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 时 教 案
6单元(课、节)第1课时、累计第17课时
课 题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英国宪章运动为代表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前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19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巴黎公社等主要历史史实。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深入认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 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谋福利作高尚情操和巴黎公社的战斗精神都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值得继承发扬。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学难点:一是英国宪章运动中的核心内容“工人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二是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源。
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同学们,《国际歌》在世界上传唱了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里,它激励着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受压迫的人起来反抗,这首歌是著名的法国工人运动领导者之一欧仁·鲍狄埃为纪念国际工人运动而作的,19世纪的工人运动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 一、英国的宪章运动 教师提问: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工人的待遇却很差。广大工人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 教师讲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了三大工人运动。它们是法国里昂工人两次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现在我们来了解英国的宪章运动。 教师提问:英国工人在宪章运动中提出什么要求? 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教师提问:教材怎样评价宪章运动? 学生:它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但是还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教师讲述:无产阶级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展开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最初,他们的斗争形式常常是破坏机器、捣毁工厂。后来他们逐渐认识到,失业和贫困的根源不在于机器的使用,而在于资本家的剥削和压榨。于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水平就逐渐提高到新的层面——通过罢工、起义等斗争方式迫使资本家提高工人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地位。宪章运动就是这些斗争中很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宪章运动在当时没有取得成功。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诞生并传播开来,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调整,宪章运动的目标才得以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师提问: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诞生的?。 教师总结:当时工人运动水平提高了,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了这个需要,汲取前人思想精华,结合工人运动实践,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师提问: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提问:根据108页“动脑筋”: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使得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改变统治策略,提高工人待遇,完善资本主义制度;为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最终由理论变为现实奠定了基础。例如,巴黎公社的出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等。 教师提问: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哪三个组成部分? 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教师提问:青年学生应该向马克思、恩格斯学习哪些高尚品格? (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帮助学生感知历史,领悟杰出楷模的真谛) A.他们心地善良,关心劳苦大众的疾苦,深入了解工人生活,乐于向劳苦大众奉献自己的一切。 B.他们都不惜舍弃原先优裕的个人生活条件,选择了为人类谋福利作为自己的职业,在逆境中坚定不移地为美好理想的实现而奋斗。 C.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汲取前人的思想精华,学识渊博。 D.重视社会实践,结合工人运动实践来创立科学理论。 三、巴黎公社 教师:巴黎公社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学生:法国败于普法战争后,资产阶级政府降外压内,双方武装发生冲突。1871年3月,巴黎工人起义,占领全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 教师:从哪些地方可以证明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学生:他们发动起义赶走了资产阶级政府,一度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和行政、司法机构,还制定了许多保护工人利益的政策。 教师讲述:1870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后来人民选举产生了巴黎公社,资产阶级政府不甘心失败,对巴黎公社发动了进攻。战斗非常惨烈,数以万计的公社战士英勇牺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月流血周”。巴黎公社失败了。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公社失败后不久,公社的领导人之一欧仁·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的歌词,经工人作曲家狄盖特谱曲后,《国际歌》在全世界广泛传唱开来。 教师提问:巴黎公社为什么最终归于失败?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敌人力量强大——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大的政治环境不允许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存在下去;内部出了奸细——无产阶级自身尚未完全成熟,虽能建立政权,却还缺乏巩固政权的经验。
课 时 教 案
六单元(课、节)第2课时、累计第18课时
课 题 美国南北战争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本课,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起因、战争过程中的主要事件、战争的结局、战争的性质和作用以及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等主要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南北战争中林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对战争双方力量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读图能力。
情感与价值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残暴野蛮的统治始终是要被推下历史的舞台的,民主、平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为了国家进步、社会发展而献身的人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林肯在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本课教学难点:南北战争的起因。
【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参看教材中自由阅读卡提供的资料,讲述)之前,我们讲过在非洲、欧洲、美洲之间的罪恶的奴隶贸易,大量的黑人奴隶被运到了美洲,为那里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大家生参看教材中自由阅读卡“内战前美国南方的黑人奴隶”。结合我们讲过的美国的内战,想一想美国内战后,在国内都存在什么样的经济生产方式?(回答)在北方存在的时机器大工业,而在南方存在的是种植园经济。(讲述)内战过后,美国建立起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随之建立起来了。但是这次独立战争是不彻底的。美国从最初的13个州,通过战争、武装颠覆或低价赎买等手段,使领土迅速扩张。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同时,美国国内日益向成了两种经济形态: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经济。后者尽管采用的是残酷的奴隶制剥削方式,但从生产的目的和动力看,南部的奴隶制经济已被纳入商品经济的轨道,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同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之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和矛盾。那么这场矛盾又是怎样在南北双方之间引起内战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的具体情况。【讲述新课】一、战争的爆发1.南北战争的起因(提问)南方与北方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具体矛盾呢?(回答)北方要求废除奴隶制,而南方要求保留奴隶制。(组织讨论)对。这其实只是南北矛盾中,最突出的一个。大家结合教材上“动脑筋”,为什么奴隶制的存废会成为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后,教师总结)美国独立战争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外部障碍,使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都发展起来;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后来扩展到美国,造就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实行黑人奴隶劳动的种植园制越来越成为它的障碍,两种经济制度的冲突闹得不可开交,由于矛盾无法用其他方法解决,最终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也就是美国历史上的内战。由于经济利益的不同,北方和南方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一方面,北方需要掌握南方的市场,销售北方生产的工业品,同时,也需要利用南方的棉花等原材料,而且北方的资本家希望解放黑人奴隶,扩充自由劳动力,提高黑人的待遇,让他们也能买得起北方生产的产品;但是,南方的种植园主却希望进口便宜的英国商品,更愿意把棉花卖到国外,获得更多的收益,同时,他们也希望有更多的黑人奴隶,发展更多的种植园。2.战争的导火线(提问)当双方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那么只需要一个很小的事件,就可引起一场大的战争。那么是一个什么事件,充当了这个导火线的角色,点燃了这个矛盾的火焰呢?(学生看书后,回答)1861年3月,林肯上台,就任美国总统。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补充讲解林肯的生平事迹,展示林肯图片,提问)为什么林肯上台,会成为内战的导火线?(回答)因为他支持废奴。(讲述)林肯宣誓就任美国总统时,宣布“联邦不容分裂”,同时他又赞成废奴,这也就表明他要求主张保留奴隶制的南方,要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这些都是南方不可容忍的。其实在林肯就职时,他还说过:“无意直接或间接干涉蓄奴州的奴隶制度”,希望谋求同南方和解,但是南方的奴隶主根本不予理睬,他们在积极策划叛乱。他们就以林肯上台为借口,掀开了蓄谋已久的内战。(组织讨论)林肯为什么能当选为美国总统?(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也表明北方经济势力较强、共和党竞选纲领符合广大人民意愿。所以代表大多数人民愿望的林肯,就成为了这个时候美国的总统。而且,人心的向背,往往也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利与否。我们就来看看美国的内战是不是也符合这个规律。二、北方的胜利1.战争过程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战争更是很多的曲折,那么,美国的内战,在最开始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回答)战争一开始,林肯宣布南方为叛乱州,北方招募了十几万的军队,可是在最初时候,南方还是取得了节节胜利。内战初期北方在道义和实力上的优势并未得到发挥。北方军事上的失败,引起了人民的不满。这时,政府为了挽回败局,就顺应民意开始改变自己的政策。他们都做出了什么改变呢?(回答)1862年9月,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而且在这之前,他还颁布了《宅地法》。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情绪,从而扭转了战争的局势。(结合美国内战形势图,讲述)第一,北方力量比南方强大;第二,西部存在着广阔的自由地区,如何利用西部资源(主要是土地)来争取人民更强有力的支持?这就需要政府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所以里肯政府就针对此种情况颁布了《宅地法》。之后,林肯政府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要求而采取了颁布《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这两个措施,充分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促使北方在内战中扭转战局并迅速获胜,南方分裂国家的计划没有得逞,美国的统一得到维护。(讲解)这两个文件的作用如此巨大,它们都有什么主要内容呢?(学生结合书上小字部分回答,教师总结)这两个法令对白人许诺土地,对黑人许诺自由,激起了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在后方有力的推动下,前线很快迎来了战争的转折。(结合地图,教师补充讲解葛底斯堡战役的过程,展示有关战役的图片)1863年,北方军队取得著名的葛底斯堡大捷,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葛底斯堡战役是整场战争的转折点,这之后,北方的胜利就一直持续到了最后。直至完成了美国真正的统一。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美国内战结束。可是南方的失利者,他们并没有死心,他们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回答)1865年,拥护奴隶制的狂热分子在剧院刺杀了林肯。 林肯还未来得及享受胜利的喜悦,就被南方奴隶主派遣的刺客暗杀。消息传出,举世哀悼。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位伟大的总统的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林肯的一生,品德高尚,气度恢宏,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得到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2.战争的评价(指导学生看书,提问)这场战争已北方的胜利而结束。那么这场涉及全国的战争在美国历史上有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呢?(回答)南北战争即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提问)美国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是哪一次呢?(回答)美国独立战争。(提问)当时为什么称独立战争为资产阶级革命呢?(回答)因为那场战争的胜利,促使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讲述)是的。只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因为这次战争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很大发展,那么你们就可以说说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回答)它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讲述)其实从战争的起因我们也不难得出这个结论。战争的起因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战争的结局是废除了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黑人种植园奴隶制,这就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说这场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自此,美国的经济有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课堂小结】本课讲述的是发生在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南北战争。从战争的背景、起因、经过以及结果、影响和意义。可比较美国历史上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等思考题让学生练习。以巩固之前的知识,同时帮助学生记忆本课的知识。【活动与探究】1.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说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2.你能看懂广告的内容吗?请说一说。3.读表分析:结合书中图表,想一想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为什么能够最终获胜?提示:该表反映了南北双方的不同力量,北方获胜是必然的。板书第18课 美国南北战争一、战争的爆发1.南北战争的起因2.战争的导火线二、北方的胜利1.战争过程2.战争的评价
课 时 教 案
六单元(课、节)第3课时、累计第9课时
课 题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幕府统治危机,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同一时期发生的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两次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到它们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一是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二是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一是在教材内容比较简约的情况下,教师如何通过精心设计和引导,使学生感知这两次改革成为本国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二是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会学生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教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已有哪些国家建立并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 学生:英国、美国、法国。 教师指出:这三国完成历史转折的过程中,都发生了战争,都采用了暴力革命的手段。当资产阶级的政权建立并巩固之后,由于它们在政治上比封建制度先进,在科技上发明成果累累,在经济上迅速富裕起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体现出全方位的优越性,形成了资本主义时代潮流,世界各国必然要被卷入进来。今天要了解的俄、日两国的历史转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讲授新课: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 教师让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内容。 教师提问: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如何? 学生:速度缓慢,水平落后。 教师:农奴制怎样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农奴没有人身自由——生产效率极低;农奴生活水平低下——市场难以扩大;农奴时常发动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教师讲述:19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危机非常严重。一方面它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民暴动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实际是在保护贵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以沙皇为首的农奴主实行的改革。 教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俄国国务会议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这个改革方案有哪些主要规定? 学生:见书 答 教师:改革方案的主要规定怎样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供资本主义劳动力;收取份地赎金——增加资本主义发展的资金。 教师提问:1861年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学生: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教师提问: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学生: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教师讲述:这次改革有其积极意义:1861年改革从性质上看是农奴主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而收取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资金。这些都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日本明治维新 教师提问:19世纪中期的日本封建社会等级如何划分? 学生:天皇→士[将军-大名-武士]→民[农、工、商]。 教师提问:当时日本幕府有如下禁令:“除特许船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外国。除特许船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国外。禁止官吏在长崎码头直接购买外国船只货物。”这表明幕府统治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天皇大权旁落,实际权力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幕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日本处于封建落后状态之中。 教师讲述: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廷设在京都,但实权掌握在将军德川庆喜手中,将军的政府设在江户(今天的东京),称为幕府。幕府首领称将军,将军以下的封建领主称大名,将军和大名的家臣是武士,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社会的统治阶级。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商人都属于封建等级的下层,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迫,日本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同时日本的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封建经济的衰败打击了大名和武士,为维持生计,他们开始经商。幕府的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些大名和武士由原来封建统治的支柱变成推翻幕府统治的主要力量,以上是幕府统治遇到的“内忧”。 教师:让学生看教材,说说列强怎样打开日本国门? 学生:美国“黑船事件”→签订不平等条约→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接踵而至。 教师讲述:除了内忧,还有外患。长期以来,统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锁国的政府。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打开亚洲许多国家的大门,中国首当其冲地遭到资本主义的侵略。1840年,中国发生了鸦片战争事件,不久,西方列强也来敲日本的大门。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闯入日本浦贺港,第二年,它第一个强迫幕府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在这以后,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依仗着军舰和大炮的威力,先后迫使幕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的入侵激化了日本人民和以幕府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苦难深重的日本人民对幕府的统治更加不满。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柏利率舰队抵达日本 教师提问:面临内忧外患的日本幕府统治岌岌可危,为解决危机日本涌现出哪些新兴力量? 学生讨论,教师概括:一些有见识的中下级武士和新兴地主成为倒幕力量的核心。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天皇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明治天皇(1867-1912年在位) 教师让学生看教材中有关“明治维新”的内容。 教师提问:1.改革从哪些方面着手?具体措施是什么? 2.这些改革措施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3.明治维新使日本社会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1.见书. 2.这些改革措施的作用是:“废藩置县”打破了藩地界限,废除藩主对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统一控制和管理;允许土地买卖保护了新兴地主的权益;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推动日本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使日本经济力量迅速增强。提倡“文明开化”倡导学习欧美资产阶级文明,接受西方思想文化观念,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促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 3.改革之后,日本的封建等级不存在了,人民可以自由择业。在政府鼓励下,工厂铁路迅速发展起来。明治政府普及初等教育,民间兴起盖楼房、吃西餐、穿西服等风潮。 教师提问:这场改革引起日本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那么该如何评价这场改革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见书 明治政府大力发民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