我相信对毛主席的 这段光辉诗词的重温,会使我们回想起我们这一代革命青年所共同经历的时代风雨。我 们要谈的关于我们以前的许多话题就尽在不言中了。我想可以这么说吧,我们虽然是陌生的但我们也曾相识。
上次见面,谈话不多,这是正常的,说明你是一个不喜欢纠缠女性的正派男同志。接触时间虽短,我能够感觉到你为人的光明磊落和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一种非常可宝 贵的品格。另外,从你的寥寥数语里,我发现你的情绪比较消沉,这对于我们革命青年是一种有害的情绪。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呢?什么困难能够难倒我们呢?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等待你的回信。 此致 崇高的革命敬礼! 革命战友:段莉娜 文革时候的情书文革时期的结婚证书
“文革” 时期 的个人崇拜 “文革” 时期 的个人崇拜 形式多样的毛主席像章在当时应算是最普及的了 “文革” 时期 的个人崇拜 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选集(毛选)几乎成为人手必备的书籍 “文革” 时期 的个人崇拜 毛泽东见红卫兵接见红卫兵受到接见的红卫兵与毛主席和林副主席在一起。在个人崇拜到了登峰造极的年代,能与伟大领袖合影,是无上的光荣和值得铭记终生的事情。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要成员2、“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
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 (2)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3)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
保障。A、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公民权力受到践踏B、宪法被践踏(4)1967年1月,以王洪文为首的 “造反派”组织,非法夺取了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接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被夺权,许多地方发生武斗,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5)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已无法正常
行使其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这样,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了。C、由于全面夺权,司法部门瘫痪,社会
秩序极端混乱。D、人大制度、各党派政治协商制度遭到
破坏。全国江河一片“红”走资派身份证美国《时代杂志》关于“文革”的封面,请思考美国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这是疯狂的十年,混乱的十年。
这是让人痛心疾首的十年,让人不堪回首的十年。
这是左倾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十年
......翻开历史的记忆 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3、“文革”的教训(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
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2)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
主义法制。
(3)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
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粉碎“四人帮”叶剑英元帅文革结束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978——)1、历史条件:
(1)文革的深刻教训
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2)法制建设的方针的提出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978——1、历史条件: 2、措施:
(1)平反冤假错案(首要环节)
首先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2)全面立法,建立法律体系
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
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978——)1、历史条件:2、措施: 3、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
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
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1979《刑法》
1982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6——《义务教育法》 《民法通则》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
到1995年底,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及其常
务委员会共制定了280多部法律;国务院
制定了700部行政性法规;地方权力机关
制定了4000多部地方性法规。
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基本上可做到有法可依
截至2000年,全国已制定了三百八十多件法律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八百多件行政法规,八千多件地方性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我们身边的法律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978——)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意义)
4、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怎么做的?)“中国基层民主选举是中国民主政治最大的火花。” 某村东边有10亩闲田,有一私营业主盯上了,他找到村长想用5万把这10亩田包下来,办一个小型石料加工厂。村长在得到私营业主一点好处后就同意了,但全村的老少爷们却不同意。他们认为这是全村的大事,不能由村长一人决定。况且石料加工厂噪音大,有粉尘污染,对全村男女老少的生活有影响。于是 ,村民要求村长召开村民大会来决定这事。在村民大会上,大家否决了村长的提议,而建议把那10亩田改为鱼塘来养鱼。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在制度、法律上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证人民能够参与政权的决策、管理,促进了国家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的推进。
联系民主建设的曲折历程谈谈你对江泽民讲话的认识。 1、“文革”十年浩劫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其发生的原因是:①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
②党内出现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③中共由于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习惯采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处理党内意见分歧
④权力过于集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练习D 2、“文革”中,党和人民得到的深刻教训是
A要在综合平衡中发展经济
B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C要清除修正主义在党内的影响
D要正确处理敌我矛盾,以利于现代化
建设B 3、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法制建设方针的会议是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五大A4、下列法律文件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 )
A《选举法》 B《宪法》
C《刑法》 D《民事诉讼法》B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措施有
①提出“有法可依”十六字方针
②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③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制定多部法律
④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D 6、除人民政协外,1949年至今中国建立的新型政治民主制度还包括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村民选举制度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